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心理 第1784天 】
01
近日,杭州一件“故意殺人案”開庭了,毀三觀的是,竟是母親殺三個兒子。
兇手孔某被判處無期徒刑,她心甘情愿接受這個結(jié)果。背后故事曝光后,很多網(wǎng)友卻大呼“心疼”。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孔某的丈夫出軌了,兩人多次因此事爭吵不休,患有抑郁癥的孔某威脅丈夫:信不信我?guī)鹤右黄鹚涝谀忝媲埃?/span>
丈夫不以為意。某天情人發(fā)短信給孔某,嘲笑她是“黃臉婆”,讓孔某大受刺激,帶著三個兒子一起燒炭自殺。
丈夫回家后,發(fā)現(xiàn)一家四口全部昏迷,趕緊送往急救中心。最終,三個兒子不幸身亡,孔某幸存。
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有網(wǎng)友說:都是丈夫的錯,要是他不出軌,妻子怎么可能產(chǎn)生自殺想法呢?
但我覺得,問題更多出在妻子身上。
丈夫出軌后,她有一百種方法自救:離婚分財產(chǎn),找份好工作,心平氣和溝通,養(yǎng)大兒子做靠山……
但她選擇了最壞的一種:通過毀掉自己,毀掉兒子,來報復(fù)丈夫和他的情人。
不禁讓人想問:值得嗎?
寧愿燒炭自殺,也不離婚分手,如同掉進泥沼里的人,拼命往泥坑里鉆。
除了越陷越深,作繭自縛,并不能帶來多大的生機,更別說擁有幸福了。
02
杭州《和事佬》節(jié)目中,也有這樣一位女子:她想要挽回出軌伴侶的心,找節(jié)目組幫忙勸和。
工作人員了解前因后果后,卻一致判斷:這一對,必須分手!
女士虞某喪偶單身,恰好羅某前妻也去世,他熱烈追求虞某,虞某卻“不怎么來電”。
直到羅某告訴虞某:自己喪偶,上有80老母要養(yǎng),還欠了一屁股債。
虞某頓時好感倍增,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有責任嫁給羅某,幫他收拾爛攤子。
就這樣,兩人擺了婚宴,但羅某不愿和虞某領(lǐng)證,他覺得“她摳門,不肯給我用錢”。
羅某是很多人眼里的渣男:懶,窮,自私,家暴,語言暴力,家境困難,人品有問題……
這些虞某都不在意,心甘情愿幫他贍養(yǎng)老母掙錢還債。唯獨一點不能忍受:羅某想搞“一夫二妻”。
兩人在一起十年,因為虞某不夠“開明”,羅某不想跟她過了。虞某說:哪怕他出軌,只要肯回家,我都不在乎。
節(jié)目組勸她:“大姐啊,這個男人不能要了?!?/span>
虞某哭著說:我不分,他等下會心軟的,他心里還是有我的……
最終,兩人達成分手約定,羅某大步流星地走了,虞某卻靠在墻上大哭:和事佬勸和不勸分啊,怎么能分呢?
她寧愿遍體鱗傷,掏空家產(chǎn),倒貼十年,甚至獻出生命,都不愿意分手。
如同張愛玲寫的:有一種痛叫“舍不得”,欲要擁有而又不能更進一步,欲要離開而又無法舍棄……左右不得,徘徊不得,只能觀望心痛無語,聆聽心已分離。
這種死纏不休的狀態(tài),心理學(xué)家蘇珊.福沃德用一個詞來形容:執(zhí)迷。
執(zhí)迷者將所有感情傾注在伴侶身上,卻不權(quán)衡對方是否值得付出。這不是鐘情,而是一種病態(tài)的依戀關(guān)系。
03
什么是好的依戀?“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我們都能從關(guān)系中感到安全”,這種依戀是比較健康的。
不健康的依戀有很多種,“依戀理論”創(chuàng)始人鮑爾比認為,有一種“傾注所有感情的依戀”,會發(fā)生在母子之間、母女之間,也會發(fā)生在戀人之間。
這種依戀,名為“共生型依戀”。共生型依戀者如同藤蔓,本身沒有軸心,必須要纏繞一棵大樹才能存活。這棵大樹,小時候是母親,成年后就變成伴侶。
知乎上有個故事:一個女孩說,自己的父母是不健康的“共生型依戀”。父親辱罵母親、賭博嫖娼、欠債累累,母親卻任勞任怨無私付出。
女孩想不通:母親掙的錢,已經(jīng)足夠養(yǎng)活母女倆,母親卻認為“我離不開你爹”,最終因為多年操勞過度,隱忍痛苦,不幸患上乳腺癌。
明明離了婚生活更好,為什么就是離不了?
