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律詩的形成
“格”就是規(guī)格、格式、法度,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規(guī)定性,比如詩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粘對替求;
“律”就是規(guī)律、音律、氣韻,是節(jié)奏、結構等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比如詩的押韻和起承轉合。
唐代格律詩定型,有著諸方面的歷史因素:
首先,詩歌自產(chǎn)生之日起,與音韻就有天然的關系。沈約將四聲的區(qū)辨同傳統(tǒng)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guī)定了一套五言詩創(chuàng)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記之“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
其次,是南北朝時期音韻學的發(fā)展。(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其三,是詩歌藝術自身發(fā)展的成熟。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唐人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以格律詩為主,古體詩創(chuàng)作雖然也有,但已經(jīng)不是主流。
二、關于格律的一些概念
(一)韻
韻是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聰'c 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 ,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 ái ),
花木成畦手自栽(z 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 ái )。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 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p>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云深處有人家(ji?。?/p>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hu?。?/p>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
(二)四聲
古代的四聲是:
(1 )平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 )上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暋?/p>
(3 )去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仍是去聲。
(4 )入聲。這個聲調(diào)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
《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一騎紅塵妃子笑。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jīng)得起。
殺,入聲,動詞,殺戮;去聲,動詞,衰落。
(三)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guī)則在律詩中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怎樣辨別平仄: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 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對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四)對仗: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例?#39;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guī)則,而不是像
《詩經(jīng)》那樣隨便的。這個規(guī)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
例如對子: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格律詩的特點
格律詩一般來講,分為絕體(五絕,七絕),
律體(五律,七律,排律)兩大類。
格律詩的要求,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詩的字數(shù)是固定的,五絕與五律都是五言句,各為二十字與四十字,七律與七絕都是七言句,各為二十八字與五十六字。排律則字數(shù)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與句之間平仄,都有特定的規(guī)定。
(3)用韻要求。格律詩用平聲韻腳,除有時首句入韻外,都是單句仄腳不入韻,雙句平腳入韻。
(4)對仗要求。律詩首尾兩聯(lián)對偶與否可以隨意,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偶。
就律詩而言,具體地說,有五個特點:
1、律詩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首的字數(shù)分別為五言句、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短律,超過八句,即十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五律規(guī)定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七律規(guī)定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
2、律詩要求全詩通押一韻,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二.四、六、八句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律詩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講究粘和對。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說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lián)對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4、律詩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一般要在第三句和第四句(頷聯(lián))、第五句和第六句對仗(頸聯(lián))。
5、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分為四聯(lián),每二句成一聯(lián)。習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亦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句,亦稱尾聯(lián)。每首詩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頷聯(lián)對仗可以略寬些,但是頸聯(lián)則要求工對。
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也稱長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shù)。例如,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的《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不對偶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
6、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即律絕。
律絕是絕句的一種,絕句包括古絕和律絕兩類。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王維 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詩情畫意詩社謝謝您的惠臨賞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