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靈庚、李鳳立丨北大藏漢簡本《老子》札記

北大藏漢簡本《老子》札記

黃靈庚  李鳳立

黃靈庚,首都師范大學(xué)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李鳳立,女,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講師。

內(nèi)容摘要:北大藏漢簡本《老子》,是新發(fā)現(xiàn)的一重要傳抄本,整理者認(rèn)為其抄寫于武帝后期。本文據(jù)避諱字,判定其抄寫年代當(dāng)在漢初高祖之世。又對整理者的注釋、考證,提出商榷意見,計二十八條,涉及內(nèi)容或校正文字,或詞義訓(xùn)釋,或疏理版本,認(rèn)為這個抄本不同于馬王堆甲、乙二本,可能其祖本有別。

關(guān)鍵詞:《老子》;漢簡;文字;考證

北大藏漢簡本《老子》,是繼郭店戰(zhàn)國楚簡《老子》、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之后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本書的編撰者韓巍先生依據(jù)漢簡文字的書體,與張家山漢簡、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等比較之后,以為漢簡本《老子》是“最接近成熟漢隸的書體”,因而“推測這批竹書的抄寫年代應(yīng)主要在漢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1]。韓先生的這個“推測”是否可靠,有待進(jìn)一步論證。

避諱字是斷定古書年代的可靠證據(jù)。漢簡抄本《老子》不避惠帝、文帝、景帝的名諱。如:四十八章“弗盈”,五十二章“盈室”,郭簡本、帛甲、乙二本同,傳世本“盈”作“滿”。是不避漢惠帝劉盈的名諱。二十二章“恒無心”,二十四章“牝恒以靜勝牡”,二十九章“恒智”,三十八章“民恒”,六十九章“恒德”,帛甲、乙二本同,傳世本“恒”作“?!薄J遣槐軡h文帝劉恒的名諱。又,十五章“啟其脫”,郭簡本、帛甲、乙二本同,傳世本“啟”作“開”。五十三章“天門啟閉”,帛乙本同,傳世本“啟”作“開”。是不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但是,漢簡本避高祖劉邦的名諱。如,第十七章“修之國”、“以國觀國”,郭店本、帛甲本“國”作“邦”,帛乙本亦作“國”。又,第二十三章“治大國”,第二十四章“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于大國”,帛甲本“國”作“邦”,帛乙本、傳世本亦作“國”。六十章“國家昏亂”,郭簡本、帛甲本“國”作“家”,帛乙本、傳世本亦作“國”。據(jù)此,漢簡《老子》抄寫時間,與帛書乙本相同,大約抄于漢高祖劉邦之世,必定漢惠帝之前。否則,上述因避諱而改字的問題,便無法說通??梢?,僅依據(jù)書寫文字的書體來斷定其書寫的年代,不甚可靠。

韓氏對漢簡本《老子》逐字逐句加以校釋,參考了戰(zhàn)國的郭店簡本、西漢初期的帛書本、唐代的碑刻本、敦煌抄本及宋以后的刻本、注釋本,多至近二十種,見其用力可謂勤矣,對漢簡本《老子》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xiàn)。然則筆者細(xì)讀再三,時或發(fā)現(xiàn)誤校、妄改及釋義疏誤之處,因不揣鄙漏,條陳如下,請教于韓先生及大方之家。

1.天毋已精(清)將恐死〈列〉(上經(jīng)第二章)

韓注:“'死’,應(yīng)為'列’之誤,帛乙作'蓮’,當(dāng)如傳世本讀為'裂’?!卑福核?、列二字,音形皆殊,無由致訛。《說文·死部》:“死,澌也,人所離也?!笔恰八馈币嘤小胺至选?、“分散”之意,義皆可通。簡本《老子》與傳世本比較,其異同之字,或為同義字互易。如,簡本第一章“忠信之淺而亂之”之“淺”,傳世本作“薄”。又,簡本“道之華而愚之首”之“首”,傳世本作“始”。簡本第三十章“民弗重”之“重”,傳世本作“厚”。簡本第三十七章“不爭而善勝”之“爭”,傳世本作“戰(zhàn)”。簡本第五十八章“玄達(dá)”之“達(dá)”,傳世本作“通”,皆二字同義也。則不可據(jù)傳世本以校改簡本矣。類此異文,說明《老子》在漢初得到廣泛流傳,而這個抄本和馬王堆帛書的甲、乙二本,其祖本不相同。

