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史學(xué)一般認為中國古史確切可信的第一個朝代為商朝,因為這是第一個留下了直接文字記錄的朝代。在此之前,雖未必沒有文字,但畢竟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所以就全都算作傳說時代。其實夏朝以來,基本可信。不過這問題且留待后面再說,今天先要探討的是傳統(tǒng)史學(xué)中被普遍接受的古史開端——三皇時代。
三皇傳說,起自戰(zhàn)國,經(jīng)秦漢至今,流傳較為廣泛的大致有如下六種說法:
1:天皇,地皇,泰皇。
2:天皇,地皇,人皇。
3: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
4: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
5:伏羲氏,祝融氏,神農(nóng)氏。
6: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
“天皇,地皇,泰皇”,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滅了六國后,“大王”這個稱呼已不能滿足其精神需求,認為若不改名號,便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群臣議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與各位博士官討論了一番后,進言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群臣說“泰皇”最貴,但秦始皇并不喜歡,特命去掉“泰”字,而取上古“帝”位號,與“皇”字合為“皇帝”。)
李斯等與各位博士官的這一番討論,是見于記載的頭一回相對具體地談到三皇。
在此之前,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總稱。
比如,《周禮·春官》說:“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周禮》相傳為周公所作,所以名義上這是最早談到三皇的文獻。但此書輾轉(zhuǎn)流傳至漢代,詞句已多經(jīng)后人增刪改易,不盡原文。故學(xué)者多懷疑此一句為后人改竄。
此外《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也都提到“三皇五帝”?!秴问洗呵铩防铩顿F公》《用眾》《孝行》等篇,每提出一個主張,需要論據(jù),便說三皇五帝之所以德垂萬古,就因為他們都這么干了,基本是把三皇五帝當(dāng)萬能狗皮膏藥來用的,就像我們寫作文舉例說居里夫人在坡路上給老爺爺推板車,愛因斯坦在公交上給老奶奶讓座位一樣。
這三皇傳到后來有了一個變體,就是“天皇,地皇,人皇”。
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史》說《史記》里的“泰皇”應(yīng)該就是“人皇”,因為“泰”字以前寫做“太”,而“太”又寫成“大”(讀音tài),而“大”也是人的象形,很可能原來寫的“大”字其實是“人”的意思,轉(zhuǎn)寫傳抄,終于錯成了“泰”。
這推論太牽強了?!疤弊峙c“人”字,固然有著這樣一層遠房表哥的關(guān)系,但無論如何,秦漢篆隸,“大”與“人”的區(qū)別是相當(dāng)明顯的。“大”字雖然象人形,但它的意思只是以一個大人的形狀來象征與“小”相對的“大”,而不做“人”解。在甲骨文中,“大”與“人”就已經(jīng)是區(qū)別明顯的兩個字。秦漢時代,把“人”寫成“大”是毫無道理的。
“泰皇”之所以變成“人皇”,主要是漢朝人愛講三才天地人。
董仲舒解釋“王”字,說那三橫就是天地人,中間一豎是將天地人相通,參通天地人,就是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dāng)是?”)
其實,“王”字甲骨文的寫法是這樣:
所象之形是一把刃口向下的斧子,以主刑殺之斧鉞,象征王者之權(quán)威。就是不聽話老子宰了你的意思,完全沒有參通天地人那么玄乎。
由于漢朝人愛講天地人,于是不講“泰皇”,只講“人皇”。
天皇,地皇,人皇,多么完美。
根據(jù)《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等書所引的資料,最早提到“天皇,地皇,人皇”的是《春秋緯》等緯書。緯書是漢代的一班俗儒假托孔子之名偽造出來用以預(yù)言治亂興衰的一類純粹胡扯的書。由于完全胡扯,這種書對古史的敘述,絲毫不受資料匱乏的影響,任意創(chuàng)作,毫無壓力。古人崇古,越古越賢,孔子最古講到堯、舜,《史記》最古講到黃帝,再往上,人們的生活究竟有多和諧幸福,就不甚了然了(雖然自戰(zhàn)國以來就多有三皇傳說,但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不成系統(tǒng)),緯書正好為學(xué)者們填補了這一段空白,省了不少考證工夫,因而即便后來遭了禁,緯書所敘述的古史系統(tǒng)仍然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 ☆ ☆
接下來要談到的其他四種說法中,還有三種出自緯書,緯書概況,不妨再說得詳細一點。