其實每個共生者都有同樣的心理:我必須和你在一起,否則我就會死。
他們并非不愿離婚,而是每當腦子里出現(xiàn)“分開”的想法,就會被三個因素阻礙:
一個是薄弱的自我意識。“離了婚我去哪里”?“離了婚我怎么辦”?她們想不出答案,便以為答案不存在。
她們?nèi)缤峋€木偶,沒有自我意識,結(jié)婚前,凡事聽父母的;結(jié)婚后,凡事聽老公的。一生都活在操控中,就無法想象不被人操控的生活。
第二個是不合理的信念。共生者對另一半抱有期待,認為“他還是愛我的”,并且從蛛絲馬跡中提煉證據(jù),比如他幫我買了瓶醬油。
實際上,從這段關(guān)系陷入共生開始,愛情就在逐日消減。最終支撐這段關(guān)系的,是共生者期待付出能有回報。生活越是煎熬,越是誤認為回報會特別大,因而難以抽身。
第三個是缺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由于自我意識薄弱,共生者非常容易被外界聲音左右。“離了婚的女人掉價”“離了婚的女人會很慘”,這些話如同鬼影一般,牢牢捏住共生者的恐懼,迫使她們不敢脫離關(guān)系。
共生者身邊很少有人鼓勵支持她們“活出自己”,更多人認為“繼續(xù)保持這段關(guān)系才是最好的”,尤其是親近的父母家人,這也是“共生型依戀”難以根除的主要原因。
04
想要脫離共生型依戀,共生者需要反復(fù)告訴自己:我不需要他,沒有他我一樣過得很好。
有時道理都懂,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陷入多年共生關(guān)系的人,他們需要做出三個更具體的改變:
1.停止全能自戀,學(xué)著換位思考他人的立場。
心理學(xué)有個術(shù)語:共生絞殺。它形象地總結(jié)了共生關(guān)系的惡果:窒息。
因為共生者離不開關(guān)系,不是因為對方很優(yōu)秀,而是停留在“全能自戀”中,需要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
“他還是愛我的”“他會回頭的”,共生者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期待,一旦不滿足,就死活接受不了。
因為共生者非常自戀,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卻不知道對方需要什么。
他們無止境的付出,背后藏著操控對方的愿望,也讓被共生的人感到窒息。
共生者應(yīng)該察覺到這一點,并且學(xué)著思考:他能否接受我的好?他是否真心實意為我著想?如果我是他,我會喜歡自己這種維系感情的方式嗎?
2.放低婚姻期望,付出不一定會得到同等回報。
關(guān)系中有個謬論: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這句話錯就錯在,顛倒了關(guān)系雙方的立場,其實一方付出更多,往往就把決定關(guān)系是否繼續(xù)的主動權(quán),交到了另一方手里。
我們付出越多,越是難以抽身而退,對方卻可以隨時抽身離開,因為沒有付出就沒有虧損。所以,付出不一定會得到回報,無論任何關(guān)系里,這都是真理。
因此,我們不妨放低對婚姻的期待。不要把安全感全部寄托于配偶,把至少一半的安全感放在自己身上,通過強大自身,來抵抗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風(fēng)險。
3.別再把自己當弱者,建立強大的自保體系。
共生者缺乏自我意識,無論在哪種關(guān)系中,他們都容易變成他人利用的工具,因為他們以“弱者”自居,認為誰都比自己好,自己不配被愛。
走出共生型依戀的根本辦法,是建立強大的自我保護體系。比如,對著鏡子每天說三遍“我很強大”“我很優(yōu)秀”,或者大聲出三個自己的優(yōu)點,通過自我催眠來提高強大感。
共生者需要意識到: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強弱貧富,只要認可自己值得愛,對關(guān)系充滿安全感,哪怕配偶并不完美,也能收獲幸福。
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把自己看得太輕。如同安東尼說的:可能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個過客,但你不會遇見第二個我。
感情是這世上最復(fù)雜的東西,我們能一瞬間對某個人“一見鐘情”,或者因為某個細節(jié)愛上對方,可是保持愛情、維系關(guān)系卻需要智慧和能力。
付出不等于愛情,幫助不等于愛情,但是愛情不能沒有付出和幫助,如何區(qū)分付出和共生、幫助和圣母,是成年人必須要學(xué)會的功課。
路遙說:一個經(jīng)歷了愛情創(chuàng)傷的青年,如果沒有因這創(chuàng)傷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堅強地在生活中站起來。
關(guān)系是脆弱的,人卻是強大的。沒有一顆蘋果不會腐壞,也沒有一份愛情不會冷淡,從有限的情感中收獲無限的可能和成長,才是關(guān)系最好的結(jié)局。
作者:芒來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