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世界級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國家級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牽頭評定,其它由各級政府部門評定。名錄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醫(yī)藥、民俗等十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發(fā)布三批,已經入選的傳統醫(yī)藥名錄有中醫(yī)診法、針灸、中醫(yī)正骨療法、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胡慶余堂中藥文化、藏醫(yī)藥、苗醫(yī)藥、侗醫(yī)藥、蒙醫(yī)藥、龜齡集、萬應茶、潘高壽、六神丸、鶴年堂貴州同濟堂、東阿阿膠、片仔癀、馬應龍眼藥等幾十種。
■龜齡集的配方有天上飛的麻雀、蜻蜓,陸地上跑的鹿茸、穿山甲,水中游的海馬;遍及植物的根(熟地)、莖(鎖陽)、葉(淫羊藿)、花(丁香)、果(枸杞)等28味藥材,很多都是補腎陽、健脾陽的藥物。雖然補腎陽的作用很強,由于配伍了地黃、天冬等滋潤之品,補而不燥,還有溫潤的作用。
■現在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又迎來了新的機遇。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正在組織潘高壽治咳川貝枇杷露對抗PM2.5的研究,復旦大學宋偉民教授介紹,初步研究顯示,潘高壽核心產品可調理人體內部環(huán)境,增加肺部黏液的分泌與排出,提高肺部的自凈能力。
■現在的暑熱天氣,胃腸道很容易積熱,腹脹沒胃口,還會中暑,萬應茶三十多味組方中選用了薄荷、香薷草、紫蘇葉、白扁豆等芳香藥物,具有健脾和胃、行氣之功效;配以能清熱導滯的大黃、檳榔、澤瀉等,特別是對胃腸積熱所致的便秘具有很好潤腸作用。
從最早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到如今的國家藥典,數千年的中醫(yī)藥史,現存的中藥方上萬個,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藥卻屈指可數,這足以掂量出入選中藥的珍貴和分量,其藥效也可見一斑!
如此珍貴的國寶,我們似乎并不常用,他們都有哪些用途?背后有哪些傳奇故事?該如何有效利用?健康時報記者專門找來各自的傳承人為大家詳細解讀。
龜齡集:嘉靖年間的送子丹
簡介:龜齡集具有470年歷史,被《中國長壽大辭典》列為內服藥之首,被稱為“補王”。2004年龜齡集被評為國家保密配方;2008年,龜齡集“爐鼎升煉”工藝被評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適應癥:男子陽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礙,腎精空虛導致不育;陽虛所致疲勞、健忘、腰膝酸軟、食欲不振及女子陽虛所致崩漏,宮寒不孕和行經腹痛等。
購買途徑:處方藥,需到醫(yī)院憑醫(yī)生處方購買。
在山西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內服益壽誰第一,山西太谷龜齡集。”
“延年益壽”,聽起來有些神乎,卻非空穴來風。據《清宮醫(yī)案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陳可冀院士編著)記載,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乾隆皇帝“不可一日不服龜齡集”,其被列為常服的御用六大補品之首。
現年58歲的柳惠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龜齡集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從15歲起就開始學習龜齡集的制藥工藝。
說起龜齡集,他如數家珍。“龜齡集的來歷得追溯到明朝嘉靖皇帝,嘉靖自幼體弱多病,29歲還沒有子嗣,為延續(xù)皇家血脈,他下詔廣征醫(yī)方。當時著名的道士邵元節(jié)、陶仲文根據《云笈七簽》中的老君益壽散,結合《黃帝內經》腎主藏精的理論,為皇帝煉制了一種‘仙丹’。嘉靖服后,身體逐漸強健,并一連生了八位皇子,遂將這種仙丹賜名‘龜齡集’,寓意服用后可與神龜同壽。”
歷史上,很多皇帝為求長生不老而服用仙丹,但未能延年益壽反而傷身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龜齡集為什么能成為中國古代著名藥方之一,被明清兩代十余位皇帝奉為有助生育的補腎良藥和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佳品呢?
