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系腹腔內容物自某處突入腹壁。疝囊由壁層腹膜構成,囊內常含腸管、部分大網(wǎng)膜;依其發(fā)生部位不同,偶有其他組織。疝的大小不定,小者為一結節(jié),大者達數(shù)厘米,不行治療與日俱增。內容物自由出入為可復原性疝;周圍粘連或疝囊頸收縮內容物不能返回,為不可復原性疝或箝閉性疝,后者腸管循環(huán)受阻、充血、水腫以至壞死為絞窄性疝。
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某處,腹股溝中部有軟性腫塊,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腹部加壓時由原切口處突出圓形腫物,平臥時逐漸消失;直立、用力咳嗽時疝囊的回聲向下沖擊。老年人嚴重巨大疝囊腫塊突入陰囊上方,平臥時則不能消失。箝閉性疝腸管循環(huán)受阻、充血水腫及絞窄性疝有劇烈疼痛。
腹壁疝、臍疝
【病理與臨床概要】
先天或后天因肥胖、腹部膨脹、腹水,妊娠,由環(huán)形開口突出一小圓形腫物,臍部出現(xiàn)為臍疝。在劍突與臍之間,中線出現(xiàn)圓形腫物為上腹壁疝。大小為1~2cM部披有腹膜。
腫物觸診時可捫及環(huán)形開口,內容物可為大網(wǎng)膜的一小部分及脂肪,偶含腸或胃壁一部分,腹壓增加時明顯。
【超聲表現(xiàn)】
1.上腹中線或臍窩圓形腫物呈中高回聲,為腸管構成,由腹壁、臍窩突出環(huán)形開口,突出于腹壁及皮下。
2.環(huán)形開口,超聲顯示腹壁腹膜的纖細高回聲、肌層的肌纖維紋理與脂肪層中低回聲連續(xù)中斷構成開口。疝囊表面有腹膜,咳嗽、腹壓增加,疝囊體積增大,平臥位變小或消失。
3.囊內可見腸蠕動及液氣泡的活動。
腹股溝斜疝
【病理與臨床概要】
胎兒時睪丸及精索沿腹股溝管進入陰囊,該處肌力纖弱。腹股溝疝其疝囊經(jīng)腹股溝內環(huán),沿腹股溝管進入陰囊。低位盲腸脫垂時形成右側腹股溝盲腸疝,可至精索組織的后面。而活動的盲腸疝有完整的疝囊,有時會游離于疝囊內。這部分狹窄系膜附著時疝囊不完全。廣泛附著于髂腹膜固定的盲腸滑向下外側進入腹股溝環(huán),在腹股溝內成為疝,盲腸與上行結腸結合不良無疝囊為滑動性疝,于腹股溝環(huán)上或滑下直到環(huán)上。
腹股溝疝多見于男性,起初為間接性,腹股溝疝僅在腹股溝中部出現(xiàn)圓形腫物,腫物增大移向內下至恥骨聯(lián)合附近。晚期滑入陰囊,形成一側陰囊腫大。平臥時消失,直立用力咳嗽才出現(xiàn)。以手指自陰囊沿精索向腹股溝外環(huán)進入腸管返回腹內。
【超聲表現(xiàn)】
腹股溝斜疝聲像圖:于腹股溝中部顯示圓形腫物,中強回聲,平臥時消失;直立、用力咳嗽時疝囊的回聲向下沖擊。
1.疝囊 經(jīng)內環(huán)沿腹股溝管滑人陰囊內,體部膨大,底部鈍圓,至該側陰囊上部,造成陰囊腫大。疝囊可移至恥骨聯(lián)合的強回聲附近,后方有聲影。
2.大小疝囊在內環(huán)入口處腸管局部環(huán)形受壓為疝囊頸,較小,0.9~1.4cM。疝囊大小不一,筆者總結25例腹股溝斜疝,其疝囊4cM×1.5cM~10cM×5cM。體位變化腸腔移動、腸蠕動頻繁,疝囊回縮,大小隨之變動。
3.內容物為腸管 腸管滑入陰囊,為一段腸腔折疊,或兩段與多段腸腔降入,呈多層中強回聲,后方伴聲影。腔內有渾濁、流動的液狀物或氣泡的點狀強回聲。囊內腸壁的小血管為多條紅、藍色血流,長1~3cM。
