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不大明白心與腦的功用和區(qū)別,覺得人是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腦。許多字,比如思想、戀愛、慫恿等等,都包含有心。演義小說里常常有什么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眉頭就在腦瓜子那嘎達(dá),但計謀還是來在心上。
大多數(shù)古代西方人也覺得意識來源于心。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里,人死之后,神祗們會用天平來衡量人們的心臟,超重的心臟表明某人壞心思太多,就拿去喂狗。亞里士多德也是心臟中心論的信奉者。這人有科學(xué)精神,做過試驗。他斬首一些動物,觀察到有些動物在丟了腦袋之后還能運動一陣子,比如雞。
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柏拉圖對此有不同的見解,他認(rèn)為人的意識有三瓣,一瓣在腦,兩瓣在心,各有各的用途。
大概是受了柏拉圖的影響,西方對于意識的看法很早就有一種兩元論,也就是把heart和mind區(qū)分開來。他們認(rèn)為,人的情感來源于心(heart),人的理智來源于腦(mind),所以heart代表愛情、痛苦等等各種感受,而mind則是理性的考量和思辨。
說心臟是人類情感的來源,這個有一定的生理基礎(chǔ),很容易注意到。人們激動的時候,不管它是喜悅悲傷或恐懼憤怒,心臟都有明顯的反應(yīng)。中國人說心痛不已,也說心中忐忑,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等。同樣,英美人描述什么人非常痛苦,會說heartbroken,心臟直接破裂了;講什么人有膽識,說他有big heart;碰到自己心儀的人,帥哥或美女,會有heartthrobbing,也就是為之心動。
Mind這個英文字與heart一樣古老,它最初的意思是人的記憶,之后被用來泛指人的思緒。Keep in mind,記住。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He knit his brow, and an idea sprang to mind,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西方人常常把Heart與mind相提并論,強(qiáng)調(diào)情感與理智之間的區(qū)別與矛盾,這是他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比如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說,'It is well for the heart to be naive and the mind not to be.' —— '情感應(yīng)該天真,心智不當(dāng)如是。' 也就是感情應(yīng)該單純,但心思應(yīng)該慎密。有一句日常話,也表達(dá)同樣的意思:'It’s okay to follow you heart, but take your brain with you.' —— '跟著感覺走,但一定要帶上腦袋。' 既想隨心所欲,又要三思而行,人的事情難辦得很吶。
在西方人的心理世界里,除了heart和mind這一對歡喜冤家之外,還有一個soul,也就是靈魂。按照基督教的說法,靈魂由上帝賜予于人,所以它高于人的情感和心智。Heart和mind是在人文范圍,而soul是在宗教領(lǐng)域。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人死灰滅,隨之而去的是情感與心智,靈魂卻繼續(xù)生存,它要去見上帝。童話作者C. S. 劉易斯說,'You don't have a soul. You are a Soul. You have a body.' —— '你沒有靈魂。你就是靈魂。你倒是有個身體。' 他在說,不是你有沒有靈魂,靈魂一直在的,只是他碰巧有你這么個身體;靈魂大于身體,先于身體,大于先于那個包含了heart和mind的身體。
荷蘭畫家梵高終身落魄,他對于heart、mind、soul有自己的看法。'I put my heart and my soul into my work, and have lost my mind in the process.' —— '我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和靈魂注入了我的作品,與此同時,我失去了自己的理智。' 說得沒錯,這人確實瘋魔了。梵高在身后留下了讓人過目難忘的繪畫作品,而他自己變成了一段悲慘的故事。人陷入性情而不能自拔,時常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
說起來,較之于中國人,西方人似乎更容易瘋魔。其中原因之一,有可能就是他們意識中的精神性和宗教性更強(qiáng)。有時候soul和heart結(jié)合在一起,力量如此之大,mind也就是理性就有點兒罩不住了。這種情形,好的時候創(chuàng)造性爆棚,壞的時候惡貫滿盈。中國文化,人文氣質(zhì)更重一些,生活大概就是heart與mind的斗爭,也就是情感與理性的糾結(jié),不怎么上升到精神或宗教的層次。因為如此,中國人似乎相對平和,當(dāng)然也有人把這種傾向視為茍且。
因為傳統(tǒng)上中國人認(rèn)為意識來源于心,所以,上面說到的西方人的heart、mind、soul,中國人都有以心為基礎(chǔ)的表述,那就是心情、心智、心靈。至于這三者如何互動,那是因人而異的。
梵高:阿爾勒的紅葡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