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不管你是誰,從何而來,因何而去,都在提升著自我的人生高度,涵養(yǎng)著那愈發(fā)充滿智慧的心靈。
對于人生,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層高度,兩次起伏,三個階段,四重境界”。
所謂的“一層高度”,便是人生如樹之生長,起于淺薄的土層當中,然后在不斷地風雨歷練中,長成參天大樹。
而兩次起伏,指的便是人之一輩子,會遇到兩次特別巨大的災(zāi)禍。而這兩次災(zāi)禍,足以改變?nèi)酥?,是人必然要?jīng)歷的一個過程。
三個階段,這便最好理解了,朝陽之青年,正午之中年,傍晚之暮年。
可要想讓人生枝繁葉茂,讓人躲避災(zāi)禍,讓人經(jīng)歷百年時光而不倒,那我們就得從四重境界入手。
做人,并不僅僅是活著那么簡單,當中還有許多的秘訣,值得我們?nèi)ヌ綄ぁ?/p>
因為個人之境界,便是生活質(zhì)量的有效體現(xiàn)。一般來說,能夠達到高層次的人生境界的人,都并非是一般人。
所謂“人事萬般變,乾坤在其中。”
對于境界的提升,我們可以從這四點做起。
文以讀書,提升涵養(yǎng)
孫中山先生有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p>
人行千里有擔綱,書讀萬卷有精神。
在人走向遠方之前,他就必須要讀書,充實自己的頭腦;在人經(jīng)歷著人生旅程的時候,他肯定要讀書,以此來滋養(yǎng)那麻木的靈魂。
書籍,就像是這世上的甘泉,能夠給人以滋養(yǎng);就像這隨風潛入夜的春雨,能讓人感受到天地的滋潤。
關(guān)于讀書,其實現(xiàn)代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認為讀書就是讓人在學??嫉礁叻?,進到更好的學校學習。
其實,真正的讀書,不僅是讓人讀學校之書,更要讓人保持一生閱讀的好習慣,手不釋卷,把書籍當成是自己的人生伴侶。
與教科書相比,這世上有許多的名著,更值得我們?nèi)ゼ毤毜仄肺?。因為在名著當中,你能跟古賢人對話,從而達到境界的相互融合。
所謂“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p>
真正的閱讀,比靈丹妙藥還要管用,能夠使人愚昧的思想得以重生。
安以修身,齊家成業(yè)
在儒家的思想中,他們強調(diào)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樣的理想,那是歷代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哪怕是今天的我們也不例外。
可是,要想做到齊家,要想做到成就功業(yè),這就需要人從“修身”開始做起了。
而所謂的“修身”,便是圣人王陽明所言的“修心以蓋四方”。
人之修身,始于修心,然后臻于無窮的境界當中。
在《論語》中,古人說道,吾日三省吾身。
作為人,就該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而所謂的反省,既是修身的過程,更是自我心靈修煉的最好做法。
在自我的反省和體會中,我們能夠剔除自身的缺陷,提高自身的涵養(yǎng),讓自我的境界得到更大提升,讓自我的才華有質(zhì)的飛躍。
當人能夠安心去修身之時,一切的機遇和貴人,都會來到我們的身旁。
靜以養(yǎng)德,志高致遠
諸葛武侯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p>
人之淡泊,便是讓人放下俗世間的執(zhí)著,切勿為其所擾。人之寧靜,便是使人心靈通透,明白志向所在。
一個人,要是他沒有志向,也沒有安靜下來的心思,那么他不管多有才華,也都發(fā)揮不出來。
可以說,擺脫欲望的束縛,從而洗盡鉛華,人才能夠浴火而生。
林則徐有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之寬大,在于其胸懷;山之連綿,在于其無欲。如此,這兩者才能夠與天地一般,長久不息。
對于人來說,道理是一樣的。你保持淡然的心態(tài),不要事事都去爭,那你的心很快就能安定下來,從而達到“靜”的境界當中。
要知道,現(xiàn)代人之所以過得疲累,不是因為他們沒錢沒勢,而是因為他們的急躁,讓心變得不安,缺少了靜氣。
福以感恩,不負人間
曾有人說過,人類最為高尚的品質(zhì),便是感恩。
感恩,大多人都聽過,可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做到。
有些人一個月賺了好幾千塊,可他抱怨自己不幸福,賺不到大錢,于是便怨天尤人。
有些人一個月賺了好幾萬塊,可他認為自己賺的錢比別人要少,所以總是認為上天不幫助自己。
有些人一個月賺了好幾十萬,可他認為別人能月入百萬,因此他便心生怨恨,悶悶不樂。
可以說,人最為悲哀的地方,就是欲望過重,過分自我,而且還不懂得感恩。
就拿賺錢來說,不管能賺多少,這都是我們用汗水換回來的。如此,我們要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單位,感恩自己。
如果人總是認為這世間的一切都是欠自己的,那么這個人又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呢?
感恩之人,才能長久,才能福氣加身。而毫無感恩之心的人,終究會被他人和環(huán)境所拋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