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費訂閱本
諸葛孔明是舉世聞名的奇才,可與輔佐商湯的伊尹,輔佐周武王的呂望姜子牙相比。而司馬懿只能稱得上是老謀深算。看《三國演義》里的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做事風格完全不一樣,同樣是托孤重臣,一個虛偽奸詐,一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兩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目的不同。我們先說司馬懿,他雖然出身于世代儒家,被曹操任用,參與曹操建立魏國的政治制度,在遇事危難之際是有所救助,在清理朝綱,文才武略方面也有可稱道之處。但是司馬懿好玩弄陰謀,詭計多端,做事不講仁義,并且猜疑嫉妒,實屬奸詐小人。例如,他為了讓魏明帝曹叡自取滅亡,故意裝??;河南的尹李勝離京赴任前去看望他,他故意說胡話,裝作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到獄中后,讓獄吏們審訊拷打,最后株連三族。像這種傷天害理、昧著良心做事的等等實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來的。這種虛情假意的方法去對待事物,假如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到中原地帶去會戰(zhàn),以他的奸謀來對付諸葛亮的統(tǒng)帥有方,就不是對手了。對于司馬懿的評價,歷史上爭議很大,多是司馬懿的罵名,到現(xiàn)在,不管是史學界還是民間,依然喋喋不休罵司馬懿的居多,說他是奸臣和奸謀論。在唐代官修的《晉書》中,李世民評價司馬懿說:“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亂?”意思是:研究你的用兵策略,怎么會在遼東、上庸如此干凈利落,一見到諸葛亮就變得拖泥帶水了呢?你輔佐曹氏數(shù)代君王,為什么前期忠心耿耿而后來卻目無君上呢?且看歷史記載:公元249年正月,賦閑在家的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著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的機會,發(fā)動高平陵之變,重掌曹魏的軍政大權(quán),從此,曹魏皇帝淪為司馬一族的傀儡,曹魏名存實亡。緊接著,司馬懿對曹爽兄弟和他的核心成員何晏、鄧飏、丁謐、畢軌、李勝、桓范等都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斬,并被夷三族,司馬懿連他們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過。《晉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這時,司馬懿已經(jīng)70歲高齡了。歸根到底司馬懿是不忠臣子,是奸臣賊子。我們再看孔明先生,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人物當中,諸葛亮是毛澤東談得較多的一位,也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人物之一。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chuàng)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jié)儉,力戒奢華,造就了一個廉政時代。他在四川地區(qū)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xiàn)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jù)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張微在《默記》中談論司馬懿和諸葛亮時說“漢朝滅亡,天下三分,這二人同時生活在風云際會的時代,投靠了一方之主。孔明從蜀漢開始活動,地盤只有一個州,與大國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揮著數(shù)萬軍隊,長馳與祁山一帶,意氣奮發(fā),大有氣吞山河之志。司馬懿擁有天下十倍之地,仗著兼并的大軍,城壘堅固,部隊精銳,不敢斬將擒敵,卻只能自保而已。假若諸葛亮不是死于五丈原,涼州,雍州的軍隊和武器裝備還在,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誰勝誰負很明白。比起司馬懿來,諸葛孔明不是更高明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就是:光明正大與陰險奸詐不會互相配合;才能出眾的和愚蠢平庸的不能互相合作。劉備與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君臣同心,諸葛亮忠心耿耿,盡職盡忠不負托孤之重;而司馬懿呢?魏明帝曹叡駕崩,托付司馬懿、曹爽輔佐曹芳,司馬懿殺了曹爽,大權(quán)獨攬。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做事風格,相信光明磊落的人一看就知道誰最賢明。閱讀是一種修行,分享是一種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投稿郵箱3182529240@qq.com
102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