“龜齡集的療效好,能傳承下來,一定在理論上、藥物組成和配比上有獨到之處。”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yī)學術傳承臨床應用基地北京仁醫(yī)堂特聘專家劉興志說,“你看龜齡集的組方,藥味雖多(28味名貴藥材分別配伍28種輔料),但組織得井然有序,能夠補腎的陰陽,但側重補陽。”
里面有天上飛的麻雀、蜻蜓,陸地上跑的鹿茸、穿山甲,水中游的海馬;遍及植物的根(熟地、附子)、莖(鎖陽)、葉(淫羊藿)、花(丁香)、果(枸杞)等,很多都是補腎陽、健脾陽的藥物。補腎陽的作用很強,但由于配伍了地黃、天冬等滋潤之品,補而不燥,還有溫潤的作用。
男性性功能減弱、陽痿、早泄及少精死精導致的不育,這些疾病對男性來講很痛苦。嘉靖皇帝服龜齡集后連生八個皇子,聽起來傳奇,但龜齡集對這類疾病的確比較對癥。劉興志教授強調,龜齡集對女性月經崩漏、因腎陽氣不足導致不孕以及疲勞綜合征、免疫力低下等都有特效。
龜齡集被稱為補王,不僅與組方有關,還跟其遵古的炮制技術關系很大。據傳承人柳惠武介紹,龜齡集采用道家傳承千年的“爐鼎升煉”技術,將28 種藥材放入特制的銀鼎,然后用焊錫將爐鼎蓋口密封,午時點火(講究子時配料,午時點火)升煉。整個炮制過程需99 道大工序,81 天完成,才能達到最佳藥性。
醫(yī)藥秘方、御用圣藥、療效獨特……這些特點讓龜齡集早在1898年已遠銷東南亞一帶;到1928年,龜齡集的外銷數量已創(chuàng)4萬瓶的最高紀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山西太谷僅一個龜齡集車間一年的產值就是1000萬元,外國元首如哥斯達黎加總理、尼日利亞商業(yè)部長等20多個國家領導訪華期間都曾到山西購買龜齡集。
據廣譽遠大事記中記載,1986年中國南極科考隊赴南極喬治王島進行科學考察,為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科考隊的科學家們都隨身帶著龜齡集,感到體力不支時服用一些,體力和精神就會恢復不少。
“如果精神特別疲勞,或者年紀大的人經常疲勞乏力,服用一點龜齡集,能有‘充電’的作用。”劉興志教授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40多歲的男性,事業(yè)上很成功,但整天精神狀態(tài)很差,疲憊不堪,服用龜齡集后感覺精神充沛、有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服用龜齡集一定要對癥,腎陽不足、氣虛者適合,但體內有實火,陰虛內熱的人不適合服用。
潘高壽:治咳化痰百年元老
簡介:“潘高壽”迄今已有123年的治咳化痰歷史。2008年6月“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適應癥:清熱化痰止咳。用于感冒、支氣管炎屬痰熱阻肺證,癥見咳嗽、痰黏或黃。
購買途徑:非處方藥,一般藥店均有售。
“北有同仁堂,南有潘高壽”這句話,足見潘高壽在中醫(yī)界的地位。
潘高壽的第五代傳承人盧其福近年來為整理《廣州“非遺”志》的材料收集,多次專門去了潘高壽的發(fā)源地開平縣。說起潘高壽的傳奇故事,廣州“非遺”志里要占的篇幅都不小。
1890年,廣東開平人潘百世、潘應世在廣州高第街開設了一家名為“長春洞”的藥鋪。潘氏兄弟以“長春洞潘高壽”為藥店標識。借“潘”字與“攀”字的諧音,取“長春不老,益壽延年”之意。真正發(fā)跡,是在潘應世四子潘郁生的手中。當時正處辛亥革命后,傳統中醫(yī)藥受到西醫(yī)強烈沖擊,潘郁生決意創(chuàng)制新藥。當時嶺南地區(qū)氣候炎熱多雨,乍寒乍熱,人們常常得傷風咳嗽。但市面出售的治咳藥多是獨味單方,治咳療效并不顯著。
于是他選用了具有潤肺鎮(zhèn)咳作用的川貝母,和能祛痰的桔梗與枇杷葉一起熬煉。因不少病人怕吃苦藥,他吸取西藥制劑的經驗,加入了香料和糖漿,將湯劑改為糖漿劑,以及苯甲酸等防腐劑,使其耐久存放。新藥制成后,定名為“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堪稱中國咳嗽糖漿劑中成藥的鼻祖。
