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典籍”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古代的時候,帝王君主對其都非常重視,會派專門的人進行管理。明朝末年,魏忠賢曾命人編寫一本《三朝要典》,但崇禎繼位后,這本書竟被下令銷毀,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太監(jiān)。年少時,魏忠賢的家中十分貧困,而他卻嗜賭如命,欠一屁股債后,被逼無奈之下,他只能進宮當太監(jiān)。魏忠賢本性不好,但他的情商卻非常高,最擅長拍馬屁。沒過多久,魏忠賢便受到提拔,去到明熹宗身邊當差。
魏忠賢成為皇帝面前的“紅人”后,宮中很多人都開始巴結他。但正直的東林黨人卻看不起他。魏忠賢為掌握實權,便開始處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東林黨。正因如此,雙方形成各自的陣營,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朝廷之中打響了。
這日,魏忠林想采取一些措施,搓搓對方的銳氣。如何才能將臟水潑得“最猛”呢?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魏忠賢想到一個“損主意”。他將自己的死黨顧秉謙叫到家中(顧秉謙是魏忠林的老鄉(xiāng),也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人)他想讓顧秉謙帶幾個人,編寫一本書——《三朝要典》。
編寫《三朝要典》主要的目的是奉承魏忠賢,攻擊東林黨。接下來,小編便帶大家看一看,書中的具體內(nèi)容,魏忠賢是如何利用“輿論”當武器的。
萬歷四十三年,萬歷皇帝的皇后沒有子嗣,他便想立寵妃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但萬歷帝卻違反了“立嗣立長”的組訓,朝廷中的東林黨們極力反對。萬歷帝孤立無援后,只能改變想法立朱常洛為太子。
后來有個名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棍闖入太子的寢宮,將門口的太監(jiān)打傷后,便直接進入。幸好太監(jiān)韓本用及時發(fā)現(xiàn),將其生擒。案件審查過程中,張差一口咬定,自己收了鄭貴妃手下太監(jiān)龐保、劉成的錢,才去殺太子的。在說供詞的過程中,張差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似乎精神有問題。
如果此案繼續(xù)審問,必定會牽連一大批人。于是,萬歷帝下令將張差以瘋癲奸徒罪處死,并秘密地殺死龐保、劉成二人,草草地了結了“梃擊案”。
《三朝要典》中,魏忠賢便引用了“梃擊案”,但事情的經(jīng)過,他卻用顛倒黑白的方式,好人變壞人的方式,重新講述一遍?!拌钃舭浮钡牡準资呛问繒x(東林黨人),他利用非常手段查出實情,比如捏造實情真相,用來敲詐無辜之人。雖然案件被偵破,但他卻得罪萬歷皇帝,因此被削掉官職。
《三朝要典》撰寫完成后,在民間開始傳播,嚴重損壞了東林黨的形象。
天啟七年,天啟皇帝去世,其五弟朱由檢繼承皇位,即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常年生活在宮中,他對魏忠賢所犯的罪刑一清二楚,他登基后,準備對魏忠賢動手。在短短三個月內(nèi),崇禎便鏟除魏忠賢在朝廷中的勢力,并給三案中被誣陷的東林黨進行平反。
崇禎元年五月十日,崇禎皇帝下詔,將《三朝要典》毀掉,并列為禁書。魏忠賢利用《三朝要典》潑臟水,但他卻不知是非黑白自用公論,正義遲早會到來,惡人終有惡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