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暑期檔”和“國慶檔”兩個熱門檔期之間,“中秋檔”的存在幾乎也和三天的假期一樣缺少存在感。然而,今年的中秋檔電影票房非常蕭條,僅僅達到4.97億元,為近四年來最低。
角逐中秋檔的作品也屈指可數(shù),最被看好的兩位“種子選手”莫過于朱一龍主演的災難大片《峰爆》和徐帆主演的親情主題劇情片《關于我媽的一切》。
雖然《峰爆》先發(fā)制人,收割了一波票房,但是《關于我媽的一切》與中秋“團圓”氣氛契合的親情主題,仍然有機會后來者上,展現(xiàn)“細水長流”式的溫情。
不過“好哭”的電影就一定是“好”的電影嗎?《關于我媽的一切》不僅用極端情感的對沖虐哭了觀眾,同樣,電影本身也激發(fā)起了觀者對于“好電影”邊界的思考。
大銀幕上最真實的“中國式家長”
改編自韓國電影《世上最美的離別》,《關于我媽的一切》保留了原版的大部分人物關系和故事構架,也在原版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本土化改編。與韓國的母親相比,徐帆飾演的母親季佩珍則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
在季佩珍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中國母親會具備的“兩面性”。一方面,她們是隱忍、勤勞、包容的,充當著家庭的支柱,生活和人情冷暖的粘合劑,仿佛陀螺一樣,在生活的瑣碎之中高速旋轉。
但另一方面,她們又是強勢、多慮的,孩子在她們的心中永遠都是孩子,“為你好”的保護和以愛為名的禁錮在任何時候都“雖遲但到”。
所以在電影中,季佩珍身上的這種兩面性,讓她和女兒季小美的關系一直處于一個相互依賴但又相互排斥的矛盾體狀態(tài),甚至有時還會滑向兩個極端。
女兒李小美會疲于母親無休止甚至有些病態(tài)的控制欲,無論是奪命連環(huán)call還是偷拍女兒的手機,甚至翻看女兒的垃圾桶只為干涉女兒的個人感情。這些在剛剛擁有了自我意識的李小美看來都是越界和不尊重,但是在樸素、坦誠的母親的詞典里,卻并沒有相應的概念。這種信息差是母女二人沖突的根源,是李小美窒息感的來源,卻蘊含著極其強烈的情感,同樣也是最容易激發(fā)起觀者共情的地方。
季佩珍的控制欲倒逼李小美逃離和實現(xiàn)物理意義上的獨立,但是從情感的角度來講,李小美又是無比依賴季佩珍的。職場遇到困境時,季佩珍是幫忙出頭解圍的“蓋世英雄”;生活不順時,季佩珍是情緒的垃圾桶,同樣也是元氣的加油站。在情感上尚未“斷奶”的李小美一直在道德錯位的邊緣一路狂奔,而季佩珍雖然用了極端的方式,卻總是在萬劫不復的邊緣懸崖勒馬。
母愛之所以可以成為永恒不變的敘事母命題,就是因為其尋常又細膩,矛盾有現(xiàn)實,瑣碎但終究偉大,可以讓每一個觀者都有發(fā)言權,讓所有觀眾都可以代入,形成共鳴。
真實,殘酷的真實
“真實,殘酷的真實。”
司湯達曾經用這句話為《紅與黑》開頭,同樣,也是《關于我媽的一切》不同于韓國原版的悲劇主基調的代言。
電影以李小美的回憶為切入,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用平靜的旁白演繹生活中瑣碎又濃烈的情感細節(jié),但是當電影進行到后半程時,敘事節(jié)奏加快,同時也被蒙上了強烈的悲劇色彩。母親的癌癥使整個家庭轟然倒塌。霎時間,青春的矛盾、成長的煩惱、職場的不如意,都比不上死亡的恐懼的壓迫感,同時,人類最原始的憐憫與懺悔之情被激發(fā)。
女兒開始“一夜懂事”,父親開始走出事故的消沉,敢于面對現(xiàn)實,就連季佩珍最不成器的弟弟季佩奇也決定回家,“好好過日子”。
此時母親的形象是脆弱卻有力的。脆弱在于病痛的折磨,癌癥患者的消瘦、憔悴都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而有力則在于母親的疾病反而成為了家庭情感和矛盾的催化劑。
