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柒柒
好的愛情是什么樣子的?單看書名,我就已經(jīng)開始思考。
一直都覺得:愛情就是對方一定要對我好。而且,我深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覺得。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說:“你男朋友對你好嗎?”
“好??!家務(wù)活他全包,工資全部上交,出去的時候幫我拎包,回來的時候幫我按腳。那種對我不好的,留著他干嘛?給我燒紙嗎?”
其實我不否認(rèn),這樣的生活幾乎令每個女生都心生羨慕。能擁有這樣的男朋友,也確實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但,對方幸福嗎?
好像,極少有人考慮過這樣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我管他是怎么想,反正我覺得開心就好了?!?/span>
你任性,你什么都對。
可是,你恰恰忘記了,在感情生活中人人平等。今天的你,的確足夠幸運。卻也難保,明天的你會因此落淚。
記得去年的時候,有個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
她的姑姑是一個很強(qiáng)勢的女人。而他的姑父,一直都是大家眼中的老實人。也確實就像我說的,媳婦兒指東,他不往西;媳婦兒指西,他不往東。好嗎?確實好。
只是,后來的發(fā)展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姑父外出務(wù)工的時候,竟然跟當(dāng)?shù)氐囊粋€小姐好上了。這在所有人眼中看來都是那樣的不可思議。老實人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呢?
親友們?yōu)榱瞬蛔屵@個家庭支離破碎,就開始勸解。面對現(xiàn)實,她姑姑深刻的反思自己?!八珡?qiáng)勢了。什么事都聽她的,姑父在外人面前一點尊嚴(yán)都沒有?!?/p>
經(jīng)過這件事,姑姑改掉了好多。本來姑父也沒打算離婚,看她改了就跟外面那女的斷了聯(lián)系。
從這個小故事里,不難看出對等的重要性。無論男女,一味地索取只會讓對方越走越遠(yuǎn)。哪怕,她/他此刻還在你身邊,心也有可能早已遠(yuǎn)去。
陳果教授在文中寫道:“我愛你,但那與你無關(guān)?!?/span>
我愛你,只是我愛你。因為我愛,所以我愛了。但愛不是索取。不能因為我愛你,就要我低你一等。那是占有,是打壓,是臣服,而不是愛。
我對你的愛,不是因為你對我好,不是因為你聰明過人,不是因為你長得美麗,而是因為我無可奈何的就是被你吸引,就是莫名的覺得你充滿魅力,就是想見到你,禁不住愛你。
這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一種怦然。人這一輩子,總會遇到一次這樣的感覺。
就算有天我愛你,也因為“我的驕傲僅在于我曾愛過,僅此而已?!?/span>
不是因為你身上有光,所以我才愛你;而是我愛你了,你身上才有光亮。
這是本質(zhì)上的差別。就算你不愛我,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我愛的是你,僅僅是“我愛?!?/strong>
作者說:“死亡不能帶走愛,不能稀釋愛,不能消滅愛,相反,愛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
我的理解是:
真正相愛的人是彼此需要,是共同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如若都是個體,這樣的愛便沒什么稀奇。
你活,我陪著;你死了,我的人生將毫無意義。
這才是真的愛,深入骨髓的愛。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完美。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我愛的是這個你,我愛的就是真實的你。
附屬的身份、權(quán)利、地位,跟我愛你沒關(guān)系,這才算是愛。
再來說“成熟。”
作者說:“一個人精神上是否成熟,跟這個人心里年齡沒有必然關(guān)系,它們不一定成正比?!?/span>
對作者的觀點,我強(qiáng)烈認(rèn)同。
“衰老”這兩個字是要拆開來讀的。衰,是表象;老,是精神。
如果你的心態(tài)一直年輕。那么,你就算不上是老了。或者,你看起來老了;心,還很年輕。這一直都是兩個層面的,不能劃上等號。
陳果教授說:“經(jīng)常有人會問,我怎樣才能自由。殊不知,問就是不夠自由?!?/p>
如果你真的自由了,還會去問嗎?
“內(nèi)心的安寧,放松與平和,才是真正通向自由。真正的自由者,千姿百態(tài),卻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無論他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無論結(jié)果如何,他總能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自由的秘訣在于,不管你過的是何種生活,你都發(fā)自內(nèi)心感到輕松自在、樂在其中?!?/p>
這話就意義深長了。
自由不該被貼上標(biāo)簽,貼標(biāo)簽本身就不自由。
想知道是不是自由,就按自己的想法去過就好了。
作者說:“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互相識別,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互相欣賞,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是知己?!?/strong>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庇只蛘撸骸跋胫繲A是怎樣的人,看看對方的圈子就知道了?!?/strong>
同頻的人,自會在一起聚攏。我們的朋友,Ta們的身上往往也會有我們的影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作者說:“真正的友情,你不會向她索取,反而會為她作出自我犧牲,你對朋友不會做出要求,他在那里就夠了,世界上有這個人就夠了。
生活中,偶爾會聽到同事說:“XX不是你朋友嗎?”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覺得莫名?!盀槭裁催@么說?”
這時候?qū)Ψ骄蜁穑骸拔铱茨銈冊谝黄鹜?,吃東西?!?/p>
在一起玩,吃東西,見面打招呼……這就是朋友嗎?一直覺得這樣的認(rèn)識很淺薄,卻又不知如何定位總結(jié)。直到看了這段話,我才明白原來我自己的感知并沒有出錯。
我們跟很多人都是“熟人”,但不是“朋友”。朋友的定義不應(yīng)該只是表象,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替對方著想。
文中還有一個小故事的解說我特別喜歡。
古希臘,有神明階層,有人類階層,有獸類階層三個等級。
于是:“猶太人問他們的神,你是誰?他們的神回答說:我就是我?!?/p>
神之為神,就是因為他始終知道他是誰,他始終為他所是,他始終有清醒的自知。
而獸,它們無需認(rèn)識它們自己。它們自然本能的享受他們生命的喜怒哀樂,度過生老病死。
神明之為神明,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自知;而獸之為獸,是因為它始終保持著不自知。
而我們?nèi)耍橛谏衽c獸之間。
坊間流傳著一幅畫,里面有一個像人一樣的生物,他的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猴子。
這幅畫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了,人之為人,似乎就是神與獸之間的一個半成品,一個兩頭不靠的過渡階段。
神全然自知,獸全然不自知,人呢?有時候我們自知,有時候我們不自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當(dāng)我們能夠知道我是誰的時候,才能活出自我。
而我們所有的茫然、焦灼、無措,全都是不自知又想自知的結(jié)果。
不是第一次聽陳果這個名字,卻是第一次看她的書籍。
無論是《好的孤獨》還是《好的愛情》都有很多能引發(fā)我共鳴的東西
書的最后,我看到曾經(jīng)朋友圈里的文友,發(fā)過陳果老師視頻講解內(nèi)容的文字版本:
我自風(fēng)情萬種,與世無爭 以及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自己,哪個更重要?
她回答:“都很重要,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當(dāng)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你喜歡你自己更重要。”
確實,這個世界上喜歡我們的人很多。但,也不是人人喜歡??傆幸恍┤?,是不喜歡你的。
因此,無論你活成什么樣。都會有喜歡或不喜歡你的人。這種情況下,當(dāng)然要選擇自己喜歡自己。也只有這樣,你才能感到快樂。反之,你不喜歡自己。那么,不管別人喜歡你或者不喜歡你,你都會厭惡自己。
如此,也就無法快樂了。
不管怎樣,及時行樂吧!遇到愛,珍惜愛。會愛自己,才會愛別人。但,愛不是占有,也不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