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想著「親子焦慮」的課件,突然想起閉關思考的那幾個月,經(jīng)常會問自己:我究竟要什么?未來5年10年的價值愿景除了賺取那六個便士,我的月亮又是什么?
當時,只是迷迷糊糊的知道要做一個「作品」。
至于這個作品是什么?隨著丫博社女性社群漸漸落地,圍繞三大產(chǎn)品「點亮自己、解除關系焦慮,個人品牌」的活動一場一場的做,我漸漸的清晰了。
「丫博社」不屬于我個人的,她屬于所有參加的女性會員們,這其中我只是個初創(chuàng)者而已。
在其中,我能提供的核心價值除了運營、營銷,分量最重的也許就是這個《拆解12種教育方法,帶你沖出親子焦慮》的產(chǎn)品了。
它包含了我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溝通能力+老公的家庭教育理念、自創(chuàng)的12條落地執(zhí)行的法則+一個關鍵結(jié)果(孩子去麻省了)。
我想這才是我的「作品」,同時也對上一篇的問題有了答案:為什么市場上那么多孩子教育的產(chǎn)品,我還能干,還敢干。
因為我不僅有差異化,最關鍵的是我有實打?qū)嵚涞亟鉀Q問題的方法,并且這個方法已經(jīng)有了實際的結(jié)果,證明了是非常可行并行之有效的,這才是幫到家長的核心。
接上一篇:
孩子獲得了什么呢?
曉丫說,我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兒了?
作為家長,我對于孩子安全教育的忍受區(qū)間是孩子不哭鬧,不受傷,超過這個區(qū)間,我就得出面干預。
而你們對孩子安全教育的忍受區(qū)間是孩子只要沒有生命威脅、頭不受到威脅,就都能接受。你們這樣的父母留給孩子的空間實在太大,大到完全超過了我的認知。
你們在寬廣的空間里游刃有余,我在狹窄的空間里終日惶恐不安。
在這十幾年中,我恨不得長有多雙眼睛,將所有的關注都聚焦在孩子的周圍,按自己的意愿為孩子強撐著一把保護傘,可我不知道這樣的舉動不知不覺地越界了,以至于孩子痛苦不堪。
相比你們,雖然你為女兒默默地流過一次眼淚,但卻教會了孩子怎么為自己撐起一把保護傘,避免了孩子今后多次的受傷。
而我每一次不忍心讓孩子流淚,讓孩子跌倒,都是在用一次次的“心軟”和包辦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試錯實踐從而成長鍛煉堅韌的機會。
曉丫說著說著哭了~~~。
我特別能理解你,曉丫,每一個家長都想保護孩子的,只是我們保護的底線比較低而已。
其實孩子0~3歲,我們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不是認了多少英語單詞這些技能類的東西,因為技能類的,付出努力就能學會。
而孩子的能力和養(yǎng)成一種性格,不是努力一下,熬幾個夜,就能獲得的。
通過這次滑滑梯事件,我們看到了這3年的成果——當事情發(fā)生了,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求助,而是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讓孩子自主選擇去解決問題,就是給孩子承擔風險的機會,這樣一來,孩子才能不斷獲得克服恐懼的勇氣,從而擁有堅韌的品質(zhì)。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有的第一次,對于父母來說,都是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的。
如果這次我們上去替孩子把霸道男孩勸走了,即便之后,再跟她講道理,示范給她,估計下一次,孩子能想到的還是「求助」,以后還不知道要經(jīng)歷多少次,才能讓她懂。
曉丫說,可孩子當時只有3歲哦,3歲懂什么呢?
我說,別以為3歲不懂,你知道嗎?新生兒腦的重量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到了1歲時,重量翻一倍,達到成人腦重的50%,2歲時再增長,達到成人腦重的75%。
我們在3歲之前,都已經(jīng)學會了語言,如果你現(xiàn)在才開始學中文,你試試看,也許這輩子都學不好,全世界都知道中文最難學,對吧?
三歲以前這么難的中文都學會了,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感情。還不斷的學習你待人處事的方法,你處理矛盾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漸漸養(yǎng)成了性格。
孩子的吸收能力比成年人要強幾千倍,原來有一本書講過,我忘了是哪本書,就是一個人所學的信息量,三歲以前所獲得的信息量是三歲以后的總和。
民間流傳:3歲看到大,7歲看到老嘛。呵呵,還是有點道理的。
曉丫說:但我搞不明白的是同為親身父母,你們咋能這么狠心,我一度懷疑你們不是親身的。
哈哈,這就要追溯到每個父母教育理念的問題了,即當你的寶寶來到世界的第一刻起,你的期待是什么?當你每一次喂奶,每一次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你的想法、價值觀,都決定了你的行為和教育方法。
曉丫打斷我:別跟我講教育理念,這四年中,我聽了那么多心理學的課,孩子教育的雞湯,一聽就會,一用就廢。
孩子至今跟我像仇人一樣,搞的我焦慮的不要不要的,都抑郁了。
的確,講道理很容易,比如我今天跟你說了這么多,也都是在講「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這么多的結(jié)果是什么」,但是「如何做」執(zhí)行起來的確很難。
因為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教育方法,首先要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你看,你現(xiàn)在不就在寫《尋找自己 自我認知》系列文章嘛。
在我每一次給你修改文章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都在討論你的認知和你的理念呀,只是你還沒有把這些跟你教育孩子的方法聯(lián)系在一起。
今天,我稍微給你點暗示,你就明白了。
你不是寫到,你在家中是老二嗎?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妹妹和弟弟,而老二往往是家里最容易「被忽視」的孩子。
所以,你如今為什么這么重視孩子?為什么要替孩子包辦一切,甚至都放棄了你的工作。
你可是一個職場精英呀,31歲就做了外資企業(yè)最年輕的采購部經(jīng)理,在上海擁有了兩套房。
你想過嗎?為什么這么有勇氣割舍你的高薪,放棄了晉升的機會,甘心做一個全職寶媽呢?
你是真的怕孩子哭,怕孩子受傷嗎?怕孩子沒有受到好的照顧嗎?你究竟怕的是什么?
找到這些根源,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如何調(diào)整教育方法和提高技能的問題了——如何高情商的溝通。
這在我們訓練營都有的,不著急,慢慢來,你花了這么多年破壞掉了孩子的能力,想通過這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糾正過來,是不現(xiàn)實的。
教育孩子首先建立的是耐心,其次是做父母的不要有得失心,不能指望今天明天后天的一個動作,就見效果呀,對吧。
曉丫說,好的,你的「不著急」和你們留給孩子的「空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的確父母和父母之間的差距太大了,發(fā)現(xiàn)了差距,有了方向,我就不再焦慮了。
你說的對,我要繼續(xù)反思,我究竟怕的是什么?
敏芊隨筆
周一到周五不定時更新
梳理|心路歷程
分享|成長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