后來陸續(xù)創(chuàng)新,還開發(fā)了蛇膽川貝液、蛇膽川貝枇杷膏、蜜煉川貝枇杷膏等,深受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加入蛇膽后,有很好的祛風清熱效果。而蜜煉川貝枇杷膏,主要針對老年人的咳嗽,潤肺作用好。“風熱感冒常會使人喉嚨癢痛,而痰液則變得黃色黏重。一般患者服用潘高壽川貝枇杷膏后,一周左右就會有所改善。”上海同濟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醫(yī)師李昊說。
“另外因川貝是清肺潤肺的,會改善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讓人氣血旺盛,增強抗病能力。”盧其福介紹,“就我們能查到的史料,這個劑型原來在傳統中醫(yī)藥里是沒有的,而中成藥中,潘高壽是最早引進糖漿劑的。之前藥材都被煲成湯劑,易壞不耐儲存,同時不方便攜帶,藥的苦味小孩也不愛喝。而改進后,這幾個缺點都得以避免。”
近百年里,潘高壽也得到不少名人的認可。據潘高壽官網上的歷史資料記載,1992年春,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偶染風寒,咳嗽不止,試服了潘高壽蛇膽川貝枇杷膏,竟然馬上止住了咳嗽,心平氣順。啟老因而特意題詩一首:“積功累德潘高壽,妙藥靈丹濟世人;保得藝林書畫手,三冬寫遍嶺南春。”
盧其福介紹,現在潘高壽又迎來了新的機遇,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正在組織潘高壽治咳川貝枇杷露對抗PM2.5的研究,復旦大學宋偉民教授介紹,初步研究顯示,潘高壽核心產品可調理人體內部環(huán)境,增加肺部黏液的分泌與排出,提高肺部的自凈能力。
萬應茶:一碗茶滅京城瘟疫
簡介:萬應茶有兩種,一種是福建晉江靈源萬應茶,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最早為安海靈源寺僧釋大迦所創(chuàng)制;一種是福建永定萬應茶,起源于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慶年間,由著名客家老中醫(yī)盧曾雄創(chuàng)制,2008年,兩種萬應茶均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適應癥:胃腸積熱引起的腹痛、腹瀉、便秘;中暑所致的發(fā)熱、惡寒、嘔吐、泄瀉;飲酒過量所致的惡心悶亂及外出水土不和、暈車、暈船、傷風感冒等。
購買途徑:非處方藥,福建藥店、特產店有售
福建永定的一杯中藥茶,跨越了幾千公里,跑到東北中醫(yī)專家的杯中,這種茶就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萬應茶。
哈爾濱市中醫(yī)院康復科主任薛宏偉當初也是偶然發(fā)現的,一次他去福建出差,那邊潮熱的“桑拿天”馬上讓人感覺脾胃不調,當地人推薦了萬應茶,因為本身就是中醫(yī),薛主任一向對中藥茶飲比較挑剔,仔細研讀了藥方,感覺挺對路后才喝,脾胃不調確實緩解了。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臨床部宣傳辦吳志干事介紹,福建永定客家土樓世界聞名,不少來福建永定游玩的人都是通過親身體驗了解萬應茶,口口相傳出去。而在福建,永定萬應茶是永定四大名產(烤煙、菜干、土紙、萬應茶)之一,很多華僑必帶的特產。
萬應茶不但走得遠,而且走得久,說起萬應茶,福建的老表們都能津津樂道地“擺上一陣”,靈源萬應茶和永定萬應茶的故事版本還不一樣。
據傳元朝和尚釋大迦靈源寺落發(fā)為僧,他發(fā)愿自己后半生要救苦濟世,為民除病。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了近十種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制成“菩提丸”,因此藥茶對中暑痢疾、感冒發(fā)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癥的療效顯著,求藥者絡繹不絕。數百年來,寺中和尚皆視其為“寺中一寶”,不讓失傳。