2、大白如辱(

)(上經(jīng)第四章)守其辱(
)(下經(jīng)第六十九章)

韓注:“辱,郭簡、帛乙及多數(shù)傳世本同,當(dāng)如傳本讀為'

’,《玉篇·黑部》:'
,垢黑也?!福骸墩f文·辰部》:“辱,恥也。從寸在辰下?!比瑁瑫庾?。寸,法度。辰,甲骨文作“
”,金文作“
”,陸宗達(dá)先生說象蛤蜊之形,是“蜃”字的古文。蛤蜊的外殼是古代耕作的工具,即用作犁頭翻土。晚商時期的“辰”字作“
”,完全是犁頭的形狀[2]。其說至確。唇也象蛤蜊形,“唇”字從“辰”。女陰與唇形相似,又把女子依時來經(jīng)血的事情稱作“月辰”,而“辱”為垢污、恥辱義,得之于女子的月辰。表示法度的“寸”處在垢污的“辰”之下,其所會的意思即是恥辱、污垢之意?!秲x禮·士昏禮》“今吾子辱”,鄭注:“以白造緇曰辱。”是其例。則毋須改宇作“
”。何況這個“
”字,不見《說文》及兩漢以前古籍,是晚起的俗體字,怎么可以據(jù)此改動漢代的古書?

3.若存若亡(上經(jīng)第四章)

韓注:“'存’,帛乙及傳世本同,郭簡作'昏(聞)’。”案:若存若亡,說中士聞道,似識似不識。存之訓(xùn)恤問、察省,毋需置疑?!赌印びH士》:“入國而不存其士”,孫詒讓《閒詁》引《說文》:“存,恤問也?!惫喿鳌奥劇?,也有識察之義?!稄V雅·釋詁》“虞有也”條,清王念孫《疏證》:“聞,猶恤問也?!笔恰按妗?、“聞”二字同義。

4.夷道如類(

)(上經(jīng)第四章)

韓注:“'類’,帛乙及多數(shù)傳世本同。王本作'

’,《說文·糸部》:'
,絲節(jié)也?!隇?不平’之義。'類’應(yīng)讀為'
’。郭簡作'繢’,與'
’音近可通?!卑福豪D音胡對反,類、
同音盧對反。韻雖同而聲不同,不能稱“音近可通”。類,宜讀作壘。聲韻皆同,宜通用。壘,本是巨石,引申為重疊、累積,和“平夷”相對?!稄V雅·釋詁》:“壘,積也?!庇郑骸皦?,重也?!薄段倪x·善哉行》“郁何壘壘”,李周翰注:“壘壘,山重貌?!惫瓯咀鳌袄D”,通作“塊”,古字作“凷”,指土塊,有孤獨不平之意?!段倪x·寡婦賦》“塊獨言兮聽響”,劉良注:“塊,孤貌。”或作“壘”,或作“塊”,是屬傳抄本同義字互相替代,而非同音通假。

5.大器勉(晚)成(上經(jīng)第四章)

韓注:“'勉’,郭簡作'曼’,應(yīng)讀為'晚’或'慢’,帛乙作'免’,傳世本作'晚’,'免’、'勉’皆應(yīng)讀為'晚’?!卑福骸懊愠伞迸c“無隅”、“希聲”、“無名”相對成文,勉,通作免。《管子·立政》“勸勉百姓”,戴望校正:“宋本'勉’作'免’,古字通?!薄稇?zhàn)國策·趙策》“馮亭垂涕而勉曰”,吳師道注:“勉、免通?!泵猓q止也?!抖Y記·樂記》“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鄭注:“免,猶自止也。”大器免成,是說大器之不假他力,而脫然自成也。

6.中(沖)氣以為和(上經(jīng)第五章)

