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朝選都城,南京北京,反反復復,糾結(jié)了近70年

明朝的首都最初是南京。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在應天府(南京)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朱元璋,讓他把首都定在南京的呢?

其一,自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其改為應天府,并自稱吳國公,進而吳王。至1368年稱帝,朱元璋在應天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13年。

其二,從財政經(jīng)濟方面來看,宋元時期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和重心已經(jīng)逐漸南移,“天下財富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其三,自宋元以后,中國的文化中心也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南方來。

而在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也曾經(jīng)考慮過在其他城市建都,比如汴梁(今開封)、長安(今西安)等。

因為南京偏于東南,又有長江之隔,對控制全國極為不利。

為解決南京地域上的缺陷,朱元璋開始考慮在南京北邊臨近中原的地方建座都城。

于是朱元璋借鑒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在中間建一個中都,這個中都就是朱元璋的家鄉(xiāng)臨濠(鳳陽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以鳳陽為大明的中都。但到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停止中都的營建。

關(guān)于停建原因,歷來莫衷一是。

《明史》中說是劉伯溫認為鳳陽地理形勢不佳,實際的原因可能是——

朱元璋在中都的營建中看到了鄉(xiāng)黨勢力對皇權(quán)的潛在威脅。

在營建中都的決策過程中,贊成的幾乎都是跟隨朱元璋從鳳陽一帶出去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朱元璋感到,一旦正式在這里建都,這些淮西功臣就會利用家鄉(xiāng)盤根錯節(jié)的宗族、鄉(xiāng)里關(guān)系拼命地擴大其個人勢力,從而對他和他的皇權(quán)構(gòu)成威脅。

于是 ,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開封則罷京為府。

然而都城一事并未塵埃落定。時隔10多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又開始考慮遷都。

為什么朱元璋搖擺不定?原因有三。

其一,南京雖定為都城,但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質(zhì)。

其二,此時北方元朝殘余勢力仍虎視中原,伺機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長莫及的感覺。

其三,明皇宮是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對子孫后代不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前往關(guān)中地區(qū),考察長安。

然而朱標一路車馬勞頓,回來以后竟一病不起,第二年就辭世了。

悲痛欲絕的朱元璋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在太子去世的那年,朱元璋在《祭光祿寺灶神文》中,表達了自己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jīng)營天下數(shù)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shù),只得聽天。惟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p>

雖然沒有遷都,但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定都南京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作了適當補救。

例如針對歷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南下問題,朱元璋作了一系列的布置和預備:明軍北伐,趕跑了元順帝,讓大將徐達鎮(zhèn)守北京。

徐達死后,朱元璋又派自己的四兒子朱棣駐守北京。

令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四兒子朱棣起兵造反,用了4年的時間打到南京,從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了天下,最終將大明王朝的都城遷到了北京。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京師,在南京即皇帝位,仍居于南京故宮中,但同時下令以北平(今北京)為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準首都),準備遷都。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營建北京宮殿。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宮基本竣工。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以北京為京師,但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gòu)。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為什么朱棣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南京地形防御不利。

其二,北方韃靼和蒙元的殘余勢力是最大的威脅,有利于對其控制。

其三,朱棣本人的勢力也在北方,自1380年就藩燕京至1402年在南京即皇帝位,朱棣在北京已22年。

其四,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遷都北京可以轉(zhuǎn)移人們的對他皇位質(zhì)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避開支持建文帝的民眾。

朱棣遷都到北京僅三年就去世了。

1424年,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繼位了,史稱明仁宗。

朱高熾繼位后不久,就設(shè)南京守備,并派他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接著宣布將遷都南京,北京還稱行在。

《明史·仁宗》載:朱高熾"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將遷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即朱瞻基)謁孝陵,遂居守南京。"

為什么朱高熾要把首都遷回南京?

其一,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喜好讀書,不像其父朱棣好武。北京靠近邊境,一旦邊境有警,北京總會被卷入進去,形成緊張氣氛。

其二,當時的政治中心北京與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京不相疊合,遷都北京雖然解決了軍事上御敵等方面的一些問題,但也給朝廷監(jiān)理全國帶來了其他不少棘手的問題。如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

其三,朱高熾長時間作為太子在南京監(jiān)國,對虎踞龍蟠之地情有獨鐘。

朱高熾似有歸心似箭的感覺,盡管南京地區(qū)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

然而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于是南京又成為了明王朝名義上的京師。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一日,即半個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負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于宮內(nèi)欽安殿。

朱高熾謚號“仁宗”,“仁”有蓄義豐功、慈民愛物、貴賢親親、利澤萬世之意。

臨死前,朱高熾還是對遷都之事念念不忘,其遺詔道:"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

然而,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后,沒有完成父親的心愿,雖然北京仍稱行在,但把還都南京的方案擱置了。

因為朱瞻基與爺爺朱棣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也不那么討厭。

經(jīng)過了明宣宗朱瞻基十一年的執(zhí)政,順天府(北京)為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的統(tǒng)治體系已經(jīng)健全,不但絕大部分的朝廷重臣也都生活在順天府,皇帝的都城紫禁城也在順天府建好投入使用良久。如此情況,再想要還都應天府,已不切實際。

1435年,朱瞻基死后,長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繼位,不久,正式宣布北京恢復京師地位,南京仍恢復為留都。

糾結(jié)了近70年的大明王朝首都問題,終于塵埃落定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是如何選擇都城的?歷史上差點遷都到南京
在南京和北京之間搖擺——大明朝的兩京和皇陵
絕無僅有的兩京制度
為何明朝首都直到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時期才最終確定下來?
隔江猶唱后庭花
明朝16帝 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