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不如五音,乃為五音之主。劉邦就是這樣一只能指揮五音的“鼓”,是個非常成功的領導者。
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大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曹參是沛縣的區(qū)區(qū)小吏;樊噲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嬰是馬車夫;周勃以編席為業(yè),兼當吹鼓手幫人辦喜、喪之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酈食其是窮書生;彭越、黥布是強盜。至于陳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投歸劉邦以后,被任以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用反間之計,使項羽不用謀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籠絡大將韓信,為漢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來歷任惠帝、呂后和文帝時的丞相,還配合周勃,粉碎了呂后的政變。若問他個人的歷史,家里貧窮,做小官時,貪污受賄,又和嫂子關系曖昧,素有“盜嫂受金”之譏。而韓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長和漂母之家時,也受盡了豪門闊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就是這些看來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稱得上“雞鳴狗盜”之徒,“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都能為劉邦所用“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劉邦的精明之處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古人云:“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之長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從劉邦的選才、用才,可以看出,劉邦是深諳用人之道的。張良,韓國貴族,生活于高層,擅長權謀;蕭何,沛縣吏,基層工作經(jīng)驗豐富,極富行政組織才能,故負責糧草;韓信,“項梁、項羽起事,仗劍從之”,有帶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劉邦用其所長、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噲,少以屠狗為業(yè),從劉邦起事于豐,劈關斬將,屢有戰(zhàn)功,在鴻門宴上斥責項羽,使劉邦脫險。陸賈,名為有口辯士,向劉邦呈《新語》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后成為著名的政論家。
這些人才的脫穎,使得劉邦手下,謀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時蔚為壯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劉邦的過人之處。在西漢“三杰”當中,除蕭何曾在沛縣與劉邦共過事,稱得上“心腹”外,張良家世為韓國貴族,歷來主張復韓反秦;韓信曾追隨項羽起義。張良、韓信能忠心事主、鼎力相幫,與劉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分不開的??梢栽O想,韓信歸依劉邦后,如果得不到劉邦的信任,不可能出任大將,更不可能掌握軍隊的指揮權。正因為劉邦信任,才得到了韓信的信任“回報”。事實上,在劉邦的門下,得到提拔重用的前朝“舊臣”遠不止張良、韓信二人。張蒼是秦王朝典掌文書檔案的御史;叔孫通是秦王朝皇帝顧問的博士;陳平曾是項羽治下的都尉。這就說明:信任,是人才干事業(yè)的最重要前提。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這樣其實最自己的事業(yè)是危害極大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在劉邦的隊伍里有很多人原來曾經(jīng)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愿意來,歡迎你來。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fā)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fā)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fā)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里擔任的是什么職務???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漢營輿論嘩然,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里說陳平的壞話,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陳平,堅持對陳平委以重任。
正是由于劉邦這樣的信任,陳平才愿意為劉邦效力。當時劉邦和陳平曾經(jīng)有個談話,劉邦問,你看我們現(xiàn)在和項羽處于一個膠著的狀態(tài),誰也吃不掉誰,請先生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夠出奇制勝,盡快地結束這場戰(zhàn)爭呢?陳平說,項羽多疑,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說,這個主意好,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費用沒有問題,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請大家注意,這里的金子其實是銅,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黃銅——劉邦把黃銅四萬斤交給陳平,這些錢就交給你了,隨便你怎么用,不問出入。什么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給我把項羽搞掂了,節(jié)約下來的都歸你自己。這是當時那種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措施,表示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zhì)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你是否坦誠以待別人,別人通常也會坦誠的對待你。對于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個優(yōu)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么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之所以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于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非常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蕭何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當劉邦在鄉(xiāng)間當小小的泗水亭長時,蕭何已經(jīng)是沛縣城中掌有實權的主吏掾。他由于處事公平,執(zhí)法不枉害人而受到當?shù)乜h官的器重。
此時的劉邦落拓不羈,不拘小節(jié),“好酒及色”,還經(jīng)常“狎侮”人,屬于被人鄙視的那一類人。地位較高,且受人尊重的蕭何卻非常器重被常人所不屑的劉邦,即使劉邦有了差錯,作為上司的蕭何則利用自己的身份為劉邦開脫。
及至劉邦起兵抗秦,蕭何與劉邦的地位顛倒了,蕭何由上司變?yōu)槌计停瑒钣尚∶褡優(yōu)榫?,蕭何更是忠心耿耿,輔佐劉邦,從未有在地位上逾越劉邦的欲望。
劉邦有何魅力使得蕭何如此鐵心?其根源來自蕭何對劉邦坦誠待友、重許諾、重義氣的待人準則的早期認識,與行俠仗義的劉邦成了摯友,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以至于成了劉邦日后不能離開的“左右手”。
也正是劉邦的坦誠,使他得到了很多的人才來歸,包括其他和蕭何一樣的小吏。如曹參當時是個縣內(nèi)官吏,日后是劉邦起兵的主要參與者,幫助劉邦打了許多大仗,成了開國元勛,并在蕭何之后,當了漢朝的第二任宰相。夏侯嬰當時是“沛廄司御”,后“試補縣吏”屬下層小吏。夏侯嬰是位大丈夫,在劉邦因傷人而獲罪時,挺身而出,吃盡苦頭,并代劉邦受過,吃了一年的大獄菜團。日后,成為劉邦的一員得力戰(zhàn)將。
可以這樣說,若無坦誠待人、善交朋友的特長,就沒有日后成大事的劉邦。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話甜和人,說這個人不錯,是個難得的人才,是我們的骨干,就是一分錢的獎勵也不給,這個是不行的。有貢獻就得獎勵,獎勵要獎勵得合適。確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要多獎;做得一般地,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做到要賞罰分明。劉邦奪取天下以后,根據(jù)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劉邦是真正的按功勞而不是按親疏行賞,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見影。
論功行賞時,劉邦裁定:蕭何第一。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劉邦的老成謀國。 為什么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第一,蕭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國元勛,是跟劉邦一塊兒起義的,且功勛卓著。第二,蕭何至關重要的貢獻,在于其及時搶救了大量的文書檔案。當時劉邦打進關中,軍隊沖到咸陽城里后,那些將軍們在干什么呢?搶東西,搶金銀財寶,或者忙著強奸女人。只有蕭何沖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保存了下來。最后劉邦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國家的形勢,比方說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些什么物產(chǎn),有些什么情況,都了如指掌。是蕭何掌握了這樣的資料。從這一點來看,蕭何確實是一個治國良才,是做總理的人才,他知道這個資料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資訊、信息等等的重要性。
劉邦可以說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yōu)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劉邦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不貪天之功歸己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三不如”,不把建立政權的功勞記在自己身上,而是充分肯定“三杰”的重大作用,足見胸襟之寬闊、氣度之軒昂、識見之深刻。
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笔澜缡菬o限的,一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是有限的,猶如滄海一粟,再聰明的人也不能全知全能,社會精英和杰出人物也不例外。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政治生活中,一些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恃才傲物,不懂裝懂,諱疾忌醫(yī),聞過則怒。甚至于明明知道錯了也不想改正,固執(zhí)己見,一意孤行。不但有的領導干部是這樣,一些專家學者乃至名人也這樣,“老虎屁股摸不得”。他們卻不知道古人“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薄榜嬲?,細之屬也?!狈彩球湴恋娜?,沒有偉大的人物,驕傲是渺小的表現(xiàn)。
正是由于劉邦有“三不如”的自知之明,有識才之能,有容人之量,且能使人盡其才,這才有了他“提三尺劍而取天下”的人生輝煌,其人生智慧和管理藝術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