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受難的意義
——再聊三部韓劇《雖然神經(jīng)病但是沒關系》《愛的迫降》和《來自星星的你》
文/蔡朝陽
一、原型
昨天聊了三部韓劇,其實這些韓劇,都有童話原型。
比如,一類叫做《灰姑娘》型。我們看的很多霸道總裁和平民女孩的戀愛故事,其實就是《灰姑娘》的現(xiàn)代版。比如《金秘書為何這樣》。
一類叫做《白雪公主》型?!稅鄣钠冉怠肪褪前籽┕骱推邆€小矮人這類的故事原型。一個公主,就是孫藝珍,很多個小矮人,就是北韓的那些軍人。所謂的沉睡,進入黑暗森林,就是孫藝珍駕駛滑翔機誤入非軍事區(qū),最后誤入北韓。白雪公主依靠王子的一個吻,蘇醒了過來。這個象征在劇里,就是孫藝珍得到了玄彬的愛,她的本心在沉睡,靠玄彬的愛情復活。
一類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型。就是《雖然神經(jīng)病但是沒關系》。劇里的男主女主青梅竹馬,而有世仇。這個世仇就是徐睿知的媽媽殺了金秀賢的媽媽。
這個原型的追問特別有意思,我們會看到,這些故事其實并不獨特,而是有著人間萬千故事的普遍性,也有著深刻的共源性。因而才能成為我們個人命運的象征。就抽象的概念而言,人生的繁華細節(jié)無非都是浮云,真正核心的,則是“根-莖-葉”的基本結構。
所以韓國的編劇可聰明了,他們可以套用經(jīng)典的故事模式,一再演繹。而我們觀眾就入其彀中了。觀眾以為自己的愛情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實,無非是上演了千萬遍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王子與貧兒”的故事而已。
既然劇集的背后都是童話的結構,那就解決了,我們可以像河合隼雄《日本人的童話和心靈》《童話心理學》和艾倫知念《秋空爽朗》那樣去解讀這些韓劇。也即是說,即便是韓劇,是快餐文化,里面也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們可以感知,也可以體驗的。
二、愛情
其實這三部韓劇里的愛情,都很耀眼。因為愛情是有價值的,甚而言之,是苦難歲月里的一種光亮。
最近我重讀了弗蘭克《活出意義來》一書。距離上一次讀大概已經(jīng)20年了。在我以往的閱讀史里,一直不覺得這本書對我有多么重要的影響。但這次重讀,卻發(fā)現(xiàn)實際上影響深遠,我的很多基本的人生觀點,可能,都跟這本書的閱讀有關,而我只不過忘記掉了而已。
為什么聊韓劇中的愛情?當然也是出于一個教育人的直覺和理解,畢竟戀愛是可以促使一個人成長的。而我們中老年人,回看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也有助于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此外,更關鍵的是,愛情,是幽暗時光的一種拯救。就像昨天的文章標題:霍亂時期的愛情給人以意義的療愈。
記不記得2020年年初,大家宅在家里,出不去,很多人都開始一起讀書,其中最為廣泛閱讀的一本書,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為什么?因為這是一種對個體生命的絕好關照。
這次重讀弗蘭克,發(fā)現(xiàn)他對愛情有一段特別好的論述,全文引述如下: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zhì)。通過愛,你才能看到所愛的人的本質(zhì)特性,甚至能夠看到他潛在的東西即他應當實現(xiàn)而尚未實現(xiàn)的東西是什么。只有通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xiàn)他的全部潛能。通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所能和應為,他就會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
我所聊的三部韓劇,無一不是這樣。有了弗蘭克的描述,就不再需要我來描述《雖然神經(jīng)病但是沒關系》里面金秀賢和徐睿知的那種近乎互虐的愛了。為什么這種愛近乎互虐,因為直指靈魂深處,剝皮見骨,抉心自食。也正因為愛的透徹,愛的真誠,他們的痛苦之愛,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個果實不是他們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每個人,都從這里,脫胎換骨,活出了嶄新的自我。
三、受難
我還想補充一點,這三個愛情劇,盡管結局很美好,但其中也充滿了各種痛苦的沖撞。從這三部劇集來看,愛情一方面是救贖之光,一方面,也是一種受難。
關于人的一生,一般而言,到四十歲左右,會發(fā)生一個心理危機,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這點一直都很為人所熟知。中年危機是蠻可怕的,你過不過得了這個坎。過不去,就會變成很討厭的人。油膩、腹黑,老而不死是為賊。而你過去了,繼續(xù)成長,就會成為智慧、溫和,眼里有光,手掌里有溫暖的老人。就像河合隼雄那樣。
但我要提出來的一點,可能也很迫切,不是中年危機,而是青年危機。這種青年危機,主要就是一種自我認同的缺失。30歲左右的時候,可能是危機最深的時候,沒有目標,或者只有個虛妄的目標。三部劇里的男主女主,基本上都處在這樣的生命危機里。
從苦難的角度講,一定會有兩重苦難。一重多數(shù)來自形而上,就是生命的無意義感,另一重則稍微形而下一點,來自我們具體的生活本身。
關于生命的無意義,歐文亞隆很有意思,他直接說,死亡必然存在,死亡焦慮無可避免,而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歐文亞隆這點很好,他直接告訴你,別想了,你都是多想,反正最后都是死翹翹。但這樣反而好,有死亡在前面橫亙,那么,如何度過你這個沒有意義的一生,讓我們活著的時光變得舒服,就是你的問題了。
所以痛苦在于哪里呢?痛苦就在于,人生明明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人卻是唯一一種要索求意義感的生靈,這里有個二律背反。這是痛苦之源。所以愛情的意義何在,一則其本身就充滿了痛苦,一則,與此同時,也讓彼此雙方,看到了自己的本質(zhì)。就像《雖然神經(jīng)病但是沒關系》和《愛的迫降》那樣。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痛苦,來自于我們生活本身。這里又要引用兩段弗蘭克:
在某些情況下,人被剝奪了工作或者享受生命的機會,但痛苦的不可避免是永遠也不會被排除的。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戰(zhàn)時,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義,并將這種意義保持到最后。換句話說,生命之意義是無條件的,因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潛在意義。
弗蘭克又說:
我的意思是說,即使在遭遇痛苦時,人們也有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
當然很多時候,通過獲得新知,通過自我的認知的拓展,也可能會得到痛苦的紓解。黑格爾所謂理解即克服,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對于時代,理解了其運作的機制,也許還能較好地安身立命。
而對于自我在這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的位置,我想介紹一個《秋空爽朗》里的童話闡釋,有一個《年老的煉金術師》的故事。這個故事大概的意思就是,需要時間去做工。著急是沒有用的,你要過好當下,時間的積累會給你以饋贈。這個饋贈不一定是現(xiàn)實的功利,不一定是沉甸甸的金子,更重要的是觀念。觀念到了,就能跟自己握手言和了。這比沉甸甸的金子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