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被勒令致仕、其子嚴世蕃被流放之后,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嚴嵩父子都在努力尋求翻身的機會。在嚴嵩的努力下,本來一切順利,他有望重新掌權。但是徐階的一次謀劃直接導致了嚴世蕃的死亡,徹底了絕滅了嚴嵩東山再起的希望。
嚴嵩劇照
嚴嵩畢竟曾經(jīng)侍奉嘉靖皇帝達二十年之久,兩人之間既是君臣,同時也是知己。嚴嵩深知嘉靖皇帝的性格特點,不管是撰寫青詞,還是票擬政務的處理意見,都能夠深合嘉靖的味口。雙方之間還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所以當鄒應龍上疏彈劾嚴嵩時,嘉靖皇帝雖然勒令嚴嵩致仕,但是仍然為其開脫。
嘉靖將所有的罪責都歸結到嚴嵩“縱愛悖逆丑子”上。他認為,嚴嵩一味縱容嚴世蕃,對他言聽計從,全然不進行管教,最終導致犯下眾多惡行。他的意思是嚴嵩其實是在代子受過。
當嚴嵩離京時,嘉靖皇帝仍允許他走官方驛遞。為了防止他沒有足夠的生活物資,每年仍撥給他一百石祿米。而當嚴嵩離京后,眾大臣紛紛上疏彈劾嚴嵩的罪行,嘉靖皇帝非常生氣,直接放言“敢有再言者,同鄒應龍俱斬”。
嘉靖皇帝
嚴嵩對嘉靖很了解,所以他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當他沿途回老家時,仍按照往常的習慣時不時地向嘉靖皇帝問安,祝福他“皇仁無疆,玄修順暢”?;氐嚼霞液?,恰逢嘉靖皇帝生辰,于是他便集結眾道士建醮以為皇帝祈福。又專門延請能夠召鶴的道士藍田玉召來仙鶴以示皇帝吉祥。
這些事嘉靖皇帝都看在眼里,不僅沒有嚴詞拒絕,而且還降詔獎勵,賞賜銀兩、綢緞等物。從這個角度看,嚴嵩仍是嘉靖皇帝的寵臣。
曲阜孔府大門的匾額由嚴嵩親題
?徐階眼見嘉靖皇帝與嚴嵩眉來眼去,前期的倒嚴成果即將不保,他心中也是非常急迫。除了繼續(xù)打壓嚴嵩一派的勢力外,也在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嚴世蕃無疑是所有問題的關鍵。畢竟嚴嵩已然年老,他的很多主意都是來自于嚴世蕃。嚴世蕃一旦被定為死罪,嚴嵩不攻自破。
此時的嚴世蕃雖然已經(jīng)被流放,但是未至而歸,公然回到原籍。廣延賓客,收納亡命之徒,營建崇樓殿宇,氣焰囂張。而這正好為徐階集團提供了借口。
嚴世蕃劇照
當時大臣林潤與郭諫臣準備上疏揭發(fā)嚴世蕃的罪狀,以及冤殺楊繼盛、沈煉等事。刑部尚書黃光升等將兩人擬好的奏疏拿給內閣首輔徐階審閱。
徐階已然提前知道他們的來意,便問:“奏疏稿件何在?”黃光升從懷中取出奏疏遞給他。
徐階讀完后,便問:“從法家的角度看,奏疏寫得非常不錯?!比缓笏鸪車鸁o關之人,將眾人延請入內室。然后開口問道:“諸君認為嚴公子該不該死?”
眾人答道:“死不足贖?!?/p>
徐階又問:“那你們上這奏疏是想殺他呢,還是想要讓其生還?”
眾人不解:“用楊繼盛、沈煉二公之事,正是要致他于死地。”
徐階嘆道:“此事別有一番說法。楊、沈二公之事確實犯了眾怒,然而對兩位大臣的處罰都是出自皇帝的特旨,陛下豈能承認自己有罪?該疏一旦上奏,皇帝必然認為眾大臣借彈劾嚴氏批評自己的過錯。陛下必然震怒。參與此事的大臣都難免會被怪罪。而嚴公子畢然會正大光明地返回京師?!?/p>
眾大臣愕然,請求徐階指點迷津。
徐階道:“如果不抓緊上奏,恐怕我們的謀劃將會泄露,必然會有很多人從中阻撓。現(xiàn)在仍應以原疏為基礎,重新進行修訂?!?/p>
徐階劇照
徐階于是抓緊開始修改。將楊、沈二公之事去掉,獨留下以下幾事:嚴世蕃死黨羅龍文與海盜汪直串通,得來的大量錢財都用來賄賂嚴世蕃;世蕃聽從卜者之言,認為南昌之地又王氣,在此建立府第,規(guī)制直逼藩王;勾結宗人朱典楧,查探皇帝的日常諸事,聚集亡命之徒,南通倭寇,北通胡虜,相互響應,意圖不軌。
徐階修改完之后,即刻命書吏重新謄抄,加印。然后急急忙忙地來到宮中將奏疏遞上。
嘉靖皇帝看后,大為生氣,命令三法司嚴刑審問嚴世蕃。不久,徐階回奏:“事情都已經(jīng)查清楚,證據(jù)確鑿,請陛下下令將嚴世蕃明正典刑?!奔尉富实弁饬怂恼埱?,將嚴世蕃、羅龍文斬首于市。
嚴嵩劇照
嚴世蕃被誅殺之后,嚴嵩算是徹底喪失了希望。一者老年喪子,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無子送終;二者復起無望,政治斗爭完全失敗。而且經(jīng)此一事,嘉靖皇帝對嚴嵩不再有任何眷戀之意,處罰起來毫不留情。他下令,將嚴嵩及其諸孫皆罷黜為民,交地方官押解當差,抄沒其所有家產(chǎn)。最后嚴嵩孤零零地死于一座墓舍之中。
故宮見證了無數(shù)你死我活的爭斗
嘉靖朝的政治斗爭向來慘烈,歷任首輔基本上沒有好下場。他們不是被罷黜為民,削奪官爵,就是像夏言一樣直接被處死。這歸根結底還是源于嘉靖皇帝多疑狠厲、刻薄寡恩的性格。而在徐階與嚴嵩的斗爭中,能不能把握皇帝性格成了制勝的關鍵。兩人都是七竅玲瓏之輩,對皇帝的性格特點都有極深的研究。這也是徐階能夠始終與嚴嵩爭斗而沒有被迫害的原因。后來嚴嵩稍稍微馬失前蹄,便被徐階緊追猛打。到最后,嚴世蕃仍希求眾大臣不理解皇帝性格??墒撬凸懒诵祀A的能力。嚴嵩父子之敗其實就敗于對徐階的輕視上。
?
參考文獻:《明世宗實錄》、《明通鑒》、《明史》。
本文由@以史為伴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