溫馨提示:本文約280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學習《項羽之死》的時候,很多學生不明白項羽為什么不肯渡烏江。
資料顯示,研究者對此看法頗多,歸納如下:
其一,天命說?!疤熘鑫?,非戰(zhàn)之罪”,項羽甚至用“快戰(zhàn)”來證明他的失敗并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勇武。項羽烏江自刎前對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可見,“天之亡我”是第一個原因。既然上天要我滅亡,我為何還要東渡烏江?
其二,羞愧說。唐人胡曾的《烏江》詩曰:“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說項羽“恥向東吳再起兵”倒是獨具慧眼。項羽不愿東渡烏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恥于再向東吳起兵。他自言 “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恥于起兵的明確表述。英雄一世卻沒能戰(zhàn)勝自己的自尊心,因而項羽放棄了東渡烏江的一線生機。
其三,懺悔說。漢四年,項羽二失成皋之后,與劉邦再次在滎陽對峙。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說明項羽已經(jīng)意識到“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是由他和劉邦兩人爭戰(zhàn)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單獨和劉邦決斗。項羽既然有此懺悔之心,他當然不愿再次興兵與劉邦爭奪天下,這將會再次擾動江東父老。因此,懺悔意識是項羽不愿東渡烏江的主要原因。
其四,沽名說?!爸了懒艏炎u”的項羽。項羽從“垓下”戰(zhàn)到烏江,他沒有采納烏江亭長之勸,不愿渡江,拒絕渡江,又不忍殺死自己寶騅,而以寶馬贈于亭長以感甚“好意”之恩;將敗之時,不愿逃生,不愿偷生,又毅然自刎,將自己的頭顱,送于“故人”呂馬童,讓其去領賞,圓了自己臨終為他人做件“好事”的夢。毛澤東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span>
其五,氣節(jié)說。縱觀歷史長河之內(nèi),英雄無數(shù)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舍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jié),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云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于英雄之名,忠貞于大丈夫之氣。聯(lián)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jié)、悲壯正氣。
其六,殉情說。因為虞姬已死,故項羽心生羞愧,“虞姬虞姬奈若何”,連最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怎能接受?
毋庸置疑,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多種因素交雜造成的,也是一個心理累積的過程。但是我們始終困惑的是,“霸王別姬”“東城快戰(zhàn)”之后,項羽傲視追兵,立馬長嘯:“何如?”以其實際行動證明了“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何故“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之時,聽完烏江亭長的勸告卻說“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我們先得明白,項羽為何“乃欲東渡烏江”?
面對垓下周圍的四面楚歌,項羽惦記的是誰?是他的名騅寶馬,是他的愛妾虞姬。在這“垓下”,誕生了一個為項王殉情自刎的虞姬,誕生了一個“霸王別姬”的悲劇故事。多少年來,世人講述著、傳唱著、演繹著這個充滿綿綿情意的悲劇故事。
但司馬遷絕對不是為了突出項羽的“鐵漢柔情”!“項王泣數(shù)行下”固然可以看作是項王的柔情,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王的將士絕對不是因為項王的柔情而皆泣不能仰視的,將士們悲戚的是昔日從不怯弱力能扛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今日卻四面楚歌英雄末路。
“霸王別姬”之時,項羽似乎已經(jīng)感覺到自己末路的來臨,故唱“騅不逝兮可奈何”,故言“虞姬虞姬奈若何”。
于是項羽率八百騎兵潰圍。
項羽為什么還要潰圍呢?說明此時他還沒有死心,似乎還有一搏的意志??墒?,田父都欺騙他,使得兵陷大澤,八百騎只剩下二十八騎。田父的欺騙讓項羽明白自己已經(jīng)不得民心,傷亡慘重讓項羽“自度不得脫”,于是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明白“今日固決死”,至此,項羽似乎已經(jīng)死心了。但臨死之前,項王還想為將士“快戰(zhàn)”一場,不是為了求生,而是為了求名,是為了讓將士們明白,也讓漢軍明白,“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
東城之戰(zhàn),項羽一人如出無人之境,斬漢將,叱赤泉侯,使之退后數(shù)里,突圍之后,又斬一都尉。漢軍損失數(shù)十百人,項羽二十八騎僅亡兩騎。項羽此時豪情萬狀,立馬長嘯:“何如?”眾將士皆伏曰:“如大王言。”
本為求名的東城之戰(zhàn),卻使得項羽保全了一線生機!“今日固決死”的情況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項羽成功突圍,直奔烏江。
綜上,項羽“乃欲東渡烏江”的原因便很明確了,東城之戰(zhàn),讓項羽似乎從英雄末路的凄涼中解脫出來,似乎又找回了昔日霸王的豪氣。
烏江亭長的一番合情合理具有極大激勵作用的話語,卻斷送了項羽好不容易恢復的一點點豪氣。于是有人說,烏江亭長的話讓項羽感到羞愧,無顏見江東父老。
但是自固陵戰(zhàn)敗后,項羽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項羽因失敗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對江東父老而不愿渡烏江,那么,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該羞愧自殺;渡淮之后從騎僅百余人,至陰陵又迷了路,問一農(nóng)夫,結果被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八百騎只剩下二十八騎,如此狼狽的境遇他更應該羞愧自殺。
逃至東城,漢騎將之包圍數(shù)重。盡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是把僅剩的二十八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拼殺,又“亡其兩騎”,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因而認為他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時卻反而感到羞見江東父老而自殺實在有點牽強,項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
我認為,這是司馬遷的匠心獨具。
面對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還是拒絕,這更能顯出西楚霸王的本色。倘如杜牧所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就不是項羽,而是劉邦!茍且偷生怎是霸王所愿?包羞忍恥怎是霸王作為?如司馬遷所言:“(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尚不覺悟,而不自責……”你說,他筆下的項羽怎么可能渡過烏江?
李清照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倍颊f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沒有想到,自古而來,項羽的知音卻只是一位女性!
但他確有不少追隨者!真正的霸王,真正的英雄,怎么可能茍且偷生?英雄甚至恥于死在敵人的刀下,所以他們往往會留下最后一點力氣,橫刀自絕!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如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只為世人增添了一份遺憾;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定為世人確立了一座豐碑。
2012年初稿
2017年修改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