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載道 以文會友 以文抒懷
點擊藍色文字關(guān)注我們吧!
投稿郵箱:
653003869@qq.com
* 稷山文苑歡迎您 *
從馬三寶到鄭和——
稷山 鄭祥林
提起馬三保這個名字,有些人會感到陌生;說到鄭和,只要稍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耳熟能詳。馬三保即后來的鄭和。他是我國著名的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開拓者。在這些顯赫的聲名背后,卻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馬氏家族的前世
馬三保是云南昆陽人(今昆明),公元1371年生,回族。其遠祖是阿拉伯圣王穆罕默的后代,到索非爾時,曾任西域天方普化力國的國王,生活在今天中亞烏茲別克斯坦一帶。因遭受外國入侵,于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索非爾率5000余部屬歸附了宋朝。宋神宗封其為寧彝侯,升慶國公,贈朝奉王,居咸陽一帶。他的玄孫麻哈木受蔭封爵為召慶王。元朝建立后,麻哈木因累建奇功,由平章政事委以督軍重任。麻哈木的兒子賽典赤被封為咸陽王,后升遷為平章政事。元世祖忽必烈的兒子忽哥赤為云南王,賽典赤晚年受命輔翊忽哥赤,其家族隨之遷往任地,子孫后裔在云南繁衍生息。云南地處邊陲,封閉落后,賽典赤以儒家思想文化于以教化“教之拜跪之節(jié),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槨奠祭,教民稼穡,為陂池以備水旱,創(chuàng)建孔廟,明倫堂,購經(jīng)史,授學(xué)田,由是文風(fēng)稍興。”與此同時,對當(dāng)?shù)匦姓M行改革,平叛了作亂者,招撫交趾(今越南),因功勛卓著,敕封其“寧仁佐運,安遠濟美”功臣。賽典赤死后葬于云南,因為他是這支馬氏入滇第一人,他的后代尊其為“滇始祖”。賽典赤的后嗣馬哈支生二子:長子馬文銘,次子馬三保,于明朝初改用漢姓名。
馬三保的祖父賽爾米,父親馬哈支信奉伊斯蘭教,曾從海路到達過伊斯蘭圣地天方國朝圣,對西域各國情況有所了解;尤其是他們]不畏艱險,遠涉重洋的探險精神感染了年幼的馬三保,為他后來多次出使西洋奠定了基礎(chǔ)。
馬三保為何賜姓“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統(tǒng)治云南的梁王王禪拒不歸降。太祖派傅友德率兵征服云南,馬三保歸順了明朝,隨從燕王朱棣,后入宮做了太監(jiān)。明太祖去世第二年,明朝宗室間爭奪皇位內(nèi)戰(zhàn)開始了?;莸壑煸蕿膳扇烁把嗑儾吨扉?事情敗露之后,燕王以“清君側(cè)”為名,興兵出師。惠帝派李景隆統(tǒng)兵圍剿北平燕王府,安營扎寨于北平附近的鄭村壩(今北京東壩)。朱棣從大寧回師迎戰(zhàn),在鄭村壩大敗李景隆,取得起兵“靖難”以來第一個大勝利。他手下的戰(zhàn)將馬三保出入戰(zhàn)陣,多次立了大功。朱棣登上皇位后,一方面大肆屠殺反對他奪位的明朝文武大臣;一方面獎掖為他效忠出力的功臣,馬三保則是其中之一。朱棣賜馬三保姓“鄭”,名“和”。在中國諸多姓氏中,為何選擇賜“鄭”姓呢?這其中的玄機之一,朱棣“靖難”首次大捷在鄭村壩,該地是吉祥地,賜“鄭”姓以作紀(jì)念。玄機二,燕王長期居北平,深知鄭村壩是西周末鄭桓公后裔一支聚居地。鄭桓公是周宗室的忠臣賢輔,在同西戎作戰(zhàn)中為周幽王護駕而捐軀。朱棣期望馬三保像鄭桓公忠于周宗室一樣來忠于他,另有更重要使命讓其來完成。賜姓“鄭”,名“和”,是寓有深意的。
鄭和下西洋的最初動機與后來所產(chǎn)生的偉大意義。
朱棣率兵攻陷了明都南京之后,惠帝朱允炆偕諸后妃在宮中縱火自焚,但在灰燼中未找到朱允炆的殘骸。于是有人認為自焚是假象,惠帝已遁入空門做了和尚,可是從全國未找到蹤跡。于是又有人說惠帝已逃外海外。一四0二年七月六日朱棣正式登基,改年號為永樂,史稱成祖。在他登基后不久,國內(nèi)尚未安定,為消除心頭隱患,便急匆匆派鄭和率船隊出南洋下西洋,尋捕惠帝。據(jù)《明史·列傳·鄭和》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弊凡痘莸?消除成祖后顧之患,是鄭和下西洋的首要動機。其次是“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被谏鲜鰞蓚€動機的趨使,鄭和從1405年首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先后7次出海,歷時28年,到達了30多個國家,跨越了赤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耀兵”“示富”的目的達到了,但最終未找到惠帝朱允炆的蹤影,成祖的心腹大患依然是一樁懸案,時到今日仍舊還是一個歷史的謎團。