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zhàn)”是三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zhàn)役之一,曹操在兵力遠低于袁紹的情況下,通過奇襲烏巢燒毀袁紹軍糧,從而一舉翻盤打敗了袁紹,并奠定了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由于“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敗得實在有些窩囊,因此后世總是以此戰(zhàn)為例,嘲笑袁紹庸碌無能,將手中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那么歷史上的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的指揮過程中真的是昏招頻出嗎?其實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看,答案未必如此。
“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前夕,曹操先是帶著軍隊去攻打占據(jù)下邳、沛縣一帶的劉備,以解決將來同袁紹作戰(zhàn)時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當時袁紹的謀士田豐對袁紹說道:“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如今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我們現(xiàn)在舉兵攻擊曹操的后方,必可一往而定?!笨墒窃B卻以兒子生病沒心情去打仗為由將田豐的建議給否決了。
從表面上來看,袁紹的決定似乎非常愚蠢。然而仔細分析田豐的建議,其實可執(zhí)行度并不高。當時袁紹的根據(jù)地在河北,要襲擊曹操的總部許昌就得先集結(jié)一定兵力,然后渡過黃河,再前進好幾百里才能抵達,這顯然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事情。而當時劉備實力還很弱,不可能長時間牽制曹操。也就是說,即便真依照田豐的建議去做,最大可能也是在袁軍尚未抵達許昌前就會遭到曹軍的圍追堵截,屆時進退兩難,反而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袁紹不采納田豐的建議,自然也有他的顧慮。
袁紹出兵前,田豐又建議他分兵多路,從不同方向?qū)Σ懿兕I地發(fā)起攻擊,曹操救左則擊其右,救右則擊其左,使曹軍疲于奔命。由于袁紹實力強于曹操,所以田豐的這一建議就是通過消耗戰(zhàn)來耗盡曹軍元氣,待到最后再給曹操發(fā)起致命一擊。
這次袁紹還是沒采納田豐的建議,不過“官渡之戰(zhàn)”袁紹從四月開始和曹操進入相持,直至八月才發(fā)起攻擊。這段時間里,袁紹其實就是利用曹操軍糧不足的劣勢對他采取消耗戰(zhàn)術。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想必都會知道,“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始終受糧草匱乏的困擾,甚至一度打算退兵回許昌,這就是袁紹采取對峙消耗的結(jié)果,因為袁紹耗得起而曹操耗不起。與田豐聲東擊西的策略相比,迫使曹操大軍在前線光吃糧不干事的消耗效果可能更高一籌。
“官渡之戰(zhàn)”最關鍵的一役就是曹操奇襲烏巢燒毀袁紹軍糧。根據(jù)《三國志》中的記載,袁紹在收到烏巢遭曹軍猛攻的消息后,沒采納張郃的建議派大軍前往救援,反而聽信謀士郭圖的話派兵去強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營。結(jié)果導致烏巢軍糧被焚毀,曹操的大本營卻安如泰山。許多人認為這又是袁紹昏聵無能的一樁鐵證,然而仔細分析當時的情況,真實歷史可能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復雜許多。
曹操奇襲烏巢帶上了五千騎兵,而駐守烏巢的袁軍人數(shù)卻達到了一萬。所以從兵力對比上來看,曹操并沒有多少勝算。而駐守烏巢的袁軍將領名字叫淳于瓊,許多人都以為這貨是個傻蛋,可事實上淳于瓊早年是“西園八校尉”中的右校尉,與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是同級別的將領。雖然我們無法借此推斷淳于瓊的軍事能力,但至少也可以證明此人絕非毫不知兵的蠢材。
事實上,在得知烏巢遭曹軍奇襲的消息后,袁紹選擇出兵攻打曹操大本營也并不是什么昏招。首先,烏巢離袁紹大本營相距四十余里,在得知受到曹軍攻擊的消息后再出動主力前往救援大概率已經(jīng)來不及;其次,袁紹無法得知曹操帶了多少人馬攻打烏巢,當時曹操在官渡的總兵力也只有二萬余人,如果曹操帶大部隊去奇襲烏巢,那么袁紹直接抄掉曹操的大本營就不是什么難事。如果曹操只帶少量部隊去奇襲烏巢,那么淳于瓊的一萬人馬也足以應付。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袁紹決定直接強攻曹操大本營應該還是經(jīng)過一番利弊權衡后作出的最佳選擇。只是對曹操而言,“烏巢之戰(zhàn)”不成功便成仁,所以必然拼了老命也得拿下。淳于瓊只是個打工的,而曹操是個創(chuàng)業(yè)的,兩人心態(tài)不同,所以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自然也不一樣。結(jié)果就是孤注一擲的曹操以五千人馬打敗淳于瓊的一萬大軍,并燒毀袁紹軍糧。袁軍在得知糧草已盡的消息后很快就自行潰敗,“官渡之戰(zhàn)”以曹操大獲全勝告終。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