《周易·系辭》里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相傳古代圣王受命,天地間總有種種祥瑞出現(xiàn),以證明其政權(quán)的合法性——順天應(yīng)時,天下就該是你的。除了河圖洛書之外,像什么鳳凰啊麒麟啊,都是天命所歸的表現(xiàn)。
伏羲氏繼天而王,有龍馬出于黃河,口中銜著一張綠圖,圖上有紅色文字,伏羲受之,以畫八卦,是為河圖。不過根據(jù)各種記載,受河圖的遠不止伏羲一人,黃帝、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無一不受河圖,龍馬也不嫌累,幾乎是隨叫隨到。明代董斯張所編撰的類書《廣博物志》中引《尸子》的記載,禹王治水時,有一只白面人魚,跳出來對禹王說“吾河精也”,說完以河圖授之,則河里出來的也不一定是龍馬。(按:上面所說的“各種記載”,參見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中“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一條的注疏。)
禹王治水時,有神龜出于洛水,背負天書,赤文朱字,禹王受之,演為洪范九疇,是為洛書。《洪范》是《尚書》中的一篇。此文傳到商朝末年,由紂王的叔父箕子掌管。紂王無道,箕子屢諫不聽,不但不聽,還將箕子囚禁為奴。后來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將箕子放出來,并向他請教天道之常,于是箕子就將這篇《洪范》獻給了武王,武王很高興,遂封箕子于朝鮮,另立一國而不必稱臣。(箕子朝鮮的疆域,大致是現(xiàn)在的遼東半島與北朝鮮。)
孔子自嘆生不逢時,言不見用,道不能行,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拔嵋岩臃颉本褪恰拔疫@一生算是完了”的意思。(董仲舒將這一段解釋為,孔子自知有盛德,本該受命為天子,可偏偏龍馬、河精、鳳凰都不待見他,于是自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孔子修《春秋》,最后一段是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鬃右娮鳛樘饺诗F的麒麟,竟然被當(dāng)作尋常牲畜獵殺,不禁掩面痛哭,悲嘆道:“吾道窮矣!”(見《春秋公羊傳》。)
歷朝帝王,也總不肯作為正常人類出生,他們的母親,要么與靈獸做人獸交,要么踩個大腳印或吃個鳥蛋什么的做無性生殖,以此來表示其天生不凡。
秦末陳勝吳廣造反,便以朱筆帛書“陳勝王”塞在魚肚子里,讓人剖開嚇一跳;又派人半夜躲在古廟里,陰氣森森地呼喊“大楚興,陳勝王”,叫人聽了毛骨悚然。
以上各例說明,這種鬼鬼神神的預(yù)言,自古以來就很有市場。而且這事簡單的很,人人都會。
兩漢間的一班俗儒,以此類預(yù)言解釋儒家經(jīng)義,極盡穿鑿附會之能事,偽造出《河圖》《洛書》及“河洛緯”等書。繼而又造出“詩緯”“書緯”“禮緯”“樂緯”“易緯”“春秋緯”“孝經(jīng)緯”等七種,相對于七經(jīng),稱七緯,說是孔子手定六經(jīng)后,又別立讖緯,以遺來世。每一緯又有若干種,如“春秋緯”有《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春秋命歷序》《春秋緯》等等——“春秋緯”三字,既是這一類的總稱,也是其中的一部。此外還有“候”與“讖”,如《尚書中候》《論語讖》之類,與緯書一起連稱“讖緯”“緯候”,都屬于同一類書。
漢末大儒鄭玄,和他的弟子宋均(三國時魏國博士),都曾為各種緯書作注。
緯書的流行,主要是兩漢間的皇帝們都很喜歡(王莽與光武帝劉秀,都曾借此以登大位)。東漢時大盛,稱為“內(nèi)學(xué)”。直到南朝劉宋時才開始禁止。隋煬帝更是挨家挨戶搜繳,有不遵令者論死罪。自此讖緯之學(xué)就絕滅了?,F(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各種注疏中的零星引文。
緯書有多扯淡,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上面提到麒麟被殺而孔子痛哭,詳細敘述,是這樣的:
《春秋》經(jīng)文:“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p>
《公羊傳》:為什么要記載獲麟呢?因為此事極不尋常。為什么不尋常呢?因為作為靈獸的麒麟,本非中國(中原之國)所有。那么是誰獵殺了它呢?是一個在山上砍柴的。既然只是一個砍柴的,足見其身份微賤。既如此之微賤,怎么能稱之為“狩”呢?“狩”字是只有王侯才能用的。經(jīng)文用“狩”字,乃是特意抬高,特別尊重。為什么要特別尊重呢?因為他獵殺的是麒麟啊。為什么獵殺的是麒麟就要特別尊重呢。因為麒麟是仁獸啊,非有圣帝明王天下太平,麒麟不會出現(xiàn)。有人跟孔子說,那邊打了一只野獸,像是獐子卻長著一只肉角,好不奇怪。孔子聽了忙趕去查看,見是麒麟,不禁掩面痛哭,悲嘆道:“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吾道窮矣!”(原文:“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鬃釉唬骸霝閬碓眨∈霝閬碓?!’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保?/p>
