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方劑里,“敗毒散”是一個很常用的基本方。尤其是對現(xiàn)在一些普通中醫(yī)來說,麻黃湯、桂枝湯之類,里面的君藥“麻黃、桂枝”性味辛溫,發(fā)汗解表之力很強,似乎有點難以“駕馭”。而“敗毒散”則相對性味平和很多,于是,“敗毒散”逐漸變成了一個最常用的方劑。
既然是一個基本方,當然應(yīng)該全面去熟悉、掌握它,本章就從多個角度來認識一下“敗毒散”。
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在各類方劑湯頭書籍上看到的“敗毒散”,至少有4個之多: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連翹敗毒散、三黃敗毒散。那么,這四個化裁變方里,哪一個才是最基本的“敗毒散”呢?
答案可能有點出乎意料:人參敗毒散才是最基本的敗毒散。實際上,在很多的古籍里,都是只寫“敗毒散”三字,但實際組成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到的人參敗毒散。相信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荊防敗毒散的知名度更高一些,理當才是四個敗毒散里的基本方。那么,為何人參敗毒散才是最基本的“敗毒散”呢?
一、人參敗毒散
一般來說,我們現(xiàn)在說的人參敗毒散,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主。
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上十味,各三十兩,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其原文謂:“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并皆治之?!?br>
方義:君藥:羌活、獨活,主藥就是辛溫解表,疏散風邪,祛濕止痛;臣藥:柴胡、薄荷,川芎。其中,柴胡薄荷辛涼解肌,透散表邪,川芎活血祛風;佐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以寬胸利氣,前胡宣肺祛痰,茯苓、生姜健脾化痰,人參扶助正氣,以逐邪外出,使風寒濕邪隨汗而出;使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能益氣和中。
二、荊防敗毒散組成: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各一錢五分(4.5g)、甘草五分(1.5g)。
用法:水煎,日1劑,分2次。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風祛濕。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脈浮,及一切瘡瘍腫毒,腫痛發(fā)熱,左手脈浮數(shù)者。
方義:本方即人參敗毒散去人參、生姜、薄荷加荊芥、防風而成。方中以荊芥、防風、羌活辛溫解表之功,發(fā)散風寒為主藥;輔以柴胡加強解表之功;佐以獨活祛風除濕,川芎活血祛風止痛,前胡、桔梗宣暢肺氣以祛痰,枳殼理氣寬中,茯苓利濕;甘草調(diào)和主藥,緩急止咳為使。諸藥協(xié)同,具有疏風解表,敗毒消腫,祛痰止咳作用。
運用:
1、本方藥理作用較為廣泛,但最主要的還是用于外感風寒,挾濕挾痰的表證。以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膩,脈浮者為應(yīng)用指征。若非外感風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2、本方因有敗毒消腫作用,故又用于瘡腫初起,紅腫疼痛,惡寒發(fā)熱,無汗不渴,而見風寒濕表證者。3、現(xiàn)代臨床用:本方治療感冒、流感有良效。也用于治療皮膚病、腮腺炎、骨槽風、乳房腫塊等疾病。加減化裁: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chǔ)上加入木香、黃連二味中藥材,可清熱導滯,對于痢疾初起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chǔ)上加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可清熱解毒,用以治療瘡瘍初起。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chǔ)上加入苦參、蟬蛻、薄荷、牛蒡子,可祛風止癢,用以治療皮膚病。
三、連翹敗毒散
組成:羌活、獨活、連翹、荊芥、防風、柴胡、升麻、桔梗、甘草、川芎、牛蒡子、當歸尾、紅花、蘇木、天花粉。
方源:《準繩·傷寒》卷七。
功效:辛溫發(fā)表。
主治:發(fā)頤初腫。紫癜。起病較急,紫癜反復發(fā)作,以小腿及臀部為多,顏色較鮮明,伴有瘙癢,或發(fā)熱,偶有腹痛,關(guān)節(jié)腫痛,尿血等癥,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用法:水煎,日1劑,分2次。
四、三黃敗毒散
組成:防風2兩,荊芥2兩,連翹2兩,白芷梢2兩,黃芩2兩,黃連2兩,梔子2兩,地骨皮2兩,歸尾2兩,赤芍2兩,川芎2兩,五加皮2兩,木瓜2兩,苦參2兩,黃柏2兩,薏苡仁2兩,僵蠶2兩,蟬蛻2兩,蒺藜2兩,甘草2兩,白鮮皮2兩,皂角刺2兩,木通2兩,土茯苓3斤。
加減:瘡痛,加羌活、獨活;體虛,去梔子,加入?yún)?、茯苓?/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