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以外,與我們最親近的人就是兄弟姐妹了。
俗話說:父母半生恩,手足一世情。兄弟姐妹,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骨肉至親,是父母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生活中,很多父母生育多個子女的初衷,不是為了自己晚年能夠多份保障,而是為了兒女在人生路上能有個相互扶持的手足。
然而,現(xiàn)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兄弟姐妹長大后,非但不會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反而像仇人一樣,不相往來。哪怕是在照顧父母的事情上,兄弟姐妹之間也會相互推諉、視若仇敵,誰也不甘示弱。
那么,為什么有的兄弟姐妹之間,會變成仇人一樣呢?究其原因,無非就一個。
父母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導(dǎo)致兒女心生不滿
其實,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很多父母會因為某個兒女的長相、性格、性別等不同,而產(chǎn)生偏愛,處處優(yōu)待自己喜歡的孩子。
都說,人心是偏的,對于多個孩子,父母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這本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很多父母,明明自己在行為上對多個子女有明顯的不公,卻執(zhí)意認(rèn)為自己是公正無私的,反而覺得認(rèn)為他偏心的人有問題。
說實話,最令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感到悲哀的,并不是父母對兄弟姐妹的偏心,而是父母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偏心,更意識不到自己的偏心會給不被偏愛的孩子帶來的傷害。
對于不被偏愛的孩子而言,他們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愛,而變得內(nèi)向、自卑,時常懷疑自己,即使長大了,也不敢主動追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
隨著不受偏愛的孩子感受到的不公越來越多,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同時也會嫉妒那個被偏愛的孩子,從而無法和父母兄弟姐妹建立深厚的情誼。
待到長大成人、自食其力后,家庭里任何一件不公平小事,都可能觸及他們積怨已久的內(nèi)心,成為兄弟姐妹決裂的導(dǎo)火索。
歸根結(jié)底,兄弟姐妹之間之所以會反目成仇、不相往來,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父母自認(rèn)為“一碗水端平”,其實是對兒女不公的
現(xiàn)在一些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也意識到了自己偏心的問題,也會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但是,很多父母為了公平而公平,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個性發(fā)展。
遇到這樣一位媽媽,她帶著十歲的女兒出去旅行,攀談中,了解到她還有一個八歲的小女兒,只是沒有跟著一起來旅行。
或許,不知情的人會覺得這位媽媽偏心,只帶大女兒出去旅行。但是,細(xì)聊才知道,小女兒正跟著爸爸在另一個地方看展。
不得不說,這對父母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的對待兩個女兒。沒有要求她們必須有同樣的愛好,做同樣的事情,而是尊重女兒的個性和喜好,力所能及地滿足每個女兒的個性需求。
其實,這個世界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父母對兒女的愛,也是如此。父母對兒女最公平的愛,不是給他們同樣的東西,也不是讓他們做同樣的事情,而是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時,怎么“偏”才是正確的
如果父母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沒有時間和精力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需求,那么,該怎么“偏”才是正確的呢?
電視劇《知否知否》中,明蘭針對“立賢,還是立長”的問題,這樣回答說:
“賢與不賢,易于偽裝,而嫡庶長幼,便是一目了然,不必爭執(zhí)。庶子若是真賢德,便不會為了一己私欲,毀滅家族;反之,嫡子掌權(quán),若是能夠約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大丈夫當(dāng)忠君愛國,不如做個純臣,何必?zé)o謂爭執(zhí)?!?/span>
的確,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制,是能夠最大可能地規(guī)避家族矛盾、兄弟反目的方法。
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偏愛小的,理所當(dāng)然地覺得大的應(yīng)該讓著小的,把老大的權(quán)益看得極低,卻處處維護(hù)較小的權(quán)益。
這樣,只會讓老大越來越叛逆,從而對父母、對被偏愛的弟弟妹妹心生怨恨,這樣的家庭很難和睦,兄弟姐妹之間也很難團結(jié)一致。
總得來說,父母越是偏愛小的,兄弟姐妹之間反目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反,如果父母偏愛老大,把老大的權(quán)威樹立好,老大自然會以身作則地愛護(hù)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會聽信于老大。這樣,家庭才會和睦,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才會更加融洽。
結(jié)語:
其實,絕大多數(shù)兄弟姐妹之間反目成仇、不相往來,父母在其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真正的一碗水端平,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或者是把老大偏愛好、教育好,那么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不會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