東漢何休注《春秋公羊傳》,廣采緯書,將這一段解釋為:麒麟是稀有仁獸,有圣帝明王才會出現(xiàn),然而春秋時代并沒有圣帝明王,為什么麒麟?yún)s出現(xiàn)了呢?原來這是預(yù)示著將來會有一個圣帝明王——劉邦建立起一個大漢朝來代替周王朝。你看,仁獸麒麟是被一個砍柴的所獵殺的吧,砍柴的身份低微,對應(yīng)庶人,劉邦正是庶人。周王朝是木德,劉邦是赤帝之子——火德。砍了柴拿去燒,正好是火德滅了木德??鬃釉缫阎缹頃幸粋€劉邦建立漢朝代替周朝,故見了麒麟便說,你是為誰而來啊,為誰而來啊。又因早已知道,將有六國紛爭數(shù)百年戰(zhàn)亂,使百姓流離,故而痛哭。而那個狩獵的“狩”字,表示劉邦將以武力奪取天下。至于在“狩”字前面加一個“西”字,是因為周朝在西邊,而劉邦起兵于沛縣,正是自東而西。總括起來,這只麒麟預(yù)示著三個事情:一,時無圣王而麒麟至,預(yù)示著周朝將亡。二,但是麒麟畢竟是祥瑞的表現(xiàn),所以這是預(yù)示著數(shù)百年后將有圣王劉邦出現(xiàn)。三,麒麟是太平之符圣人之類,好不容易出來一只,卻被打死了,這預(yù)示著孔夫子也要死了。(按: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有多種說法,后人根據(jù)自己立論的需要,周朝有時是木德,有時是火德,漢朝則有水德,土德,火德三種。)
兩漢講《春秋》,最推重的就是《公羊傳》。這個何休,《后漢書·儒林傳》里說他“精研六經(jīng),世儒無及者”,是獨步當(dāng)時的一代大儒。他殫精竭慮,花了十七年才寫成這部《春秋公羊解詁》。你說他胡扯吧,他又實在是很用功,一般人比不了。由此也可見當(dāng)時緯書的流行程度。
☆ ☆ ☆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見于《洛書甄耀度》,宋均注《孝經(jīng)援神契》所引。也見于《禮含文嘉》與《尚書大傳》?!抖Y含文嘉》中順序不一樣,是“伏羲氏,燧人氏,神農(nóng)氏”?!渡袝髠鳌穭t不光說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nóng),還說燧人以火紀,火為陽,陽為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羲皇于人,神農(nóng)以地紀,故托農(nóng)皇于地,算是將這三皇與天地人三皇完美結(jié)合起來了。
“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見于《春秋運斗樞》,鄭玄注《尚書中候勅省圖》所引。唐代司馬貞所補的《三皇本紀》,沿襲此說法。
“伏羲氏,祝融氏,神農(nóng)氏”,見于《禮號謚記》,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所引。
“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見于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又見于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兜弁跏兰o》久已散佚,所傳下來的各種輯本中,包括了“天皇,地皇,人皇”“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三個不同說法,其中又說伏羲氏為天皇,與《尚書大傳》的“托羲皇于人”不同。
《洛書甄耀度》《孝經(jīng)援神契》《禮含文嘉》《春秋運斗樞》《尚書中候勅省圖》《禮號謚記》,都屬于緯書。
《尚書大傳》是伏生的弟子們輯錄伏生講解《尚書》的話而成的,久已殘缺?!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此書“或說《尚書》,或不說《尚書》,與經(jīng)義在離合之間”,“于經(jīng)文之外,掇拾遺文,推衍旁義,蓋即古之緯書”。所以《四庫全書》中所收的輯本,也只是以緯書之例,附在《書》類之末。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一部偽書。
《尚書》原有今文古文之別,伏生的《尚書》是今文,孔安國家里祖?zhèn)鞯摹渡袝肥枪盼?,但?dāng)年孔安國受“巫蠱事件”牽連,所獻《古文尚書》,未能立于學(xué)官,漸致失傳。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是東晉梅賾所獻。唐朝初年,孔穎達奉詔作“五經(jīng)正義”,其中《尚書正義》選用梅賾的《古文尚書》做底本,從而確立了《古文尚書孔安國傳》的正統(tǒng)地位。自南宋以來學(xué)者多有懷疑,然而直至清朝初年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才確定其書實屬偽造。(按:解說經(jīng)義的文字稱為“傳”,《尚書孔安國傳》的“傳”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的“傳”一樣,都是注解的意思,而不是人物傳記的意思。另,伏生生平,參見前面第五節(jié)《今古文之辯》。)
三皇傳說,出處大致如此。至于傳說中的三皇事跡,且待下一節(ji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