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求名求利不但知道如何進入名利場,還要知道如何退出名利場。名利場中沒有常勝將軍,時時要想到退出名利場之途徑及時機。有起必有落,有升必有降,有高必有低,有榮必有辱,有進必有退。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是非審之于己,毀譽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數?!罢l似浮云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比俗钜氖蔷痈呶欢恢M退,功成行滿之人,末路往往好不到那里。所以,要曉得知時取勢,激流勇退,全身而退,功成事遂身退。
人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平衡生存與名利的關系問題,這在名利場上往往就表現(xiàn)在進退問題上。進場使人不平衡,退場使人返回平衡。名利人總為名利所累,得名利時笑,失名利時泣,為名利而生,為名利而亡,只知進而不知退。德不配位要即刻激流勇退;德配于位要適時全身而退;德高于位可功成事遂身退。德者,能量也;位者,名利也。人卻總會淪為名利之奴隸,如飛蝗赴火,至死不悟。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放不下、不知退,世人通病如此。
孔子一生求名求利,在名利場上也不得志,到處碰壁,吃夠了苦頭,深知名利對人生不同階段之涵義。他本人五十有五還帶著學生流亡列國,白白浪費了十四年的寶貴時間,多虧一個學生的面子才得以返回魯國??鬃右恢毕M玫浇y(tǒng)治者重用,到了年近七旬才被迫退出名利場,他的主要學術成就正是在退出名利場后才完成的,在他人生最后五年修訂了六經、讀易心得等??鬃右簧谇竺罄侠速M的時間太多,僅有的《論語》也是學生之學生的回憶錄,多虧學生寫了這本回憶錄,不然他的歷史地位將大打折扣??鬃又皇且粋€入世的師表,假設他老人家早個二十年就出世,退出江湖,一心學老子,專心做學問,他應當能為人類文化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孔子到了晚年才總結出一套退場的辦法,他認為最好是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回避別人難聽的話。 孔子還針對“當然我”年少好女色、年壯好爭斗、年老貪得無厭等特點,開出“君子有三戒”的處方:“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不過,對現(xiàn)代人而言,不僅是年青的好色,年壯、年老的也好色;不僅是年老的貪,無人不貪,年壯的更貪;也不僅是年壯的好斗,哪里有名利,那里就有爭斗。對名利人而言,戒色、戒斗、戒貪,已沒有老少之分??鬃印袄现凰乐^之賊”應是罵那些壞人變老還不知悔改。
孔子認為,人到“而立”之年應有正確的目標,“不惑”之年應少犯錯,“天命”之年應知天命,“耳順”之年該退出時就退出…然而,名利場上危機四伏,并非所有進入名利場的人都能走完這一過程,尤其是“不惑”到“天命”期間最危險,多少好名好利者過不過這一關。人如到了“而立”還不會生存,過了“不惑”仍利令智昏,“天命”之年卻不知“天道”…人生悲催,莫過如此!多少名利人因好“色”而亡,因好“斗”而亡,因貪“得”而亡??上Э鬃颖救艘彩堑搅私呤畾q,也許是讀了《老子》和《易經》后才悟出知進知退的道理。
作者覺得,《易傳》中的“子曰”似乎要比《論語》中的“子曰”更有境界。孔子讀了易經中的“亢龍有悔”后說:“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人生最要緊的是要保持進與退、存與亡、舍與得、得與失之間的準平衡。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名利場上沒有真正的贏家。當你在名利場上爭得不亦樂乎時,不妨用洪應明的話來問一問自己:“石火光中,爭長兢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任何名利系統(tǒng)都是不可持續(xù)的,你爭得的一切,最終都要失去,“金玉滿堂,莫能守之”(老子),只知進不知退,必不得善終。
人屬社會動物,個體都是某個群體中的一員。從個體對團隊目標作用而言,有四類情況及相應的退出時機:一是對目標起了較大正面作用,應在實現(xiàn)目標時及時退出——急流勇退,切忌居功自傲,或功高震主,名利場從來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二是對目標正向作用為主,但也有過一些負面作用,應在實現(xiàn)目標前盡早退出,不然就可能會遭到清算。三是對目標正向作用小于負面作用,或沒有用,你對別人輸出的負能量大于正能量,愈早退出愈安全,不然必死無疑。團隊不需負能量,誰負能量誰滾蛋。四是只有負面作用,就相當于是這個群體的敵人,壓根就不該進入該團隊,即使你是臥底,也要裝出有正面作用的樣子。