韓注:“'中’,帛甲同,當(dāng)如傳世本讀為'沖’?!卑福翰槐?fù)?jù)傳世本而改作“沖”字。中,猶中正之義。《易·系辭下》“則非其中爻不備”,清惠棟《述》:“中,正也?!敝袣?,是正氣?!痘茨献印ぴ徰杂?xùn)》:“內(nèi)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物者,正氣也?!闭龤猓堑兰抑泻秃系乐畾?,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寧,人得之以延壽。故《楚辭·遠(yuǎn)游》“求正氣之所由”,王逸注:“棲神藏情,治心術(shù)也?!?/span>

7.其用不敝(上經(jīng)第八章)

韓注:“'敝’,傅本同。郭簡作'

’,帛甲作'幣’,王本等作'弊’,皆應(yīng)讀為'敝’。”案:敝、
、幣、弊皆通用不別。
然韓注未釋“敝”之義。敝,非敝壞,猶終也。《九章·惜誦》:“又蔽而莫之白。”王逸注:“言己懷忠貞之情,沈沒胸臆,不得白達(dá),左右壅蔽,無肯白達(dá)己心也。”蔽,讀如敝,終也。《易·歸妹·象》“君子以永終知敝”,知敝,說知終。《禮記·緇衣》“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終、敝皆對文,敝亦終也。《左傳》襄公三十年:“國之禍難,誰知所敝?”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釋“敝”為“終”,謂“不知禍難所終也”[3]。至確。又,《左傳》昭公四年“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猶貪,作法于貪,敝將若之何”。二“敝”字亦釋終義。《墨子·所染篇》:“此四王者所染當(dāng),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功名蔽天地”,高誘注:“蔽,猶極也。”極亦終也。《郭店楚墓竹簡·六德篇》:“參(三)者,君子所生與之立,死與之
(敝)也。”言死與之終盡也。《戰(zhàn)國楚竹書》(一)《緇衣》:“古(故)言則慮其所冬(終),行則旨(稽)其所蔽。”所冬(終)、所蔽,相對為文,蔽猶終也。《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奇正篇》:“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言與天地相盡而不窮也。《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王逸注:“言己年與天地相敝,名與日月同耀。”相敝,相終始也。此文“其用不敝”,說其功用不終,無窮無盡的意思。

8.咎莫(慘)于欲得(上經(jīng)第九章)

韓注:“'’,郭簡作'

’帛甲、傅本及《韓非子·喻老》引文作'憯’,其余傳世本多作'大’,遂州本作'甚’。'’、'
’、'憯’皆讀為'慘’,《說文·心部》:
'慘,毒也。’”案:此句“咎莫于欲得”,與上句“禍莫大于不知足”相對為文,,猶大之意。,蓋“潛”字古文,音昨鹽反。讀如甚,音時枕反。古同浸部,從禪旁紐雙聲,例得通用。
,僉字古文,音七廉反,與“甚”也音近可通。甚亦大也,過也,形容詞。

9.

(兕)無所椯(揣)其角(上經(jīng)第十三章)

韓注:“'椯’,帛甲同,讀為'揣’,揣有'持’義,傳世本作'投’?!卑福簵佟⒋Ы詮?耑’聲,例得通用。然此句說兕獸持其角,于義未洽。傳世本作“投”,猶入也,進(jìn)也。椯,猶正也。正亦進(jìn)也,入也?!峨x騷》“不量鑿以正枘”,正枘,說枘入于鑿孔。是其例。耑其解,說進(jìn)其角。

10.長之逐(育)之(上經(jīng)第十四章)

韓注:“'逐’,帛甲本作'遂’,傳世本作'育’。'逐’(定母覺部)、'育’(喻母覺部)音近可通,此處'逐’當(dāng)讀為'育’。'逐’、'遂’形近易混,帛甲'遂’字應(yīng)為'逐’之誤?!卑福翰鬃鳌八臁保且?。遂,猶長也,育也?!秶Z·齊語》“遂滋民”,韋昭注:“遂,育也?!庇?,“犧牲不略則牛羊遂”,韋昭注:“遂,長也?!薄兑葜軙の膫鳌贰吧搅忠运炱洳摹保煊以都?xùn)》:“遂,遂長?!眰魇辣咀鳌坝保酝x互易之。此本作“逐”,乃“遂”字之誤。

