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有史,所以垂范,家之有譜,所以傳古。序昭穆,明長幼,別親 疏,乃考世系之由出者也爾,祖宗之功德亦備列焉。王氏源自盤古, 傳天地人三皇,至魯哀公獲麟之歲,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分十紀, 曰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循蜚紀,因 提紀,禪通紀,疏仡紀,九頭紀,自人皇氏起,至敘命紀,凡八十三 君。循蜚爾下,始有世可考。循蜚紀始于巨靈,終于次民,計二十二 氏。因提紀始于辰放,終于庸成,計十三氏,有巢燧人氏亦于焉。禪 通紀凡十七世,伏羲,神農(nóng)則其列。有巢氏九傳至伏羲,為王氏之起 世也。初未有姓,曰氏。九傳至神農(nóng)氏,姜姓少典娶有蠐氏之女安登, 生二子長曰石年,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以姜為姓。神農(nóng)九傳至黃 帝,為神農(nóng)之血統(tǒng)。黃帝四十一世傳至周靈王,當以王氏之血統(tǒng)矣。 靈王生子晉,以王為姓,為王氏之宗祖也。晉初被立為太子,因谷洛 之水患,不意父王以雍爾治奏明以禹之法疏導治之被靈王廢太子位, 徙居太原,時人稱王家,故以王為姓,晉生一子宗敬,仕周司徒繼而 拜宰相,名揚天下。五世孫渠,仕周王室為司徒,九世孫錯,仕魏將 軍。十世孫墳,仕中大夫。十一世孫渝,仕匕將軍。 渝子息,仕司寇。息子恢,仕尹陽尹?;肿涌?,拜大將軍??鹤宇U,仕中大夫。頤子翦, 仕秦為大將軍。生六子,長子賁,仕秦典武將軍。翦孫離,仕大將軍, 封武陵侯。離生二子,曰元,曰威。元避秦亂,徙居瑯琊不出,后為 瑯琊郡祖。威隨父戎馬疆場,世居晉陽,為太原郡祖。離八世孫霸, 字儒仲,漢平帝時官尚書。王莽代漢隱居不任。霸生二子,曰殷,幼2 曰咸。殷仕云中太守。霸六世孫澤,仕代郡太守。七世孫懋,官至侍 中,幽州刺史,遷兗州刺史,加揚烈將軍爵關內(nèi)候遣征南大將軍,封 京陵史。懋弟允年十九為郡吏,中平元年拜豫州刺史,后辟為從事中 郎,河南尹,遷尚書令。八世孫宏,仕河東太守,轉雁門關太守。十 五世孫虬,仕并州刺史。虬子彥,仕同州刺史。彥子杰,仕濟州刺史, 定居龍門。杰子隆,仕國子監(jiān)博士。武陽郡昌樂邑令,遷山西銅川邑 令,生七子,長子王度,仕御史眷作郎。三子王通,字仲淹,號文中 子,祖太原祁縣人,通仕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隨末棄官講學。 通生三子,曰福郊,曰福祚,曰福疇,福祚生一子,曰王勉,登進士 第制第科,位終寶鼎令。勉子王怡,累官至渝州司戶參軍。怡子王潛, 仕揚州天長丞贈尚書,史部郎中。潛生五子。幼子王質,元和六年登 進士甲科,釋褐嶺南管記,歷佐準蔡、許昌、梓潼、興元四府,累奏 監(jiān)察御史,入朝為殿中,遷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延蔗檢校司,封郎中, 賜紫金魚袋,充興元節(jié)度副使入為戶部郎中,遷諫議大夫,出為號州 刺史,召給事中,河南尹。八年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團練觀 察使,卒贈左散騎常仕。質生慶存,慶存生王乾,討黃巢功授忠顯校 尉,轉承直郎?;礀|道江都邑令,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錢塘邑寇。