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開始,一直到公元1911年溥儀退位。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分封到地方的王爺侯爵,他們天高皇帝遠,自己說了算,是絕對的土皇帝,基本上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墒?,西漢的南越王在死后卻遇到了一個難題,他死后不能用金縷玉衣,只能用絲縷玉衣。還有土皇帝辦不成的事嗎?是什么限制了任性的南越王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南越王趙眜,是西漢初年的諸侯國——南越王國的第二任君王。他在位期間,基本上沒什么建樹。但是,南越王卻在死后的墓葬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于是,在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南越王的墓始終沒被發(fā)現(xiàn)。直到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廣州的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時,意外發(fā)現(xiàn),整座象崗山都被鑿空,成了南越王的墓。在墓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絲縷玉衣。
這件玉衣也分為頭套,上身衣,左右袖筒等十部分,可這十部分卻可以分成兩類。其中,頭套,手套和鞋的玉片材質(zhì)較好,厚薄均勻,周邊大多抹棱處理,表面拋光較細。而且,均在玉片的角處鉆孔,并用絲線連綴起來。而其他部分的玉片,材質(zhì)明顯不是一個檔次,尺寸大小不一,厚薄不均,周邊不齊整,明顯不如頭套等部分的玉質(zhì)材料。重要的是,這些部分的玉片上都沒有鉆孔,其固定方式是用絲帶在玉片下面做交叉狀,并與背后的麻布貼襯組合著的方式固定。給人的感覺,這套玉衣明顯是拼湊起來的。
奇怪的遠不只玉衣的制作上。按照漢朝時的禮制,玉衣根據(jù)穿戴者不同的身份等級,可以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等幾種。南越國屬于異姓諸侯,按照規(guī)定,他可以使用的,只有包括頭套,手套和鞋在內(nèi)的五件玉套——絲縷玉套(沒有身上穿的玉衣)。這一點,在山東臨沂的西漢時期劉疵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
照這么說來,南越王這件玉衣其實遠超過了他的等級,是絕對的僭越??墒?,既然已經(jīng)僭越了,為什么不直接做出一整套金縷玉衣呢?是南越王膽小嗎?其實,不是南越王不想,而是他做不到。
在漢朝,玉衣的制作絕對是國營壟斷產(chǎn)業(yè),朝廷有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部門,叫東園。東園的工匠,負責著整個玉衣從設(shè)計,到制作的整個過程。那民間的小作坊不能自己制作嗎?這個,很難。要知道,用玉片做成玉桶,做成玉盒子還好說,要做成完全貼合直人的頭部,手部這些復雜的部分,僅玉片的形狀就有正方形,矩形,梯形,還有與人眼,鼻外形吻合的覆瓦形等異形片,在沒有計算機和數(shù)學公式的年代,一切都憑工匠腦子里的想象,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即使你有幸拿到了圖紙,即使你擁有足夠的玉石原料,把玉衣變成實物的加工環(huán)節(jié),同樣是個很難逾越的地方。先說玉片。玉與金屬不同,相比于金屬,玉石更硬,更脆,所以加工的難度更大。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機器,切割玉,人們只能用傳統(tǒng)的砂鋸法,鉆孔更難,要用要求更高,更復雜的砂鉆法。而玉衣上的小孔,直徑僅1毫米,其加工難度可想而知。
南越王解決不了的,除了在玉片上鉆孔,還有一個就是制作金絲。金縷玉衣上的金絲,都是用純金加工出來的,有的金絲的橫斷面直徑僅0.08-014毫米。這些,在今天利用機器做出來并不難。可是,在兩千年前,用最原始的“抽拔”工藝,也實在難為古人。而且,加工出來的金絲,還要經(jīng)過退火等熱處理工藝。這些技術(shù),一般人都很難理解,更不要說完成了。
南越王只能在皇帝賜給他的那套絲縷玉套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土辦法,組合出了這套特殊的絲縷玉衣。南越王追求永生的心情可嘉,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為我們留下了陵墓中大量的文物,以及這件謎團重重的絲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