11.塞其脫(兌),閉其門,終身不僅(勤)(上經(jīng)第十五章)

韓注:“'僅’,帛書作'堇’,皆讀為'勤’。郭簡作'

’,或讀為'懋’,與'勤’同義。”案:勤,非勤勞,猶憂愁也。《遠(yuǎn)游》:“哀人生之長勤。”王逸注:“傷己命祿,多憂患也。”案:王逸注以“長勤”為“多憂患”之義。勤,憂患也。《禮記·問喪》“服勤三年”,鄭注:“勤,謂憂勞。”《呂氏春秋·慎大覽·不廣篇》:“勤天子之難。”高誘注:“勤,憂也。”《谷梁傳》僖公二年:“不雨者,勤雨也。”勤雨,說憂雨。《詩·魚麗序》:“始于憂勤,終于逸樂。”憂勤,平列復(fù)語,勤亦憂也。郭簡作“
”,通作“懋”,亦是憂愁之義。
《九章·惜誦》“中悶瞀之忳忳”,王逸注:“瞀,亂也。忳忳,憂貌也。”《九辯》“中瞀亂兮迷惑”,五臣注:“瞀,昏也。”瞀之訓(xùn)煩亂,實亦憂愁之意。此謂塞兌、閉門,終身無憂也。

12.啟其脫(兌),齊(濟)其事,終身不來(勑)(上經(jīng)第十五章)

韓注:“'來’,郭簡本作'逨’,帛乙作'棘’,傳世本作'救’。'逨’、'來’通用,'棘’為'來’之訛,隸書'來’、'求’形近易混,疑'來’先訛為'求’,再變?yōu)?救’。'逨’、'來’應(yīng)讀為'勑’,《說文·力部》:'勑,勞也?!卑福簛?、逨、勑,實古今字,毋須改字。來,讀勞來之來?!缎?yīng)音義》卷二十二“勞來”條引《廣雅》:“來,懃也?!薄对姟づ浑u鳴》“知子之來之”,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來,讀為勞來之來?!稜栄拧吩唬?勞來,勤也?!灾又髑谥?,我則雜佩以贈之也?!盵4]來之訓(xùn)勤、訓(xùn)懃,亦憂也。帛乙作“棘”,非荊棘字,本作?,實勒字?!墩f文·革部》朱駿聲《通訓(xùn)定聲》曰“勒,字亦作??!崩找舯R則反,與來音近,故與勑通用?!兑住な舌尽は髠鳌贰跋韧跻悦髁P勑法”,陸德明《音義》:“勑,《字林》作勒?!笔瞧渥C。傳世本作“救”,信如其考,即“來”字之訛也。

13.使我介(挈)有智(知)(上經(jīng)第十六章)

韓注:“'介’,帛乙同,帛甲作'

’。'介’應(yīng)讀為'挈’,'
’亦'挈’之異體,《說文·手部》:'挈,縣持也?!衷疲?提,挈也?!瘋魇辣咀?介然’,失其本義?!卑福航橹疄殛?,訓(xùn)“縣持”,則非其義。介,猶孤特不群之意。此謂使我孤特有知也?!蹲髠鳌氛压哪辍笆战樘亍?,孔疏:“介,亦特之義也?!薄段倪x·思玄賦》“孑不群而介立”,劉良注:“介,亦獨也?!眰魇辣咀鳌敖槿弧保怨绿刂?。當(dāng)是確詁。帛甲作“
”,介字假借。

14、大道甚夷而民好街(徑)(上經(jīng)第十六章)

韓注:“'街’,帛甲作'解’,帛乙作'懈’。傳世本作'徑’或'逕’。'街’、'解’(皆見母支部)與'徑’(見母耕部)音近可通。'街’應(yīng)讀為'徑’。《說文·彳部》:'徑,步道也?!斡癫米ⅲ?此云步道,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案:此句原意,謂大道甚平夷,而民行之易傾側(cè)。街,非徑路之義。帛甲作“解”,猶蹉跌、墮落也?!段倪x·吳都賦》“亦猶帝之懸解”,劉淵林注引郭璞曰:“懸絕曰解?!扁仔拧吨x滕王賚巾啟》“解角新胎”,倪璠注引《淮南子》高誘注:“解,墮也?!辈易鳌靶浮?,古今字。街,則通假字。傳世本作“徑”,非也。

