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爆料,杭州的一個小朋友俊俊冒用了媽媽的身份,加了一個“教育專家”的微信,掏心掏肺地訴苦。
圖片來自微博@澎湃新聞
俊俊說:“我怕專家覺得小孩子弄不靈清,就假裝自己是個媽媽?!?/span>
他說他這么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怎么當父母。
于是,媽媽和家里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fā)來的聊天記錄截屏,里面是和“教育專家”的對話。
但是他唯一沒敢發(fā)給爸爸,他說爸爸太兇了。
圖片來自微博@澎湃新聞
事情原由是這樣的,俊俊有個電話手表,申請了微信號,他模仿媽媽的語氣,把家里那些小沖突一一細數,學習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腦兒全吐槽了,還順帶用媽媽的角度評價了自己。
俊俊說,爸爸總是跟自己反著來,明明他最喜歡游泳,不給去,“暑假這么熱,我爸給我安排了每天踢足球。我最不喜歡這個,太陽這么曬。爸爸就說,別人照樣在做,為什么我不能吃苦?”
“爸爸一言不合就要操家伙,什么衣架也要拿來打。如果我還哭,爸爸就會說,再哭就再打。”俊俊說,爸爸媽媽對待妹妹就不一樣,只要妹妹哭了,就會去問怎么回事,為什么要哭……
圖片來自微博@澎湃新聞
而俊俊爸爸說,“小孩子不懂事,讓大家見笑了。”“現在的小孩子太有個性,家長不好當,小孩子說的也有點夸張?!?/span>
爸爸解釋說,兒子去游泳,沒有大人陪不放心,但暑假還是要適當運動一下的。踢足球是早上8點,太陽也不是很曬,幾個要好的同學做伴,家長覺得這個挺好的。沒想到,孩子說怕曬,家長肯定要忍不住批評,太吃不了苦了。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這件事情的問題在于家長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夠,或者說完全沒有“有效溝通”。
積極地傾聽,是一種有效溝通的工具。
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傾聽的缺失。在與孩子溝通時,你首先要做的調整心態(tài),提升主動傾聽的意識。
你會說,每天自己有忙不完的工作,處理不完的家務,孩子在身邊“嗡嗡嗡嗡”,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和耐心去聽孩子說什么?
其實,反過來想想,既然事情總是忙不完,何不停下腳步,聽聽孩子到底說了什么呢?
你要知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己要做的事越來越多,與家長的溝通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等你有一天,你想讓孩子說,或者你想跟孩子說時,孩子也會像現在的你一樣沒時間理你。
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情感,主動傾聽,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戶,可以讓你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01
主動傾聽
認可孩子的感受
父母們經常不贊同自己孩子的情感。
其實,主動傾聽,并不要求你贊同或者完全理解,只是讓孩子感到我被聽到了,并讓他們知道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
帶著愛和理解認可一個孩子的感受,會打開真正的情感聯結和解決問題的大門,并會建立一種持續(xù)一生的愛和信任的關系。
“不!我不想睡覺”
“我想要和寶寶一樣的玩具”
“我討厭吃蔬菜”
如果孩子這么說,你怎么回答?
很多父母往往帶著“成人主義”來回答:
“不睡覺就長不高了哦,所以乖乖去睡覺哦!”
“那是小寶寶玩的,你長大了,不能玩小寶寶的玩具了。”
“吃蔬菜不便秘,不吃菜會拉不出便便的?!?/span>
父母總是努力說服孩子,并想方設法去改變孩子的想法或者舉動,這讓孩子很沮喪。
《爸爸去哪兒》和《媽媽是超人》等真人秀節(jié)目,讓安吉和魚兒吸粉無數,也讓我們?yōu)楹珊蜕骋鐚蓚€孩子的家庭教育豎起大拇指。
其實,胡可作為媽媽,也會和其他媽媽一樣,在生活中會遇到棘手的育兒問題。
前不久,胡可在微博中分享:
“我說睡覺吧,哥哥說再讀十分鐘,好吧。。。那我先睡了,晚安 !”
圖片來自微博@胡可
不難看出,晚上睡覺時間到了,胡可讓安吉去睡覺,結果安吉說:“再看十分鐘”
胡可聽后并沒有一系列早睡早起的說教,只是說:“好吧,我先睡了”。給予了孩子極大的尊重。
胡可說: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孩子就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平等溝通,尊重他的個人意愿。
02
不論多么愛他
都不能代替他做決定
孩子作為一個生命體,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起,身體、智力、性格就應該是獨立存在的。
哪怕家長多么愛他,多么關心他,都不能替代他做事,代替他做判斷,代替他遭遇挫折,當然也無法代替他感受快樂。
孩子會為自己精巧的雙手而欣喜,或許他畫的畫上色并不是那么勻稱,他捏的橡皮泥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會為自己靈活的身體而感到自豪,或許他跑步并沒有那么快,球也只能連續(xù)拍三個;
甚至他還會為自己能表達情感和思想而感到高興,雖然他說的話你并沒有認真聽,更沒有采納……但這一切,都代表著他對自己的自我認同。
然而,很多家長卻不贊同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總拿著大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這種教育方法無形中是在傷害甚至毀滅孩子的自尊心。
“樹葉是綠色的,花瓣是紅色的粉色的黃色的,你要記住,樹葉沒有藍色的,花也沒有黑色的!”
