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懷的薯絲飯
文/朱玉華
友人在微信中說“想念薯絲飯”。這也勾起了我對薯絲飯的回憶,那種香噴噴甜絲絲的味道,那種樸實(shí)無華的形狀,那種表里如一的性格,確實(shí)令人念念不忘!
小時候家里窮,兄妹多。為了讓一家人填飽肚子,父母想盡了千方百計,考慮最多的要算紅薯絲。薯絲飯也就成為喂養(yǎng)我長大的主要食物了。因?yàn)樗井a(chǎn)量低,糧食常年處于緊缺狀態(tài)。家中不算多的旱土,以及每年早稻收割后的高岸田,都會栽上紅薯。紅薯耐干旱,再貧瘠的土地也能旺盛生長。紅薯成熟后,除選擇少部分個頭大體一致,沒有受傷的進(jìn)入薯窖儲藏,留作來年的薯種外,其余的大都手工刨成紅薯絲,曬干后作為糧食收藏。自家的紅薯數(shù)量有限,制作的紅薯絲也不是蠻多,所以每到秋冬季節(jié),父親就會去山區(qū)用一斤大米換回兩斤紅薯絲。紅薯絲,薯絲飯為我們緩解了饑餓的腸胃,幫我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那時候我們吃的薯絲飯總是飯粒少,薯絲多。或許是紅薯絲放太多,又或許是經(jīng)常吃的緣故吧,雖有清香撲鼻,但并不覺得薯絲飯好吃。每每座在餐桌前心里就想:哪天能吃上一餐白米飯就好了。
直到后來參加工作,走進(jìn)了機(jī)關(guān),從此和薯絲飯漸行漸遠(yuǎn)。后來紅薯絲越來越少,偶然吃上一餐薯絲飯,才覺得它的味道不同尋常。
紅薯絲平凡低濺,薯絲飯的做法也簡單,但要做好,還是有些講究的。
首先,將紅薯刨成絲,放進(jìn)盛滿清水的水缸內(nèi)翻洗后,再將其撈上來撒在曬墊或篾折上晾干就好了。(水缸里的水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沉淀,第二天倒掉清水,取出水缸底部一層厚厚的淀粉,曬干后就是上好的紅薯粉了)當(dāng)然,如果不經(jīng)過洗粉這一環(huán)節(jié),紅薯絲的味道更甜,口感也更好。但一般都會洗出薯粉,用薯粉做成的粉皮也是一道很可口的菜肴。
做薯絲飯一般是用飯甑或鐵爐罐。先將淘洗好的米放入鍋內(nèi),再添上比較寬泛的清水,當(dāng)米粒煮開后放入紅薯絲。充分?jǐn)埌?,讓紅薯絲吃透米湯又均勻地和米?;旌虾?,再將米粒和薯絲一起撈出,放進(jìn)飯甑蒸熟即可。用爐罐煮薯絲飯方法類似,只要將米湯倒出再燒熟就成了。
只是現(xiàn)在,不僅紅薯種植面積相對減少,而且紅薯一般用打碎機(jī)打成末,這樣雖省了刨紅薯絲的辛勞,也增加了薯粉的數(shù)量,卻沒有了成形的紅薯絲。
如今,雖說餐桌豐富了,生活質(zhì)量提高了,但吃上一餐薯絲飯卻成為奢望。薯絲飯的香甜,薯絲飯的清爽是那么清晰地留在記憶深處,令人難以忘懷。
2018.10.29于悉尼
投稿用稿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