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悠遠 詩意的傳達
——讀朵拉閃小說《旅人》(附作品)
張紅靜
小說《旅人》寫了一個這樣的場景:寂寞的老人與不同的旅客在候機室聊天,以此打發(fā)人生的寂寞。如果你是寂寞的,你會因此而流淚,如果你不是寂寞的人,你可能淡淡地走過去了。但總有一天,你也會變成一個寂寞的人。
小說很簡短,卻給讀者傳達了很深刻的內(nèi)涵。關(guān)于主題,在最后一句,作者已經(jīng)借“我”的感覺傳達出來了“穿過玻璃我看到,又有別人坐在老人的身邊,同時我也看到,寂寞像一層霧,靜靜地籠罩著他?!?/p>
老人的寂寞,小說沒有點明原因,只給了讀者一個處所——候機室,一番談話——老人與陌生旅人。他為什么選擇這個地點,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他為什么不冷眼觀人,而非要聊天,大概是沒有什么人可聊?又或者是發(fā)生過什么有關(guān)在飛機場送別的故事?老人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旅途中寂寞的其他人?
一個老人的寂寞,從常人來看,大概有衰老,失獨,失去老伴,失去所有親人,沒有朋友,或者生命即將結(jié)束。而最終的原因呢?作者還是沒有明示,讓讀者去猜想。
“每天我都喜歡坐在這里,看旅人上下飛機”老人久經(jīng)風(fēng)霜,歡樂與痛苦已經(jīng)不會寫在臉上。
“他流露出來的神態(tài),是一種看透世情的冷淡”也許當人活到了這個年齡,都歷練成了生活的哲學(xué)家。
“一樣,我也是。其實大家都一樣。”他說的旅行,是一場人生的旅行。小說的主題從寂寞到對人生旅途的思考。老人肯定想到了很多,悟到了很多,也只有老人自己心里知道了。
小說的高明之處正在于言盡而意無窮,激發(fā)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我讀后的感覺就是人生的終結(jié)在于寂寞,人生的本質(zhì)在于寂寞。只是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從寫作手法上來看,小說家朵拉沒有對主人公的身世等做一些交代,而更像是拍攝了一個短鏡頭,做了一幅簡單的素描。如果非要總結(jié)一種手法,那就叫寫意,留白,以小見大,還有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沒有斧鑿之感和生硬之感。而且結(jié)尾自然,不落窠臼。雖然有卒章顯志之嫌,但率性自然,我都想立即動筆,也寫一篇閃小說了。
希望讀過此篇閃小說的人都能從不同角度得到啟示。
旅人
朵拉
我遇到他的時候是在黃昏。
太陽快下山的那段時刻最讓人焦灼不安,像一天就要結(jié)束了,又似新的一日將要開始。結(jié)束的已經(jīng)成為過去,卻不知道能不能醒著看到明天的早晨。
地點是在機場。
我提著小皮包,大的行李已經(jīng)托運去了。劃好機位以后,總算可以坐下來歇口氣。
--工作?
坐在我身邊的老人問。
--旅游。
我微笑。
--你呢?
在旅途上,誰都不是朋友,誰也都可以是朋友,善意的笑容受到寂寞旅者的歡迎。
--一樣,我也是。其實大家都一樣。
他流露出來的神態(tài),是一種看透世情的冷淡。
--你的行李。。。。。。?
我瞧望著兩手空空的他,忍不住好奇。
他著一套T恤短褲,腳下是一雙拖鞋,像出來散步多過像要去乘搭飛機。
他沒有回答,只是聳聳肩。
我接不下去,輕輕向他點頭,表示我明白。事實上我并不。
--一個人,沒有什么好帶的。
突然他再度打破沉默。
聽到廣播報告可以進入候機室時,我提起小皮包,并招呼他。
--一起進去吧。
他作個手勢,讓我先走。
--每天我都喜歡坐在這里,看旅人上下飛機。
穿過玻璃我看到,又有別人坐在老人的身邊,同時我也看到,寂寞像一層霧,靜靜地籠罩著他。
朵拉簡介
朵拉,原名林月絲,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城。專業(yè)作家、畫家。祖籍福建惠安。在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出版?zhèn)€人集共48本。
常駐作家 程思良 余途 蘆芙葒 姚鳳閣 青霉素 段國圣 慕容羅縛 槐一個個放進洞里里布衣等 常駐詩人 新科狀元 埂夫 李云漢
編輯 張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