“別跑了,跑了一身臭汗,還沒有林林跑得快?!?/p>
“這件漂亮,就穿這件衣服,你選的那件不好看?!?/p>
如果你總是對孩子說這樣的話,那么,你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這些言語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但無法改變孩子不好的狀態(tài),反而會讓孩子痛苦、掙扎、厭惡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
自卑慢慢的就在孩子心中升起,讓他自己與別人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就像“想找個人管管家長”的那個孩子一樣,雖然天天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內心卻與父母有強烈的陌生感,不能夠與父母敞開心扉交流。
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童年,令我們印象深刻的除了得到愛和關懷時喜悅的情景外,就是被責罰或者打罵時的情景了,甚至具體的細節(jié)都歷歷在目。
前陣子“20年后男子當街掌摑老師”事件,持續(xù)引發(fā)社會關注。
圖片來自微博@澎湃新聞
事件中,33歲的常仁堯遇到了20年前的初中班主任張老師,想起上學時被其毆打的經歷,他攔下對方、連扇多個耳光,拍下視頻,并將1分多鐘的視頻轉給兩位同學查看,第一個收到視頻的同學也被張老師打過,“他傳給我,是想告訴我,他替大伙報仇了”。
事發(fā)后,張老師任教的欒川縣實驗中學向派出所遞交舉報控告書,指責常仁堯是“地痞流氓”、“社會渣滓”。與此同時,常仁堯和他的同學也在繼續(xù)曝出,張老師當年毆打學生的事情。
事件最后,雖然常仁堯已經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但回憶起20年前被班主任毆打的經歷,他多次忍不住哭泣,“這口氣憋了十幾年,每次想起來我都會做噩夢……”
他的妻子也說他經常半夜驚醒,夢里被老師追著打,有一次直接蹦起來,口中喊著“不要打,不要打”,一邊不自覺地抱著頭,無助地像個孩子。
自尊心的打擊,會讓孩子一生都蒙上陰影。
03
和孩子平等溝通
是父母學習的重要課題
說話,是每個人的權利,卻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到了這個權利。
特別是孩子,如果他與你的意見不一致,或者在被批評、指責想要辯解時,那么,總會被打斷:
“聽我的沒錯!下次再聽你的?!?/p>
“你還小,不懂,媽媽為了你好,乖,按我說的做啊!”
“你做錯了就是錯了,別狡辯!”
“別說了,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去那邊冷靜地想想,想好了過來承認錯誤?!?/p>
……
幾乎每位父母都說過這樣類似的話。
試想一下,法庭上的罪犯都有辯解的權利,為什么孩子在意見不一致時,一定要聽你的?在被批評時卻要忍氣吞聲,任憑指責呢?
忍氣吞聲、長期內心感到委屈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怨恨情緒。他的憤怒可能會通過發(fā)泄來表達,比如反抗,叛逆,摔打東西等。有可能還會因此變得不自信。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自己主動反省,因為他已經滿心傷痕和怨恨了,如果你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達到認識錯誤自省的目的,那就錯了。
惡不能用惡來填補,唯有用善來滋養(yǎng)。
如果孩子和你的意見不統(tǒng)一,或者受到指責要辯解,不妨就給他一個機會,認真地聽他的理由。
如果孩子辯解的機會不合適,或者你認為孩子目前比較易沖動,那么,可以對他說:“我這會兒很忙,一會兒聽你解釋”“我覺得你還沒有考慮清楚,你先想想,一會兒在跟我說你的理由?!?/span>
這樣,可以極大地安慰委屈的孩子,讓他們不再那么傷心,也引導他們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適。
孩子說話的權利得到尊重,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榮譽感,孩子們也因此會學習到關注別人的感受,考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別人。
無論孩子是溫和還是調皮,無論學習成績是好還是壞,都把孩子當做未來的一個成人來尊重,尊重他說話的權利。
教育的目的不正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未來的成人嗎?
尤其當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發(fā)脾氣的時候,接納、共情和尊重尤為重要。
在真人秀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期是四位明星媽媽帶著寶貝們吃大餐。別人都在專心用餐,可胡可兒子小魚兒心里想的卻是自己的新玩具,他突發(fā)奇想要求媽媽立刻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對媽媽說:“你變,我吃!”
圖片來自騰訊視頻《不可思議的媽媽》
遭到媽媽的拒絕后,小魚兒立馬送上了“魚式怒目”。
看著發(fā)脾氣的兒子,胡可和善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成為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后,這是規(guī)則,你要遵守規(guī)則?!?/span>
當小魚兒知道自己無法把玩具拿回家哭鬧時,胡可非常認同孩子的心情,有點難過的說:“我知道不能把心愛的玩具拿回家你會難過,但是這是規(guī)則...... ”
在整檔節(jié)目里,但凡小魚兒鬧脾氣,胡可必定第一時間送上“我知道”句式。
簡單的一句話,代表著你體會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內心正在發(fā)生什么。
“我知道”三個字,意味著接納、共情和尊重。
圖片來自騰訊視頻《不可思議的媽媽》
好父母不是在孩子情緒爆發(fā)時責備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壓制他,而是應該第一時間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耐心的去開導他。
和孩子平等溝通,是父母要學習的人生重要課題之一。
初為父母的你,在面對一個新生命時,可能會事與愿違,“沖孩子發(fā)火,又經常懊悔不已”“孩子有很多壞習慣,總想改變他卻沒有好方法”“遇到孩子與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針對孩子養(yǎng)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yǎng)”首創(chuàng)者、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林文采,作為4個孩子的媽媽,帶來了《從誕生到婚禮》,精選從出生到成人的25個議題,教你做一位智慧的父母。
參考文獻:《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作者:赫伯特·斯賓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