多普勒頻譜顯示動脈流速較低,3.4~5.0cM/s,RI0.7~0.78,靜脈為連續(xù)性低速。1例疝嵌頓血管受壓看不到彩色血流。
4.內容物為大網(wǎng)膜 呈模糊的斑點樣或短粗的條索狀中強回聲,邊界不清。血管呈短小星點狀彩色血流。疝襄內大網(wǎng)膜嵌頓粘連,回聲增強呈雜亂的斑點,多伴有積液。
5.陰囊積液睪丸鞘膜積液呈無回聲,量多少不等,襯托出疝囊清楚的邊緣。疝修補術后,疝囊水腫、出血,疝囊壁呈洋蔥皮樣,積液中含纖細的網(wǎng)狀的強回聲條索,陰囊睪丸鞘膜反應性積液者量較多。
6.腹壁下動脈(髂外動脈發(fā)出與腹壁下靜脈伴行)位于腹股溝皮下環(huán)與精索外側。腹壁下動脈在腹股溝斜疝后方,血流紅藍色,動脈流速(11.45±2.8)cM/s,Rl 0.82±0.09。精索動靜、脈血流紅、藍色在疝囊內側。
腹股溝直疝
【病理與臨床概要】
直疝多因腹股溝管后壁纖弱圓形腫物在恥骨聯(lián)合上、側方,增大者少,不降入陰囊。偶有疝囊內壁由膀胱壁的一部分構成,患者可能有膀胱刺激癥狀。
【超聲表現(xiàn)】
在恥骨聯(lián)合上、側方,疝囊呈非均質性中等回聲,近圓形結節(jié),大小為1~2cM。邊界隱約可見。疝囊內血管甚少,彩色血流星點狀。少數(shù)患者直疝與腹股溝疝聲像圖,聲像圖常難鑒別。
股疝
【病理與臨床概要】
女性多見,疝囊進入股管止于股血管的旁側。小腫物在股內側、腹股溝韌帶下或恥骨聯(lián)合旁;增大時疝囊移向上方,以致不易與斜疝鑒別;咳嗽時無沖動感。股疝常引起絞窄。
【超聲表現(xiàn)】股疝腫塊疝囊中強回聲,在腹股溝韌帶下、股內側,股動靜脈的旁側;或恥骨聯(lián)合附近。大疝囊中 強回聲可移向上方與腹股溝疝難區(qū)別。發(fā)病時間較長疝囊出現(xiàn)積液的無回聲區(qū)。
手術后(切口疝)腹肌分離疝
【病理與臨床概要】
肥胖肌力纖弱,多系右下、右上腹壁切開術后,該處愈合組織纖弱發(fā)生的腹壁切口疝。腹肌無力,臍上或臍下腹直肌分離,在兩側肌肉之間出現(xiàn)寬而深的溝,當用力或起立時腸管進入分離間隙發(fā)生腹肌分離疝,平臥時消失。無疝囊及疝環(huán),脫出組織易復原。
患者肥胖,腹壁有陳舊性切口,瘢痕寬而菲薄,腹部有時大時小的腫塊。
【超聲表現(xiàn)】
1.腫塊在陳舊性切口瘢痕下方、臍上下或腹壁肌層間。
2.腫塊梭形、不規(guī)則形,呈不均勻的非均質性中強回聲,較大腫塊內可見腸管的回聲結構及腸蠕動。
3.腫塊大小隨腹內壓力動態(tài)變化,腹內壓增加腫塊由切口瘢痕下或肌層間縫隙突出,腹內壓越高腫塊越大,腹內壓降低腫塊回縮越小。
【臨床意義】
彩超檢查依據(jù)腫塊內容物、動態(tài)變化、血管,與周圍組織、腹壁下動脈及精索、陰囊的關系,確定或排除疝的診斷。腹股溝疝、股疝及直疝的聲像圖表現(xiàn)可歸納為;疝囊內容物為腸管呈多層中強回聲,腸壁有多條彩色血流,腔內氣泡為動態(tài)點狀強回聲。大網(wǎng)膜降入疝囊,呈中粗、模糊的斑點樣或短條索狀中強回聲,后方邊界不清,彩色血流星點、或短線狀。疝囊內血流動態(tài)的有無,可用于判斷血管有無受壓,血流是否通暢。腹壁下動靜脈與精索動靜脈血流,與疝的關系可用于鑒別疝的類型;但直疝、股疝與腹股溝斜疝的聲像圖常不易區(qū)別,應結合臨床。腫塊內結構不清無氣體,或疝內腸壁無血流色彩,注意與脂肪瘤等鑒別。甚小的疝平臥位可能顯示不清,故超聲檢查前可先行腹部加壓深吸氣、咳嗽或跳動使腫塊出現(xiàn),立即站立檢查顯示疝的特征后,再平臥位觀其動態(tài)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