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11,明天9·13,分別是美國的重要日子和中國的重要日子。一個改變了美國和世界,一個改變了中國,牽動并改變了世界。
蘇南平原路改善,但詩人時代一去不復返
蘇南太湖平原,是長江口的沖積平原,也就是靠年復一年的泥沙沉積逐漸從淺水區(qū),到淺灘濕地,再到堅實的土地慢慢化為良田沃土而可以農耕這個一個漫長的過程。
是否唐宋時代太湖平原,也就是現在的蘇南大地,當時是否還是沼澤洼地濕地?如果這樣,不要說詩人們,就是當地百姓都很少。
從這個思路想,就得找證據來支持我的看法。
我曾看到到一張歷史海岸線圖,圖示說,最后一次冰后大海浸時(5000-7000年前)我國的海岸線,比現在的海岸線退后大概1-300公里,江南海岸線大概在鎮(zhèn)江到嘉興一線;而華北山東則天津和白洋淀,泰山下的濰坊濟南那時還都在海里。
那么說,這個思路可能是對的。旁證,泰伯從陜西西岐奔吳,篳路藍縷,與斷發(fā)文身的土著一起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桑。興修水利在當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依然非常重要。當然,在沼澤濕地遍布的古代,更加重要。因為現在蘇南還有大量地平線在水位線之下的圩田。
查到揚州大學的碩士論文:董宇的《蘇南圩區(qū)治理規(guī)劃相關問題探討》,2016年5月。該文稱,蘇南圩區(qū)涉及蘇錫常鎮(zhèn)四市,境內圩區(qū)主要分布在陽澄東湖,淀泖地區(qū)(鄒注:陽澄湖與上海青浦之間的低地)和湖西低洼地區(qū)等,太湖流域的70%地區(qū)均為圩區(qū)。
蘇南地區(qū)的圩區(qū)體系大致從2000多年前吳越時期的零星圍墾,發(fā)展到唐代在吳淞江至和塘、昆山塘兩岸的塘浦圩田。由于唐朝經濟發(fā)達,北方人逃難南下,加上國家對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視,開始實行大圩體系,圩田面積一般在1萬到3萬畝之間。至北宋,因農業(yè)體制有莊園主集中經營變成出租給小農分散經營,此外偏重發(fā)展漕運,因此又將大圩分隔為小圩,面積僅為十幾公頃的小圩體系成為宋代直至民國圩田布局的主要形式。
這段引文結束。再提一段歷史。蘇南水利方面的歷史記載,三國時東吳割據江南,在太湖地區(qū)廣行屯墾,帶動水田營田事業(yè)的發(fā)展。三國后期,太湖一帶出現了“田池布千里”,“國稅再熟之稻,鄉(xiāng)貢八蠶之綿”的農桑繁榮景象,也是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逃難南下的壓力所致。在長約270年這一歷史時期內,太湖湖西的塘壩工程和湖東的圩田水利都得到較大的發(fā)展。丹陽練湖、新豐塘、湖州的荻塘等,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水利工程。湖州在今天的浙江,就不多說了。
三國時期江蘇丹陽的練湖工程,是一個平原水庫,總面積一萬余畝,作用是攔蓄西面山地的山丘坡地徑流,除害興利同時為農業(yè)灌溉創(chuàng)造條件。這個意思就是說,該地方東面和南面是水鄉(xiāng)澤國,雨季如果再放水去那里,情況就會不可開交。這反證的是,茅山東面和南面,當時的確是水鄉(xiāng)澤國。如此地方不怕不下雨,只怕多雨。水已經太多了,再多一點就要成災。因此太湖平原低地,最重要的是防澇。