乾生 王言,開平二年中舉進士,官授從侍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 定城令,轉承務郎,知江東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環(huán)寧邑, 知渭州黎陽令。卒贈大師,尚書兼中書令許國公。言子王徹,后唐同 光元年狀元魁首,官至左拾遺,封魯國公,妻田氏,贈秦夫人。生三 子,曰祐,曰祜,曰祉。 祐生于后梁貞明四年,行百一,字景叔,后3 周仕魏,南樂二邑邑令。入宋太祖授禪,仕監(jiān)察御史,由魏邑移至光 州,遷殿中御史。乾德二年改知制誥,六年加集院修撰傳戶部員外郎。太祖征太原,間聞大名鎮(zhèn)守符彥卿頗不治,有不歸,遂命王祐代之, 俾察彥卿動靜。祐回朝則以一家百口明彥卿元罪,諫言太祖,五代之 君,多因猜忌殺無辜,故享國不永,愿陛下以為本彥卿由是獲免。然 王祐之諫言觸太祖,黜祐辦鎮(zhèn)守軍行車司馬華州安置,而疏見于皇。祐思直道難容于世,寄望后裔,遂擇日于庭中植三槐,預言我之后裔 必有為三公者,大平興國初,太宗朝賜祐為左司員外郎,拜中書舍人, 充史館編修。未幾知開封府。太宗謂祐文章清節(jié)兼著,特拜兵部侍郎。卒贈晉國公,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令中令。娶妻任氏生二子,曰懿,曰 勉,邊氏生二子,曰旦,曰旭。長子懿字文德,勵志好學,宋初中進 士進士,宮秘書丞,知袁州府。次子旦,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大理 評事,累官至累德三年拜左丞相監(jiān)修兩朝國史,進位太保立三公之道 應驗祐植三植槐之預言。三子旭,蔭補太祝兵部郎中,知應天府,幼 子勉,歷荊湖南路要撫副史。 王懿生三子,曰睦,曰諒,曰贄。長子 睦行萬二,諱永興,字孟和庠名穆名,王睦,少習子史,平不釋卷, 文章清廉,人中謙和,取舉人,仕臺剡二邑教諭。欲取進士,乃吾父 有言而棄。淳化二年,升授東陽邑令,愛東陽永泰鄉(xiāng)之谷溪口山水佳 麗爾小居焉,不思乆仕爾。度基業(yè)之鼎傳卸任隱居,別號樂隱居士。咸平元年得父贊支,營建永泰大剎。吾朝真宗聞之,愛睦其才,于大 中祥符間賜將作監(jiān)主簿華陰尉,累官至太子中書令舍人,吾支王氏, 淵于王祐,追祖王乾,宗祖靈王之子晉瓜瓞綿綿,蕃衍顯貴,或書于4 史,或書于第,或見重于賢士大夫,或責于邦人宗族莫不俱興矣。其 上及太子晉者,朔所自出其下迄睦公尊所親也。溯其所出,則不忘水 木之源,尊其所親,則不失孝恩之義。 永泰王氏居越之中緣萬歲山東 南麓,云霞明麗,氣象崔魏,五龍匯聚,山川靈秀,為人文蔚起之城, 預后彌光蘊爾,必發(fā)裔俊,必登科第,紹前賢之偉續(xù),繼先世之芳蹤, 體大局易煥者萃之意,于王氏有望焉。然家族譜牒之所修,吾父旦書 囑:“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庶無遺忘之疏失,今堂侄王宜尊 父囑,六十年一修譜乆也。宜疏以五十有五年,三十年一修為益。吾 堂兄遷徙王家莊五十有余年,權當始譜,以紀親恩。今重返兄之居地 深覺吾營建之農(nóng)莊有盛無衰,又值堂樓之建成,并慰額“敦睦堂”以示 世代敦宗睦族,仁德千古,榮昌不貧,宜侄之請,故搦管賦其源流, 以望后裔。永繼祖業(yè),是為之序焉。 時,宋慶歷三年歲在癸未元霄之吉 叔端明殿學士工部尚書王素撰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