1951年,該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文革后,僧人將此藥茶秘方的制作技藝傳授給曾林、靈水兩村的村民。
而永定萬應茶是在清嘉慶年間,永定有位老中醫(yī)盧曾雄,采三十多味中藥,起初,制成蜜丸狀,后改為扁圓狀小餅,每塊重一錢,叫“萬應茶餅”。當時,浙江天臺山有位云游的老和尚脾胃不和,喝了萬應茶后為其療效嘆服,贈聯“采集名山藥,善療天下人”。盧曾雄便將藥鋪更名為“采善堂”。到了道光年間,一位巫翰林回福建省親,盧曾雄的兒子把萬應茶送給他,巫翰林回到京城時正好趕上瘟疫,就把萬應茶散給百姓喝,瘟疫很快控制住了,因此,名聲大振。
既然是福建的老中醫(yī)發(fā)明的,自然它應對南方潮熱氣候引起的不適效果更好一點。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陳玉輝副主任醫(yī)師介紹,像現在的暑熱天氣,胃腸道很容易積熱,腹脹沒胃口,還會中暑,你看它三十多味組方中選用了薄荷、香薷草、紫蘇葉、白扁豆等芳香藥物,具有健脾和胃、行氣之功效;配以能清熱導滯的大黃、檳榔、澤瀉等,特別是對胃腸積熱所致的便秘有很好潤腸作用。
需提醒的是,服用萬應茶時,不宜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服藥三天后癥狀無改善,應去醫(yī)院就診。
六神丸:比青霉素更早
簡介:每個重量只有0.003125克的雷允上六神丸,是戰(zhàn)勝瘟疫的功臣。良好的消炎效果使其被冠為“中藥抗生素”。2008年,六神丸及其制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適應癥: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腺炎、咽喉腫痛、帶狀皰疹、小兒熱疥及一切無名腫毒。研究顯示,大劑量使用六神丸,對治療急性白血病也有特效。
購買途徑:各藥店均有銷售。
“譽滿我神州,姑蘇雷允上。”1936年,馮玉祥不小心被魚刺刮破了嗓子,腫脹,吞咽困難。醫(yī)生從蘇州雷允上藥店弄了幾瓶六神丸,用后很快止痛,第二天喉嚨就消腫了,進食如常。馮玉祥當即寫下了這句五言詩。
六神丸早在19世紀末就馳名中外,遠銷東南亞各國。很多僑胞不遠萬里將它帶到海外使用。“用現代的說法,六神丸有非常好的消炎鎮(zhèn)痛作用。”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英杰告訴記者。
據雷允上史志記載,雷允上的后裔結識了一位姓顧的昆山老人,兩人交誼日厚。后老人贈其一張由六味藥組成的秘方,雷氏后人在蘇州通和坊加工制作成丸藥,并定名為“六神丸”。六神丸起效特別快。傳統中藥通常一個療程需要用周、月來計,而六神丸在服用后一天半日即可發(fā)揮作用,雷允上六神丸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比西方的青霉素還要早上七十多年。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侵華日軍諜報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竊取雷允上六神丸的配方及工藝。后來,日本某制藥公司曾將六神丸加減成分制成“救心丹”,年銷售額高達1億美元?,F在日本中藥博物館仍存放有被日軍掠去的雷允上招牌等文物。
蘇州市中醫(yī)學會秘書長陳競緯介紹,作為我國的常用中藥之一,雷允上六神丸現在已被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既可內服又可外敷,使用簡便?,F代研究表明,六神丸還具有抗腫瘤、抗寄生蟲、強心、麻醉鎮(zhèn)痛、增強免疫功能、促進造血、升高白細胞等作用。
特別提醒:健康靠自己,有病找醫(yī)生。如有身體不適,請在醫(yī)生指導下選用上述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