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榆莢無才思
張紅靜
韓愈在四十九歲那年去城南郊游,此時正是暮春。他看見百花爭艷的美景,詩興大發(fā),寫了《晚春》?!安菽局翰痪脷w,百般紅紫斗芳菲?!笔前。菽局来禾旒磳⑦h去,大好的時光已不能挽回,于是專注眼前,竭力展示自己的芳香,爭奇斗艷,熱鬧無比。然而,春天并不是全為鮮花的天下。你看“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楊花和榆莢沒有那些鮮花的才干與想法,只是洋洋灑灑像漫天的雪花一樣隨風(fēng)飛舞。
古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或者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或者整首詩全在寫景,一切景語皆情語。通觀《晚春》,四句全在寫景,意在言外。其詩表面上是在寫“百般紅紫”和“楊花榆莢”共為晚春增景,一派繁榮,贊揚了人的珍惜時光,大有作為的積極樂觀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此詩的確有積極意義。
然而,仔細再讀,便覺“百般紅紫”與“楊花榆莢”是有側(cè)重的。世人都看到“百般紅紫”姹紫嫣紅,卻不知道漫天下都是“楊華榆莢”,它們沒有艷麗的容貌,只好施展自己全部的力量,順其自然,飄飄灑灑,還生命自然隨意的本真,也是一景,而且是盛景。聯(lián)想當時人生已近暮年,青春已去的詩人,在官場似也是在暮年,雖然后來宏圖大展,在此詩之前卻從不得志。他耿直又不逢迎,自然屬于“楊花榆莢”之流,所以很有揶揄自己之意。以此看來,前兩句只為鋪墊,重點卻在后面。那么,“百般紅紫”與“楊花榆莢”孰重孰輕,誰貶誰褒就一目了然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晚春》又是一首諷喻詩。
對于第三句中的“無才思”,也就有了多種解釋。有的認為諷刺沒有才能的人,或者文章寫得差的酸腐文人;有的理解為楊花榆莢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從不藏拙,盡力展示自己,坦誠熱烈;有的認為詩人以楊花榆莢自比,無錢無勢不善逢迎。但無論如何理解,一首詩怎么解釋都能合情合理。所謂詩無達詁,也就如此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詩人寫詩也許只是借了神助,眼前景,心中情自然融合,雖未刻意表達景外之情,但字字流露,毫不造作。所以,好詩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陸游語),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媲美。我更欣賞那些全部都是寫景的詩作,因為這些詩作隱含的情感更為豐富。白居易的《暮江吟》也是這樣的詩作: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表面是看來全是寫景,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實際上暗含了遠離官場的輕松愉悅之情。
我們愛詩,就愛在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近來讀過幾首通俗易懂,分行排列的現(xiàn)代詩,讀了一位名家的二十多首詩歌,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鮮亮的句子。當然也并無去貶低現(xiàn)代詩之意。再比如現(xiàn)代人讀散文,如果全篇寫景,鮮有人能耐著性子讀下去。盡管很多人忙著游歷美好河山,但真正的寫景佳作也很少讀到。大多數(shù)人的旅游,忙于拍照,忙于美食。真正的山川景物,只有美好的情懷才可以容納。
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