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前庭是什么器官?
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tǒng)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長在頭顱的顳骨巖部內。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內耳又稱"迷路"),前庭就在人的內耳中,是內耳器官之一,由三個半規(guī)管和球囊、橢圓囊組成。它和耳蝸緊密相連,總稱位聽器官。前庭器官小且復雜,彎彎曲曲硬管里套著軟管,半規(guī)管內和球囊、橢圓囊內還充滿著叫內淋巴液的液體。前庭器官有特殊的解剖結構和功能特征。
2. 前庭感受器有什么功能?
內耳的前庭和耳蝸總稱位聽器官,顧名思義就是感知位置和聽覺的,前庭感知人體空間位置,后者負責聽覺。前庭的三個半規(guī)管感知身體旋轉的角加速度,球囊、橢圓囊感知直線加速度。例如坐在行進的車中即使閉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車的加速、減速或轉彎;又如乘坐電梯時那種升、降的感覺,這些都是半規(guī)管、耳石器感知的。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體在空間的位置及其位置變化,并將這些信息向中樞傳遞,主要產生兩個方面的生理效應:一方面對人體變化了的位置和姿勢進行調節(jié),保持人體平衡;另一方面參與調節(jié)眼球運動,使人體在體位改變和運動中保持清晰的視覺,故它對保持我們的姿勢平衡和清晰的視覺起重要作用。
3. 前庭與眩暈有什么關系?
眩暈是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幻覺,是體內病理、或生理性位置覺刺激與大腦高級感覺中樞的沖突,是人體平衡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表現(xiàn),包括患者自身旋轉感或周圍景物旋轉感、擺動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傾斜感等。而那些頭重、昏昏沉沉的感覺及暈厥則不屬于眩暈范疇。
人體平衡系統(tǒng)也是由感受器、傳入神經、平衡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組成。內耳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tǒng)的主要神經末梢感受器官(其次為視覺和本體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種感受器向中樞傳入的沖動與其它兩種感受器的傳入沖動不協(xié)調一致,便產生眩暈。另一方面,因內耳前庭神經系統(tǒng)是維持人體平衡功能的主系統(tǒng),且與全身其它系統(tǒng)存在廣泛聯(lián)系,其自身疾患或其它系統(tǒng)疾患累及前庭系統(tǒng)均能導致眩暈。故眩暈多由內耳前庭系統(tǒng)不協(xié)調引起,約占眩暈病例的70%。
4. 眩暈時為什么要查前庭功能?有關前庭的檢查有那些?
因為眩暈多由內耳前庭系統(tǒng)的病變引起,所以臨床眩暈患者就診時,醫(yī)生常常首先要求患者進行前庭功能檢測,以便分析、查找眩暈的原因,采取恰當的治療方案。
前庭器官小且復雜,長在頭顱的顳骨巖部內,既不能像查胸腹部器官那樣可以從形態(tài)學角度,通過視、觸、扣、聽或超聲等手段查看其形態(tài),也不能像查心臟那樣在其體表貼上電極,從電生理角度直接通過描記其電位變化查看功能狀態(tài)。另外前庭神經系統(tǒng)與全身其它系統(tǒng)又存在廣泛聯(lián)系,故前庭功能檢測比較困難、復雜而特殊,臨床只能通過前庭反應間接檢測其功能狀態(tài)。前庭反應包括三部分:1.感覺性反應(眩暈),2.運動性反應(眼球震顫、身體傾倒和過示)3.植物神經反應(惡心、嘔吐、出汗和面色蒼白)。其中眩暈僅僅是主觀性感覺,不能客觀分析,而第3項雖屬客觀反應,但缺乏客觀分析指標。目前臨床只能對眼球震顫和身體傾倒反應對前庭功能進行客觀分析,這就是當前臨床眩暈診查中普遍應用的眼震電圖和姿勢圖(包括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眼震電圖是一套系列系統(tǒng)檢測,包括許多項目如:自發(fā)性眼震試驗、視動、視跟蹤驗、旋轉試驗、位置試驗、溫度刺激試驗等。該系列檢測比較繁瑣、耗時,設備較昂貴,一般在大型綜合醫(yī)院或耳鼻喉專科醫(yī)院才有開展。
醫(yī)療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使前庭功能檢測日臻完善,臨床常用有眼震電圖(ENG)和姿勢圖(PG)檢查。它們均屬于無創(chuàng)、功能性檢查,分別從前庭眼反射、前庭脊髓反射等方面客觀評價前庭功能狀況,可以明確前庭系統(tǒng)有無異?;虿p、病損的程度、損傷的側別、該病損屬中樞性或周圍性,進行定位、定性、量化分析,幫助醫(yī)生診斷、分析病情演變、判斷病程階段及預后等,對眩暈類疾病的診斷、鑒別、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當然,現(xiàn)在也能夠通過CT或MRI獲得前庭器官斷層影像。前庭誘發(fā)電位研究也取得一定進展,但距臨床應用尚有一段距離。
5. 眼震電圖與前庭功能有什么關系?
臨床眩暈患者就診時往往遇到這種困惑情況,有的醫(yī)生要求患者檢測前庭功能,有的醫(yī)生或別的醫(yī)院的醫(yī)生卻要求查眼震電圖、姿勢圖、ENG或PG,病人不知所措。其實,這僅僅是個概念問題,前庭功能檢測包括了眼震電圖和姿勢圖等項目,也就是說做眼震電圖和姿勢圖檢查就是為了查看前庭功能狀態(tài),它們是一回事。眼震電圖和姿勢圖英文分別是:Electronystagmography (ENG)和Posturography ( PG ),臨床醫(yī)生們常常用其英文縮寫,這就需要接診醫(yī)生向患者交待清楚,以免患者誤解。
6. 那些患者需要前庭功能檢測?