鄭和7次下西洋,未期而至的卻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創(chuàng)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世界之最:乘坐的海船最大,長44丈,寬15丈;出海的船數(shù)最多,大小船只200余艘;出海的人數(shù)最多,每次2.7—2.8萬 人;船上設(shè)備最先進,有航海圖和羅盤針;遠航的次數(shù)最多,前后連續(xù)7次;到達的范圍最廣,亞非30多個國家;遠航的時問最早,比意大利哥倫布早87年,比亞利加早94年,比葡萄牙麥哲倫早114年。正是這些世界之最,大大拓寬和延伸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好關(guān)系,促進了華僑對南洋的開發(fā)和建設(sh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豐碑,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中外學(xué)者最新研究考證鄭和也曾下東洋和最早發(fā)現(xiàn)南極
學(xué)術(shù)研究委員、考古專家羅宗真先生稱,正當(dāng)鄭和積極準(zhǔn)備下西洋時,東南沿海卻發(fā)生了日本倭寇嚴重騷擾事件。為了鞏固邊防和自己的政權(quán),明成祖決定立即派鄭和先去日本進行政治交涉。永樂二年(1404年),在首次下西洋的前一年,鄭和率船隊,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出發(fā),東渡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應(yīng)嚴格按照以前會談內(nèi)容辦事。國王源道義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領(lǐng),并保證今后不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鄭和勝利完成使命。明成祖很高興,致書源道義,表示滿意,并賜“日本帝國”封號和金印、官服。同時,又名其國之山為“壽安鎮(zhèn)國山”,雙方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并簽訂了“勘和貿(mào)易條約”,又稱“永樂條約”。鄭和下東洋,顧炎武的《天下局郡國利書》,明人馮應(yīng)京的《皇明經(jīng)世實用篇》以及《日本一鑒·窮訶話梅》均有詳細記載。鄭和這次下東洋,不僅穩(wěn)定了中日關(guān)系,也為以后下西洋積累了經(jīng)驗。
馬來西亞星周日報報道,馬來西亞理科大學(xué)生物科學(xué)系副院長祖菲加副教授說,鄭和率領(lǐng)的巨型船只和龐大的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jīng)馬六甲海峽、印尼亞齊、印度、東非沿岸后南下續(xù)航,于1422年抵達南極大陸。鄭和船隊發(fā)現(xiàn)南極大陸后回航,途經(jīng)澳洲大陸返回中國并向明成祖匯報了航行的成果,指稱這些大陸是荒蕪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而不須再進一步開拓,就此與南極大陸畫上了句號。祖菲加教授強調(diào)指出,現(xiàn)代須有裝配的破冰船才能在南極川航,600年前鄭和船隊卻能在南極海域川航,可見中國當(dāng)時的造船技術(shù)高超。上述歷史顯示,南極大陸并非西方航海家發(fā)現(xiàn),鄭和比西方航海家早數(shù)百年就發(fā)現(xiàn)了南極大陸,只是未對其開發(fā)。
鄭和把大半生都獻給遠洋航海事業(yè)。宣德八年(1433年),在最后一次航海中(應(yīng)屬第八次),不幸病逝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享年64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印尼爪哇島三保城,永眠于異國他鄉(xiāng);一些遺物隨船運回,在明舊都南京牛首山營建了一座衣冠冢。為了紀(jì)念這位航海家,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國內(nèi)許多地方留存有祭祀他的廟宇或別的文物古跡。國外,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設(shè)有三保壟市、三保洞、三保港、三保井,并把鄭和首次登陸此地的日子作為永久紀(jì)念日,每年在這一天都要舉行各種紀(jì)念活動;在馬六甲海峽附近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設(shè)有三保城、三保山、三保祠、三保雕像等紀(jì)念建筑和遺跡。
鄭和的英名和他獻身海上絲綢之路開拓的不朽業(yè)績,被載入了中國和世界航海史冊,也為鄭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晚年養(yǎng)其兄馬文銘之子馬賜為嗣,更姓為“鄭賜”,他和他的后代永遠融人了鄭姓之中。
作者 鄭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