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學一門語言,起步要求都不高,先多聽,再多說。畢竟,任何一個國家的兒童,在父母的幫助下,最終都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即使是父母一方或雙方不識字,也照樣教會了孩子聽說技能。
這一普遍現(xiàn)象說明,語言這一技能,只要多聽多說,就能輕松入門。對于英語啟蒙來說,因為有大量的音視頻資料,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多聽,以及多看,但是“多說”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實,無論是聽說,還是讀寫,都有其獨特的啟蒙方法,在當今這樣網絡發(fā)達的時代,只要用心尋找,是不難找到相關的訓練資料的。
除了上面說到的資料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是孩子學好英語所必備的。今天,苗爸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順帶分享一些其它的感悟。
01
3個重要條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變得像飛馳的車輪,仿佛永遠在飛速旋轉。這種慣性也在影響和家庭英語啟蒙,特別是看到許多英語牛娃,小小年紀英語口語就比較流利了,焦慮感就會油然而生,恨不得孩子孩子一個月就能突破英語聽說能力。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是這樣的,英語屬于一種技能,與其它任何技能一樣,要想達到頂尖水平,至少需要10000小時的刻意訓練。即使是普通英語高手,也需要4000小時的持續(xù)訓練。
通常來說,一年,學的是基礎;兩年,學的是積累;三年,才可見成績。不要學了一兩個月,就開始考孩子,仿佛只有成績才是衡量孩子英語水平的標尺。
此外,也是最為重要的,不要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斷斷續(xù)續(xù)。其實,孩子學好英語并不難,只需要掌握下面3個重要條件。
(一)鼓勵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喜歡聽到表揚。父母的及時鼓勵,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激發(fā)孩子學英語的積極性。
(二)努力
當孩子學英語有了興趣,就會自愿花更多的時間學英語,考試成績自然也就逐漸提高了,或者是英語聽說能力也會不斷進步的。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當孩子看到學英語有了進步,并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也就會加倍努力了。
(三)堅持
不可否認,對于學好英語來說,最難做到的就是堅持了。大部人因為看不到顯著的進步,就早早地半途而廢了。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堅持30天,這樣不難做到,然后再挑戰(zhàn)60天,100天,就不難了。
關于英語啟蒙,經常聽人說,學的,都說好。不學的,都說忙。堅持的,都說有進步。不堅持的,都說沒效果。其實,往往是家長比孩子先放棄。
02
潛力遞減規(guī)律
研究表明,兒童的潛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guī)律。假設孩子出生時的潛力值為 100 分,如果一出生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極有可能成為具有 100 分能力的人;
如果從 5 歲開始接受教育,他們最多只能獲得 80 分的能力;如果從 10 歲才開始接受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只具有 60 分能力的人。
通過上面的研究結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階段的教育對塑造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幼兒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開發(fā)孩子的大腦”。
關于這個問題,塔夫脫大學的巴爾博士曾經說過:“所謂的開發(fā)孩子大腦,就是指盡早開始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如果不盡早教孩子語言,孩子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他們的大腦也就不能很好地發(fā)展?!?/p>
應該說,兒童的語言潛力遞減規(guī)律,也符合如今比較流行的“語言關鍵期”理論。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說:“小孩子的語言天賦是驚人的,他們非常善于模仿,母親們應該在各種游戲中帶給他們模仿的快樂,同時豐富他們的知識?!?/p>
03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英文叫: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研究發(fā)現(xiàn),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由快到慢逐漸遞減。
如圖所示,在學習時,知識100%記憶,20分鐘后剩下58%,一天后剩下33%,6天后剩下25%,一月后只剩20%的內容被記住了。
這一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對我們的家庭英語啟蒙也很有幫助。幫助孩子提升英語聽說能力的“苗爸英語啟蒙TPR閃卡”的學習計劃表,就是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理論設計的,閃卡的學習頻率由快到慢,孩子的記憶效率比較高。
在幼兒的啟蒙階段,前10張TPR閃卡利用5天時間,從看懂到聽懂,先不要急著讓孩子輸出。等孩子熟練之后,再訓練孩子聽音找閃卡,最后是聽英語指令做動作。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原理,就是從“記”到“憶”的過程: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再認的時候,前兩天復習的頻率要高一些,就如同我們中文所說的“趁熱打鐵”。
04
死去活來
當我們每天都在強調聽說是英語啟蒙的基礎時,有的人就慢慢忽視的自然拼讀和語法的重要性了。其實,語法和拼讀不是沒作用,而是它們本身就是語言的規(guī)則和習慣。
這些規(guī)則和習慣是在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僅靠記是不行的,需要不斷地使用。當然,在正確使用之前,還需要大量地練習。
我們學習母語,就是不斷地練習中理解和掌握了拼讀和語法規(guī)則,直到“熟能生巧”,并最終為我們所用。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是一種專業(yè)練習過程。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使用,當然,這也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只有“熟能生巧”才能真正達到這一“境界”。從口語的角度來說,熟能生巧就是脫口而出。
回顧一下我們中學英語課,大部分同學連課文都讀得結結巴巴,更不用說“脫口而出”說英語了。也有部分學生課文背得滾瓜爛熟,英語口語依然是結結巴巴,原因何在?
問題就出在苗爸剛才提到的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即使用。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還需要活學活用。這個道理其實適用于學生們所學的任何一門學科,其學習方法,被無數(shù)老師們概括為四個字:死去活來。
只有方法選對了,努力后才有想要的結果。就以聽力訓練為例,孩子在聽懂動畫片之后,打開英文字幕,一邊聽一邊跟著認字。
精聽精讀可以讓孩子把所學的詞匯都吃透,做到一聽就懂,滾瓜爛熟,聽到聲音,潛意識里就會有條件反射,而不僅僅是明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