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很多事兒,年輕的時候看不透。可當(dāng)人上了一定的年紀(jì),自然就能看明白了。
特別是“感情”二字。我們總認(rèn)為情比金堅,總認(rèn)為感情是這世間最珍貴的事物??傻筋^來,我們才發(fā)現(xiàn),一切的感情都是“虛”的,唯有個人的利益才是最為“真實”的。
有心理研究者認(rèn)為,當(dāng)感情觸碰到人之利益時,那感情就會像泡沫一般“一觸即破”,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堅韌。
對此,我們都覺得這些感情,肯定跟外人有關(guān),而跟親人無關(guān)。但我們都忘了一點,親人也是人。既然是人,自然就會有“矛盾”產(chǎn)生。
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產(chǎn)生矛盾,兄弟姐妹之間會產(chǎn)生矛盾,親戚之間也會產(chǎn)生矛盾。如此說來,其實親情也是特別脆弱的。
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因為我們年輕力壯,什么苦都能承受,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墒?,如果我們老了,不能自理了,那我們又能承受什么壓力呢?
人,只有卑微了,才會徹底看透這世間的真相——兒女和父母的親情,說到底,也是不牢靠的。
02
人到七十才看透,這世上最自私的,是親情。
鎮(zhèn)上的王大伯,前段時間被兒女送去養(yǎng)老院了。如今的他,躺在冷冰冰的床上,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伴,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
由于不能自理,所以他無法照顧自己,連喝水吃飯都成問題。這,讓王大伯萬念俱灰,根本看不到后半生的希望。
還未退休之前,他總是覺得,我為孩子付出了一輩子,吃也不舍得吃,穿也不舍得穿,相信我的付出就能打動他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孝順父母。
可實際的情況卻是,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將兒女養(yǎng)大成人,供他們讀書,讓他們活得無憂,結(jié)果卻只能換來他們對父母的嫌棄和背叛。
就像王大伯,67歲那年就癱瘓在床了,沒一個兒女想照顧他。因此,他們就一起湊錢把王大伯送到了養(yǎng)老院。這,既是兒女的無奈,也是上了年紀(jì)的王大伯的無奈。
對于兒女來說,他們有家庭要養(yǎng)活,也有工作要干,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父母。那送父母到養(yǎng)老院,就是他們最后的選擇。
對于王大伯來說,他的老伴歸去了,他自己也不能動彈了,那他又有什么資格去選擇屬于自己的往后余生呢?
03
我們總是說,養(yǎng)兒防老,希望孩子可以孝順。但我們都忘了一點,兒女孝順父母,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有物質(zhì)基礎(chǔ),一個條件是有感恩之心。
有的人家財萬貫,可他就是沒有感恩之心;有的人懷有感恩之心,可他就是沒有錢。這個時候,孝順,又從何談起呢?
父母沒病沒痛的時候,兒女還能咬緊牙關(guān),讓父母過得好一點??墒?,如果父母有病有痛,甚至不能自理了,那又有多少兒女可以堅持下來呢?
沒錢的,還需要養(yǎng)活家庭的人,堅持不下來;沒有耐心的,也沒有這份感恩之心的人,也堅持不下來。
更重要的是,能夠湊齊上述這兩個條件的人,太少了。這,就注定了有很多人,都會被親人背叛,活成了最為“孤苦伶仃”的自己。
有兩句話講得很現(xiàn)實:“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span>
別說夫妻了,哪怕是我們的兒女,都會“各自飛”。更何況,在病痛面前,家庭的錢財會被揮霍一空,很少有人能夠為了親情而散盡家財。
一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家要養(yǎng)活,二來是有的人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這,很現(xiàn)實。
04
對于親情,我們要有這三個心理準(zhǔn)備。
心理準(zhǔn)備一: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以免受到太多的傷害。
有人說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失望。如果沒有過高的期待,就不會有后面的絕望。
人老了,不要對兒女渴望太多,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就很不錯了。
心理準(zhǔn)備二:要有獨立生活,不依靠兒女的想法。
自古以來,我們都把“養(yǎng)兒防老”當(dāng)成了養(yǎng)育孩子的目的??蛇@個目的,真的會實現(xiàn)嗎?不確定性的因素太多了。
有些人沒孝心,有些人沒錢財。如此,我們就不該依靠他們來生活,而是要自己靠自己,自己養(yǎng)活自己,盡量獨立自主。
心理準(zhǔn)備三:遭遇背叛,這是人到晚年之后,很大概率會發(fā)生的事兒。
兒女會不會拋棄父母呢?以往,我們還會說“不會”??傻搅私駮r今日,又有誰敢打這個包票呢?沒有人敢打包票。因為人這種生物,是最善變的。
在人性面前,所有的感情都不堪一擊,所有的親情都會隨風(fēng)飄散。到頭來,我們都活成了孤家寡人的模樣,最后帶著一絲遺憾離去。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