統(tǒng)計資料顯示,70%的眩暈病例是由于前庭系統(tǒng)疾患或累及前庭系統(tǒng)的疾病引起,所以眩暈患者就診時,首先要考慮前庭系統(tǒng)是否出了問題,做前庭功能檢測,進行病因分析。大部分醫(yī)院的前庭功能檢測在耳鼻喉科進行,部分醫(yī)院在神經內科完成。
由于前庭中樞對前庭損傷具有代償作用,故當前庭損傷是緩慢漸進性時,患者可能沒有眩暈癥狀,如位聽神經瘤,腦干處的膽脂瘤;還有雙側前庭損傷時,也可沒有明顯的眩暈癥狀,所以那些耳鳴+漸進性聽力下降、三叉神經或舌咽神經痛(膽脂瘤壓迫致)、或在黑暗中平衡障礙的患者也應進行前庭功能檢測。
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各類疾病按病變部位可分為前庭性和非前庭性兩類,臨床以前者多見,它又分為前庭周圍性和前庭中樞性兩種。當眩暈起因于內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經時,我們稱之為前庭周圍性眩暈。常見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迷路炎、耳毒型藥物中毒等,其特點主要是發(fā)作性、旋轉性眩暈,亦可為擺動感、漂浮感、升降感等,同時具有與眩暈程度一致的水平或水平旋轉性眼顫和植物神經反應(惡心、嘔吐、出冷汗等),常伴有耳鳴、及聽力下降。發(fā)作時,患者神志清醒,癥狀持續(xù)數分鐘至數日,一般數小時可緩解,鮮有超過一周者。前庭中樞性眩暈則由腦干前庭神經核及其以上前庭徑路的病變引起,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后顱窩腦腫瘤等,約占眩暈病例的10%-20%。多為非旋轉性眩暈,程度相對輕,一般無惡心、嘔吐或劇烈惡心、嘔吐與眩暈程度不一致,可存在意識障礙,也可伴有其它神經損傷體征,少有耳蝸癥狀,持續(xù)時間長,呈緩慢過程。而非前庭性眩暈則同時存在明顯的原發(fā)病體征癥狀,臨床不難鑒別。如頸椎病、屈光不正、血壓異常等。
眩暈多源于耳科,也涉及到腦系科、內科、眼科骨科等諸多科室,診治過程繁雜,如果沒有綜合性的眩暈診療中心,不同類型的眩暈應在相應科室診治,以便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合理診治并節(jié)省經費。
7. 患者檢測前庭功能有那些注意事項?
系列前庭功能檢查的大部分屬于誘發(fā)性檢查,是通過給予前庭末梢感受器適當的刺激(旋轉、變溫、變位等)誘發(fā)前庭反應,根據前庭反應(主要是眼震)的強弱、有無或特征對前庭功能進行評定。因為部分眩暈患者的前庭呈敏感狀態(tài),檢測時,可能會伴有程度不同的惡心或嘔吐,所以前庭檢測要求患者空腹,以免檢測中發(fā)生嘔吐,干擾或影響檢測。另外,前庭功能易受大腦高級中樞的興奮或抑制影響,至少檢測前24小時停止服用中樞興奮或抑制類藥物,如:安定、咖啡因等。冠心病、嚴重高血壓、心臟功能不全者慎查;如果是年長者,最好有家屬陪伴。
8. 前庭功能檢測對人體有什么傷害嗎?
由于大家對前庭功能及其檢測的情況比較陌生,一些患者對前庭檢測存在一些畏懼心理,經常把就診過程倒置,即將應最先做的前庭檢測放到最后進行,往往是既延誤診治,又增加就診成本費用。其實前庭檢測是屬生理性、功能性檢查,盡管檢測過程中少數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惡心等不適,但它對人體無沒有任何損害,故前庭檢測屬無創(chuàng)性檢測。
9. 人體重心平衡儀
人體重心平衡儀,又稱靜態(tài)姿勢圖 Posturography ( PG ) 。它是近年來對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和本體感覺系統(tǒng)等病變引起的眩暈、平衡功能障礙的一種新的定性、定位檢查方法,主要通過前庭-脊髓反射和脊髓-小腦反射檢測人體平衡調節(jié)能力及前庭系統(tǒng)、小腦功能狀態(tài)。檢測時受試者以Romberg姿勢站立于平衡臺,壓力傳感器轉換足底變化的重心為電信號,計算機自動記錄重心變化軌跡的各種參數,并進行分析,評定。具有檢查時間短、方便、安全無創(chuàng)、無任何外加刺激及不適的特點。適用各種眩暈類疾病的平衡功能狀態(tài)的初檢、評定及臨床治療療效動態(tài)觀察,如內耳迷路疾病、前庭神經元炎、耳毒性藥物中毒、突發(fā)
全草煎液“洗暈停”洗冼頭,幾分鐘,快者一般一次浸洗即可立即解除眩暈,使頸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當即增加,達到清眩抗暈,清心醒腦,益智健身,使大腦重新獲得充足的精力和體力。同時對防止失眠、耳鳴、耳聾有較好的輔助作用。本方法簡便易行,已成為眩暈的首選措施。[查看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