15.子孫以其祭祀不絕(上經(jīng)第十七章)

韓注:“'絕’,帛書同,傳世本作'輟’;郭簡作'乇’,讀為'輟’或'絕’均可?!卑福航^、輟皆有止義。然絕音情雪反,從紐月部;輟音陟劣反,知紐月部;乇音陟格反,知紐鐸部。乇與“絕”、“輟”不同音,不可通假。郭簡作“乇”,讀如“托”?!段倪x·詠懷詩》“春秋非有托”,李善注引鄭玄《禮記注》:“托,止也?!弊鳌敖^”、“輟”或“乇”,不涉文字通假,而皆以同義互易之也。

16.骨弱筋柔而摳(握)固(上經(jīng)第十八章)

韓注:“'摳’(溪母侯部),郭簡作'捉’(莊母屋部),帛書及傳世本作'握’(影母屋部),三字音近可通,'捉’、'握’皆有'手持’義,'摳’應(yīng)讀為'捉’或'握’?!卑福鹤脚c摳、握雖同部而聲不同,不可通假。通假條件,聲韻皆備。郭簡作“捉”,帛書及傳世本作“握”,以同義互易之也。摳,握字通假。

17.同其畛(塵)(上經(jīng)第十九章)

韓注:“'畛’,郭簡作'

(慎)’,帛甲作'
’,皆當(dāng)如帛乙及傳世本讀為'塵’?!卑福?/span>
,古畛字。慎,畛之通假。畛,古有污垢義?!痘茨献印ひ浴贰皸壠漕酬?,高誘注:“楚人謂澤濁為畛挈?!笔遣槐馗淖x為“塵”也。

18.以正之(治)國(上經(jīng)第二十章)

韓注:“'之’,郭簡、帛書及遂州本同。傳世本大多作'治’,讀為'治’是?!卑福褐?、治通用,亦見《莊子·胠篋》:“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贝巳疤煜率既恕敝笆肌苯援?dāng)讀如“之”。然傳世文獻(xiàn),羌無實據(jù),而出土簡帛得以佐成之矣。

19.其正計計(察察)(上經(jīng)第二十一章)

韓注:“'計’,帛書及多數(shù)傳世本作'察’,傅本作'詧’,通'察’。'計’(見母質(zhì)部)、'察’(初母月部)音義皆可通用,'計’應(yīng)讀為'察’?!稜栄拧め層?xùn)》:'明明斤斤,察也。’'察察’,王弼本二十章注曰:'分別別析也。’本章注:'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故曰察察也?!嘤煞謩e之義引申?!卑福河?,見紐質(zhì)部;察,初紐月部。聲韻皆殊,不得相通用。讀“計”為“察”,古書羌無證據(jù),屬濫用通假。計,讀為絜。絜音古屑反,見紐質(zhì)部,與“計”音同?!独献印贰按巳卟豢芍略憽?,帛書本“詰”作“計”。又,《詩·天保》“吉蠲為饎”,《大戴禮記·遷廟》、《周禮·蠟氏》賈疏引“吉”作“絜”。是計、絜亦例可通用。絜,有清明、清白之義?!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維靜絜”,張守節(jié)《正義》:“絜,明也。”《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誠絜必有難污之色”,王聘珍《解詁》:“絜,白也?!苯e絜,猶謂清明貌。

20.廉而不刖(劌)(上經(jīng)第二十二章)

韓注:“'刖’,帛乙作'刺’,王本等作'劌’,河上本作'害’?!卑福喉n?!半尽睘椤皠ァ?。非是。廉,謂廉稜,有棱角也。《禮記·樂記》“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楊倞注:“廉,謂廉棱。”刖,讀如刓。刖,音魚厥反,疑紐月部;刓,音五丸反,疑紐元部。元月平人對轉(zhuǎn),音近通用?!毒耪隆焉场贰皠\方以為圜兮”,洪興祖《補注》:“刓,圓削也?!贝宋恼f廉稜而不削其角,與上句“方而不割”對文。