另外有關長江口的考證也說,歷史上長江口的位置不斷向外移動,先秦時期的長江口在鎮(zhèn)江、揚州之間,以后隨著泥沙沉積日多而逐漸東移。這正好也旁證了前面那沙堤的說法。
根據學者考證,那時采取圩田法,即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筑堤,水排于外而內修筑水渠閘門等利排水和墾殖。三國時期丹陽都尉嚴密有對古丹陽湖圍墾的記錄。想來蘇南沿江沿太湖的一些歷來水患嚴重的低洼沼澤濕地,就是這樣逐漸變成魚米之鄉(xiāng)的。
這么推理下來,李白所在的那8世紀,蘇南現在的常州(無錫縣長期歸常州府)蘇州的西部環(huán)太湖地帶,因為在蘇南丘陵坡下,地勢還算有點高,一方面有水道阡陌縱橫,另一方面農桑也開始發(fā)達;而更東面的低平地方沿江地帶,估計依然是人口不多,因為好多都是池塘湖泊沼澤地或濕地,尚未開墾或剛開始圍墾?,F在,常熟陽澄湖到蘇州相城、吳江和上海青浦一線,依然是大小湖泊密布。無錫東南方也是池塘湖泊比較多。見下圖。
從電子地圖可以看到,無錫東部與蘇州東部和東南部,依然是湖泊眾多。千年前可能這些都是大大小小連片的水域。
要看那種樣子,現在到山東東營黃河出??诘臐竦厝プ咭幌戮湍苤苯芋w會。那里一望無際的荒地濕地,只有鳥類以及小動物繁衍。這些濕地荒地,是剛從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的新土地,只能慢慢等待大自然將其鹽分逐漸降低,植被慢慢繁茂而改造土壤,從濕地變成能腳踏的實地且能農耕。這個過程如果聽憑大自然自發(fā)進行,少則幾十年,長則數百年。
史書記載,六次航海東渡赴日的鑒真和尚,最后一次是在今天張家港鹿苑鎮(zhèn)的黃泗浦搭乘日本遣唐使的海船。而黃泗浦如今距離長江岸有16公里之遙。這說明,千年以來,這一帶的海岸線已經退后16公里。
河湖濕地,如此地貌,隋煬帝派人開挖大運河,至少蘇南與浙北杭州嘉興段段,省工省力。因為土方量少,幾里地的泥土開挖河道后,又是幾里地的水面無需太費事。
張繼的詩《楓橋夜泊》,說了蘇州。但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大約說的是張繼走水路到蘇州。哪怕到了火車時代,趕路人一般都避免半夜或者天黑了才到一個新地方。而夜半到客船,自然也沒法,重載或輕載、順風或逆風,水深或水淺,都會大大影響旅程。比如重載船,遇到水淺時,過某個淺灘就遭遇關卡,無法過去。只能等水漲起來。因此走水路的人還是不多。
唐宋時期,無錫蘇州現在鐵路東邊的平原,依然有許多大小湖泊和水蕩沼澤濕地,不利通行。因此,即便路過蘇南的大詩人,都選在宜興、長興一線太湖西岸的山坡高地來回,都很少走太湖東岸的低地。很少人對蘇南留有印象,留有詩句,那是再正常不過的。
宋后亂世,天下初定是元,文人一直到清朝都很受氣不說,元是雜劇時代,明清則是小說時代。中國文學史上詩人個性張揚的行吟階段過去。經過治理,蘇南路好走了,但是大詩人的時代也已永遠過去,蘇南因路難行,在唐宋文學史上留下一個永久的遺憾。
20170904
(三)。
題圖,示意圖,唐時,崇明島前身沙洲才開始出現。示意圖應表現唐之前(可能是5000年之前)的長江口海岸線和蘇南水面。根據此圖,蘇南蘇北海岸線普遍比現在的西邊50-100公里。即使已經淤積為陸,基本是濕地沼澤路難行。圖中黑線為現代海岸線。而當時太湖東邊也有星羅棋布的大小水面,倒不一定太湖當時有現在兩個這么大。
又,此圖對于唐之前的蘇南平原湖泊格局不確。武進無錫江陰蘇州,也就是無錫北部到東南部,另有一個芙蓉湖,又稱無錫湖?;蛟S更早的年代這芙蓉湖與古太湖是同一個湖。將另文說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