身體雖被病痛折磨,但季佩珍的無私、溫柔、樂觀依然沒有打折扣,她依然是這個家庭的支柱。
只是這種堅韌和無私,則顯得母親的命運更加沉重和悲涼。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總是更容易對未來與生命產生焦慮。母親的未來已經很難再有想要到達的遠方,奉獻了一輩子生命的女兒和丈夫,卻自始始終不能真正走進自己的生命,終究要面臨退場——不是時光影響,就是死亡隔絕。
在成為母親之前,季佩珍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卻因為女兒的到來放棄了去南極科考的珍貴機會,選擇成為一名中學地理老師。而在佩珍去世后,叛逆的女兒小美才“洗心革面”,選擇成為一名隨團記者,“替”母親實現(xiàn)愿望。
且不說客觀來講,愿望的延續(xù)只是生者的美好希冀,對逝者已無裨益,或許有“道德綁架”之嫌。單說為了家庭與孩子放棄夢想,犧牲偉大,但已經不是發(fā)展的、進步的現(xiàn)代社會所追求的人生規(guī)劃。
佩珍的弟媳更是被禁錮在了“傳統(tǒng)女性”的刻板印象中??v使季佩奇已經觸犯了法律的底線,依然不離不棄,守著家庭,期待“浪子回頭”。
犧牲、利他,看似泯滅女性獨立性和社會性的因子,依然可能是一部分女性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和歸屬,是在社會洪流的推動之下,和傳統(tǒng)價值觀的裹挾之中,個體的力量仍然無法反抗的現(xiàn)實。
在女性主義已經成為劇情電影表現(xiàn)潮流的當下,導演怎么可能不明白獨立的道理?他選擇了呈現(xiàn)這種現(xiàn)實,不評述,不粉飾,用無聲訴說更深層次的命運悲涼,是拋開所有煽情元素,《關于我媽的一切》最為致命的溫柔一刀。
淚點、亮點,卻沒有轉化為“爆點”
無論是真實的家庭關系的窒息感,還是疾病臨頭的恐懼,或是徹悟人生百態(tài)后的凄涼,都足以刺激觀眾的淚腺。而真實的本土化,細膩并富有層次的表演,工整到成熟的戲劇沖突的設置,也讓《關于我媽的一切》在這個蕭條的中秋檔極其富有亮點。
但是為什么這部比《小紅花》更成熟,比《李煥英》更深刻的電影并沒有引起現(xiàn)象級的觀影和評價呢?
或許,問題在于缺乏情感上的“說服力”。
電影保留了太多屬于原版韓劇的戲劇性和狗血,用層疊遞進、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和沖突讓觀眾揪心,卻僅僅用死亡的恐懼和威脅,試圖粉飾一切,讓一切問題得以解決。電影讓觀眾流了太多的眼淚,但是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在邏輯上,因為懼怕失去,因為憐憫,迷失的人回心轉意,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情感上,無論是女兒的成長,丈夫解開心結,弟弟洗心革面,都是建立在“死者為大”和“感恩付出”,從而被迫蛻變,在沒有依靠的時候依然可以繼續(xù)生活的基礎上,并沒有因為尊重季佩珍,而真正發(fā)生轉變。
電影似乎在為母愛頒發(fā)勛章,通過季佩珍一遍又一遍地說服和提醒觀眾,不要被道德綁架,不要陷入自責,季佩珍的一切付出都是自愿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理所應當?更何況在所有情感中,親情,恰恰是最容易被視作義務的感情。
同時,純粹的白描和悲痛,沒有好的檔期的天時,沒有強力宣發(fā)、明星效益的地利,沒有“吸睛”又不需要任何思考的喜劇元素,《關于我媽的一切》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影響力和票房,也在意料之中。
《關于我媽的一切》很好哭,沒錯;但是不完美,哭過之后,除了悲憫和焦慮之外,或許觀者從此刻也要開始反思或重新審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