21.直而不肆(上經(jīng)第二十二章)

韓注:“'肆’,傳世本同,帛乙作'紲’,'肆’(心母質(zhì)部)、'紲’(心母月部)音近,'紲’應(yīng)讀為'肆’。”案:肆,放縱,放肆。紲,本為系束,引申曲攣之義?!墩撜Z·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紲,攣也?!贝酥^直而不攣曲,非放縱之意。肆,當(dāng)讀為帛乙本作“紲”是也。

22.道者萬物之(奧)也(上經(jīng)第二十五章)

韓注:“'’,帛書作'注’,傳世本作'奧’。'’(章母幽部)、'奧’(影母覺部)音近可通,'’應(yīng)讀為'奧’。'注’(章母侯部),整理組讀為'主’,引《禮記·禮運》'故人以為也’,鄭注:'奧,主也?!墩f文·宀部》:'奧,宛也,室之西南隅?!巫ⅲ?宛者,委曲也。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處也?!?奧’有'尊’義,故引申為'主’,又泛指幽深隱秘之處?!卑福?/span>

,韓氏蓋以為“帚”聲,音之九反,故讀章紐。然章、影不同紐,雖同部亦不能通假。謂“
”讀為“奧”,濫借也。
,非“帚”聲,實歸字,楚簡歸字作“?”,或作“
”,皆“
”省聲。
,謂歸宿。《呂氏春秋·順說》“以之所歸”,高誘注:“歸,終也。”《易·說卦》“萬物之所歸也”,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歸,藏也。”是
亦有“主”義。
之為奧、為主,皆以同義互易之也。

23.其微易散也(上經(jīng)第二十七章)

韓注:“'微’,郭簡作'幾’?!墩f文·??部》:'幾,微也?!忠袅x皆近可通用?!卑福何⒁魺o非反,明紐、微部;幾音居依反,見紐、脂部。韻近而聲不同,不可通。微、幾二字皆有隱秘之義?!稌じ尢罩儭贰耙蝗斩杖f幾”,孔傳:“幾,微也。”《后漢書·鄧禹傳》“斯最作事謀始之幾也”,李賢注:“幾者,事之微也?!薄秶Z·晉語》“微知可否”,韋注:“微,密也。”故二字互易,與其音聲無涉。又,散字,韓注無說。散,謂明也。蓋讀如鮮。散音蘇旰反,鮮音相然反。古同心紐、元部,例可通用。《易·說卦》“為蕃鮮”,孔疏:“鮮,明也?!贝司涫钦f隱密者易于明瞭。

24.是以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上經(jīng)第三十章)

韓注:“'推’,傳世本同,郭簡作'進(jìn)’,帛甲作'隼’,帛乙作'誰’,皆讀為'推’?!卑福和?、進(jìn),古皆有推舉之義,故可以互用。然審此句原意,似以郭簡作“進(jìn)”為允。進(jìn),猶進(jìn)取,謂自進(jìn)之意?!洞蟠鞫Y記·曾子立事》“進(jìn)給而不讓”,王聘珍《解詁》:“進(jìn),謂進(jìn)取?!薄妒酚洝窌贰岸Y謙而進(jìn),以進(jìn)為文”,《集解》引鄭玄:“進(jìn)者,謂自勉強也?!贝司涫钦f天下之人樂于自進(jìn)取而弗厭足。如果作“推”,則必借他力而進(jìn)取,恐非其義。

25.高下之相頃(傾)(下經(jīng)第四十六章)

韓注:“'頃’,當(dāng)如傳世本讀為'傾’,郭簡作'浧(盈)’,帛書作'盈’,'傾’亦有'滿盈’之義,故可通用?;蛘J(rèn)為傳世本乃避漢惠帝諱改'盈’為'傾’,但漢簡本'盈’字多見,不應(yīng)此處獨為避諱?!卑福簝A,古無盈滿之義,韓注無征不信。傾,謂側(cè)覆,陸德明《釋文》:“傾,高下不正貌?!碑?dāng)是確詁。郭簡作“浧(盈)”、帛書作“盈”,也是覆蓋的意思,盈“滿”義的引申。又,此本作“盈”,明其抄于漢惠帝之前,后易作“傾”,確是避惠帝名諱。韓注對此本抄寫時代的斷定,純從字體上揣磨,也是不可靠的。

