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22年5月17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人格心理學》。
這本書是由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杜安·舒爾茨和作家西德尼·艾倫·舒爾茨所寫。人格心理學是基于人在各種場合下表現(xiàn)的研究。為什么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的表現(xiàn),變化那么大呢?是什么左右了人們的這些變化呢?這是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我們這篇晨讀文章的由來。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有的人對外人好,但對家人不好?
①
『現(xiàn)象』
不論是在生活里,還是在網(wǎng)上,我們經(jīng)常聽說,有些人對外人很禮貌,但是對家人很粗魯,再難聽的話,他也說得出。于是,我們聽到一種解釋是:他在家人面前不需要偽裝,不需要戴上面具,可以做真實的自己。而且,這種解釋一度成了共識。好像,我們面對家人時,真的可以肆無忌憚,真的是在做自己。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是,在公司,因工作問題和別人發(fā)生矛盾時,一些人會耐著性子解釋清楚,即便受了點委屈,也會憋回去。出去玩,在外面跟人發(fā)生誤會時,他們也會盡心盡力解釋緣由,生怕造成更大的問題。可是,回到家之后,他們的狀態(tài)就變了。語氣隨意了,態(tài)度傲慢了,用詞生硬了。他們對待家人,完全失去了對待陌生人的耐心和禮貌。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出了門帶走了一樣東西,進了門就把這個東西放下了。出門的時候,我們腦子里自動就裝備了:道德、素質(zhì)、關系和榮譽等規(guī)則??墒牵氐郊?,我們就把這些規(guī)則全部卸下了。②
『本質(zhì)』
卸下規(guī)則之后,我們剩下的從來都不是“真實”,而是“本能”。如果你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那么你會把這些程序當作本能;如果你總是指責家人,責備家人,那么你也會把這些當作本能。看不過眼就罵,出了一點問題就打,只有充分釋放本能的人,才會這樣做。可是,家里的每個人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跟你之間其實也是一種關系。父母跟孩子是親子關系;養(yǎng)父母跟孩子是收養(yǎng)關系;夫妻之間是婚姻關系。也就是說,從客觀視角上看,你和家人的距離,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沒有邊界。只是有些人習慣了父母無條件的愛,習慣了跟愛人的沒有邊界,習慣了跟孩子的打打鬧鬧,所以他們才會意識不到邊界的存在。可是,有邊界就有規(guī)則,越過規(guī)則的言行都不會被別人所接受。不管是態(tài)度、用詞還是舉止,越界就意味著對他人的侵犯。這就是對家里人粗暴的本質(zhì)。③
『策略』
父母太過干涉孩子的生活,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生命體,孩子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孩子過分干涉父母的生活,忘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家長就會離孩子遠去;夫妻之間太過干涉彼此的生活,忽視了空間和信任的重要性,這樣的婚姻關系很快就會結(jié)束。根源就在于我們總想在親密關系中,忽視規(guī)則,越過邊界,釋放本能。所以,不管你出門也好,回家也罷,都要記得帶上那兩個字:規(guī)則。每一種關系之間,都有這種關系的相處規(guī)則。你不懂規(guī)則,一味蠻干,只會破壞這種關系,不會讓關系變好。就像人們常把愛情的破裂,怨在婚姻上??墒牵魏我欢侮P系都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經(jīng)營的。幸福的婚姻,本來就是夫妻雙方共同努力、互相理解的結(jié)果。你對任何一段關系隨便,那么這段關系也會隨便地對你。總結(jié)一下,對外人禮貌,但對家人粗魯,不是做自己,而是“作”。理解關系的本質(zhì),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并一起讓關系變得更好,親密關系才有可能變好。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