身在名利場,應與時俱化——有進有退,而非與時俱進——只進不退。還要做到知時知幾,知進知退,功成身退,如此才可保全性命。“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泵麍鰪膩矶际且粋€上演人間悲劇的大舞臺,你愈是顯赫愈是核心,就愈是兇險。嘴說伴君如伴虎,卻又偏向虎山行。所以,為了保全性命,要見好就收,該退出時就退出?!皩櫲璨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是何等的修煉和達觀!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無我反可實現(xiàn)自我,利人反能達到自利。老子說“無為無不為”,有為只決定江湖地位,無為才決定人生境界。人事當盡盡,萬般聽天命;找個偏僻處,清靜度余生。
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名利場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撰有《唯生論》、《生之原理》等哲學專著。他橫跨三個世紀,活到一百多歲,算是同時代名利場上活得最長的一個,這應與他五十歲不到就退出名利場相關。還有張學良活了一百多歲,也是因為早早退出名利場。不像大陸同時代的許多人,知進不知退,六七十歲還不知退出名利場,結果“文革”中一個個死得很慘。名利場上被斗死的人本身往往也是好斗之人,只不過是斗不過對手而被對手斗死而已。人在名利場,如知進不知退,必定是個悲劇。人在江湖,心歸山林,才算高人。
名利場的通行規(guī)則是:以前的“功”不可抵現(xiàn)在的“過”——功不抵過,現(xiàn)在的“功”可補原先的“過”——將功補過。不論你過去功勞再大,只要你今天犯了死罪,也照殺不誤。將功折罪是指用今天的功來抵昨日的罪,而不是用以前的功來抵今天的罪。功高者往往居功自傲,倘若犯了錯誤,坐牢砍頭就成為必然。相反,無功者往往謹言慎行,反而得以保全,如系辭說的“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多能多事,多事多錯,多功多過,多言必失,所謂:言宜慢,心宜善。前功不如后功,有功不如無過,爭功不如防過。切記:盛極必衰,知止不殆。
名利場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城里的人想逃出去。“沖進來”是因為圍城里有名有利,“逃出去”應當是像陶淵明那樣逃出圍城,退出名利場,而不是為了沖進另一個名利圍城。人總是自己把自己囚在名利的圍城中——被“名+利+情”所圍困,被“權+錢+色”所囚羈,而人性中的貪婪才是自身真正的圍城。人生的悲哀正是只知勇敢地沖進圍城,卻不知如何逃出圍城,自判自個終身監(jiān)禁。人生在世,既要“沖進去”,更要記牢“逃出來”。 人在江湖:明道優(yōu)術+與時俱變+先予后取+虛虛實實+利害權衡+內方外圓…才是高人。切記還需:順境時要收斂,逆境時要忍耐;失意時要隨緣,得意時要看淡。
《鏡花緣》有一段話:“世上名利場中,原是一座迷魂陣。此人正在場中吐氣揚眉,洋洋得意,哪個還把他們拗得過…一經把眼閉了,這才曉得從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機,不過做了一場春夢。人若識透此義,那爭名奪利之心固然一時不能打斷,倘諸事略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許多煩惱,少了無限風波。如此行去,不獨算得處世良方,亦是一生快活不盡的秘訣”。世事一場春夢,人生幾度春秋?心機不敵天機,人道師法天道。人醒的時候分貧富貴賤,而做夢時間還算平等。人一生要上三堂:學堂→廟堂→天堂,與其居廟堂之高,提心吊膽,夜夜噩夢;不如處江湖之遠,自由自在,天天美夢。
人生一世三場戲,先儒后道再佛系;年青學儒建功業(yè),老子釋子修出世。名利場為舞臺,名利人為演員,這儒道釋就似國人拍戲的腳本。名利人的一生大至可分成三場戲——大約二十五年為一場。人生中的第一個二十五年,從三四歲開始就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粩嗟亟邮苊逃瑢儆跒檫M入名利場演戲做準備階段。不管什么階段:人生如戲,莫要當真,看過且過,不用上心。人之初的二十五年,準備得如何卻決定著未來在名利場上演什么角色。
第二個二十五年(50歲前),為粉墨登場正式演員,求名求利實戰(zhàn)階段。個個都為名為利而奮力廝殺,人人都為爭當主角而拼命角逐,既不顧他人死活,也不顧自己死活。此期間人與人之間差距迅速擴大,有人成為主角,有人成為配角。后生可畏,畏在多欲,畏在反平衡。人在這個時段欲望最強,風險也最大,很多人演不完這場戲。江湖險惡,不識水性,如何保命?人心叵測,不知人性,怎么能行?人過中年還在,也可說是劫后余生。
任何一個生存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要想置身于名利場之外也是做不到的,特別是在壯年時期,求名求利本身就是為了求存求活。作者也僅是主張將求名求利作為生存的手段和過程,反對將求名求利當作人生的目標而不顧求存求活而已。你可以走得很遠,但不可以忘了當初為何而出發(fā)。一個人為了生存的任何行為都是合理的,同時一個人還得牢記自己的任何行為都不要背離生存根本。人生理想境界是自己求生存的同時還照顧眾生生存。