26.萬物作而弗辤(始)(下經(jīng)第四十六章)

韓注:“'弗辤’,郭簡、帛乙作'弗始’,傳世本多作'不辭’,傅本作'不為始’;'辤’、'辭’(邪母之部)一字異體,與'始’(書母之部)音近,故可假為'始’?!卑福恨o、始音近通用,其說是也。但是,這里是用“始”還是用“辭”,韓注沒有講清楚。河上公注:“不辭謝而逆止。”是用辭讓、辭謝之義。甚是。與下“為而弗持”相對,意思是說順自然而動??梢姟稗o”是本字本義,“始”是借字借義。

27.天地相合,以俞(輸)甘露(下經(jīng)第七十三章)

韓注:“'俞’,帛,郭簡作'逾’,應(yīng)讀為'輸’,傳世本作'降’。”案:非是。郭簡作“逾”,猶降下之義。《新蔡葛陵楚墓》:“賽禱于荊王以逾,訓(xùn)至文王以逾?!保兹海担┖瘟諆x《新蔡竹簡選釋》據(jù)《老子》三十二章“以降甘露”,郭簡《老子》、帛書《老子》“降”皆作“逾”,謂“二字義近之證”[5]。其說是也。高亨謂“降”、“逾”通用[6]。是濫用通假。逾,訓(xùn)“降下”,未見漢、唐舊詁,然確乎存在于戰(zhàn)國出土簡牘文獻(xiàn)?!缎虏讨窈嗊x釋》又說:“睪(擇)日于八月脠祭競坪(平)王,?(以)逾至吝(文)君。占之:吉。既敘之。”(甲三:二〇一)逾至文君,謂降至文君。又:“囗競坪(平)王,?(以)逾至囗。”(甲三:二八〇)又:“

(荊)王、文王、?(以)逾至文囗囗囗?!保悖喝栆?、一五〇)以上“逾”字皆為“降下”之義。又,《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孔子》:“君子強則遺,愧(威)則民不道(導(dǎo)),俞(逾)則失眾,礧則亡(無)新(親),好型(刑)則不羊(祥),好殺則作亂。”威、逾相反對,威,猶威嚴(yán);逾,猶懦下。逾,亦降。《君子為禮》:“淵起,逾
(席)曰:'敢
(問)可(何)胃(謂)也?’”逾席,猶下席?!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莊王既成》:“王曰:'殹四舿(舸)?逾虖?’
尹子
(莖)曰:'四舿(舸)?逾。’”說四舸以下降?!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武王踐阼》:“武王祈三日,耑(端)備(服)
(冕),俞(逾)堂
(微),南面而立。”俞(逾)堂,謂下堂?;蜃鳌叭h”,漢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晉將不萮(逾)泰(太)行?!闭f晉師不下太行山。《九歌·大司命》“踰空桑兮從女”,是說從空桑下來而隨從你。踰,也訓(xùn)降下。俞,當(dāng)讀如逾,而非輸字。傳世本改為“降”,以不明“逾”有“降下”義的緣故。


[1]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頁;又,《西漢竹書〈老子〉文本特征和學(xué)術(shù)價值》,第209頁。

[2]陸宗達(dá)、王寧:《訓(xùn)詁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年,第41頁。

[3]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44頁。

[4]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第132頁 。

[5]黃德寬主編 :《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216頁。

[6]高亨:《古今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13頁。

注:本文發(fā)表于《先秦文學(xué)與文獻(xiàn)研究》(商務(wù)印書館出版),此據(jù)作者word文件,引用請以該刊為準(zhǔn)。感謝李鳳立老師授權(quán)發(fā)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閱讀《老子》應(yīng)該選古本還是傳世本?|《北大漢簡老子譯注》
還原版《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玄德深不可志
丁四新:申論《老子》文本變化的核心觀念、法則及其意義
申論《老子》文本變化的核心觀念、法則及其意義道學(xué)參玄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變、成型與定型5
是誰把《五千言》篡改為《道德經(jīng)》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