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 即太陽之喻,柏拉圖用太陽來比喻 " 善 " 理念在整個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柏拉圖認為 " 善 " 理念是 " 最大的知識 " ,其它知識只有從它那里演繹出來才是有益的,所以如果我們不知道它,那么別的知識再多也沒用,而我們關(guān)于 " 善 " 的知識又恰恰最少,柏拉圖在對話中借蘇格拉底之口說道:
蘇:每一個靈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為自己全部行動的目標。人們直覺到它的確實存在,但又對此沒有把握;因為他們不能充分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不能確立起對善的穩(wěn)固的信念,像對別的事物那樣;因此其他東西里有什么善的成分,他們也認不出來。在這么一個重大問題上,我要問,我們能容許城邦的最優(yōu)秀人物 --我們要把一切都委托給他的--也這么愚昧無知嗎?
阿:絕對不行。
所以柏拉圖把對 " 善 " 理念的學習視為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學習。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柏拉圖就用太陽來比喻 " 善 " 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以實物為載體的比喻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事物本身的方面,一個是它所象征的方面。" 日喻 " 中的太陽,作為現(xiàn)實的事物它確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也是萬物產(chǎn)生、生長和營養(yǎng)的源泉,這些確是太陽之 " 善 " (即功能)。柏拉圖把現(xiàn)實的太陽所擁有的這些 " 善 " 升華了,變成了理念世界的太陽,即善本身,這個理念的太陽乃是整個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間接地成為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靈魂要從可見世界轉(zhuǎn)入可知世界,就必須學習和掌握 " 善 " 理念。
說到底,柏拉圖的 " 善 " 理念乃是他心目中一切人類美德的集合物,形而上學的生命沖動(或思維方式)驅(qū)使著他為這一人類文化的抽象總體概念尋找本體論根據(jù),因為他要為美德尋找根源,為人尋找藍本。但是,通觀整個日喻,柏拉圖并沒有說清楚這一問題。別人問他 " 善本身 " 是什么,他繞了一圈回來,給別人的還是一個 " 善本身 " 。然而他雖然沒有回答問題,但的確深化了問題,并在這種繞圈圈的過程中發(fā)展了他的兩個世界 ( 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 ) ,以及與之緊密相關(guān)的兩種心靈 ( 知識和意見 ) 的思想,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作為可見世界的具體個人,只有通過對以 " 善 " 理念為核心的可知世界的模仿或分有,才能逐步實現(xiàn)靈魂轉(zhuǎn)向,最終進入光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