第三個二十五年(50歲后),女士五十歲退休,男士也五十知天命,多數人已是求名求利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輕時有精力沒定力,等修到有點定力時又沒了精力。如果說二十五歲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那么人過了五十歲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人到了這個時候,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不管愿不愿意都得退出名利場,下臺看戲方為上策?;畹竭@一大把年紀,如還沒有開悟,人生悲劇,莫過如此啊。
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不管你是演員還是觀眾,一旦過了七旬統(tǒng)統(tǒng)都是將死之人,就不必比誰演過什么角,也不必比誰的權大、比誰的錢多,還是比比誰更健康、更達觀、更厚德——還是一心一意求存求活為上策吧。人生的最大悲劇恰恰是演了幾十年的戲,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不知為了什么而演戲。很多人活了幾十年不知為什么而活著,不明白什么是生存,還沒學會生存。有親情倫理才有快樂,有物質保障才有自由。老人有健康+親情+保障三樣老本,什么都可以虧,惟老本不能虧。人在江湖,成王敗寇,成功你是個傳奇,失敗你是個笑話。切記莫貪:一念之貪,老本虧光。
作者假設了進場退場、有為無為的人生理想模式:兒童時多親近自然,保持“自然我”,守住“樸”;青少年時接受生存教育,為生存而非為功利而學習。二十來歲入世,進入名利場,把問題想得復雜一些,保持清醒頭腦,小心進場,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有所作為,爭得一些名利,但名利僅為生存的工具。雖身在名利場而不遠離“樸”,做到孟子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钡嗽诮倳h離樸。人生有兩大幸事:一是一夢醒來,這口氣還在;二是人到中年,心還沒變壞。心中有風景,眼里無是非;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四十多歲事業(yè)有成,有名有利,專業(yè)有著,二十多年求名求利之反思,求存求活之總結。五十多歲開始回歸于樸,聽天命知天道,悟會求存求活之道,把問題想得簡單一點,對名利糊涂一點,與兒孫的錢財少留一點,能留點生存感悟最好。六十歲開開心心退出名利場,升華為“超然我”,一心求存求活,做到老子說的“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年過半百要知天命明天道,從遠離樸復歸于樸,從有為到“為無為”。有為可爭得名利,無為才是真人生。在下正因四十多退出江湖,與世無爭、衣食無憂,才寫了這本一般平衡論。
年青上學堂讀得文化知識+學儒家建功立業(yè)→中年上廟堂懂得無為而治+知道家功成身退→年老上天堂證得無我無常+修佛家明心見性。譬如陶淵明四十二歲就退出名利場,歸隱田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這才寫得出《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千古絕唱。他在《歸園田居》中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薄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把名利場寫成“塵網”“樊籠”,將身處其中喻為“羈鳥”“池魚”,將退出江湖比喻為返回自然。
人退出名利場后,有四種比較理想的生活方式:一是修行:返樸歸真,修心養(yǎng)性,遠離復雜+喧囂+無序…有利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平衡。如能身心舒服,也可吃齋念佛。二是環(huán)保:天人平衡,善莫大焉,環(huán)保有利于人與自然平衡。三是慈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慈善有利于人與人的平衡。四是著書:寫點生存哲學、人生感悟,哪怕寫點回憶錄也行。功業(yè)沒名堂,學業(yè)留書香;一般平衡論,味道不一般。 所謂三不朽應是:立德——平衡之能力;立功——平衡之成果;立言——平衡之感悟??鬃又苡瘟袊?,莊子逍遙自得,嚴光垂釣錢江,陶潛采菊南山,王維空山明月,太白詩酒天上,神仙個個瀟灑,老夫該學誰家?
易經+老莊=三玄,大乘+三玄≈禪宗,儒學+禪學≈心學;相對論×進化論×系統(tǒng)論×易老莊×道儒禪≈一般平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