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何如此孤獨?因為愛的博大深沉
文|江湖西子
西子文史哲原創(chuàng)專欄
歡迎轉(zhuǎn)載約稿
尼采簡介:弗里德里?!ねつ岵桑‵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西方現(xiàn)代哲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者,而他的學(xué)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引起廣泛關(guān)注。今天我們生活中的諸多領(lǐng)域,如生命哲學(xué),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等,無不顯示出濃厚的“尼采氣息”。
只要心中有愛,剎那便是永恒?!岵?/strong>
一
很多人都熟悉這個名字。
——叫這個名字的人又是誰呢?
有人說他是哲學(xué)家,因為他的無數(shù)哲理名言。如: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
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當(dāng)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也有人把他當(dāng)作文學(xué)家——除了他,有史以來,人類有哪位哲學(xué)家的語言如此富有詩意,如此觸動人心?
但更多人看他是一個孤獨者。
很是認同。
二
是的。他是個孤獨者。
他的這些讓今天無數(shù)人著迷的話語,在他活著的時候,卻無人愿聽。
沒有人聽,他還是不停地說著。
就象一個自言自語者。
孤獨似乎是他的命運,與生俱來。
按常現(xiàn),這似乎又不應(yīng)是他的命運。
他的家世還算是顯赫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曾執(zhí)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尼采生于1844年10月15日,恰好于當(dāng)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生辰。于是父親請求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并得以恩準。
完全可以說尼采自出生起就生活于榮耀與恩寵之中。然而他卻一點也不象生活在愛與幸福之中的孩子,總是那么的郁郁寡歡,沉默寡言。
他自小便性格內(nèi)向且體弱多病,據(jù)說兩歲半才學(xué)會說第一句話,卻是個天姿態(tài)聰穎的孩子。
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xué)古典語言學(xué)教授。巴塞爾城里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xué)術(shù)界的精英和當(dāng)?shù)厣狭魃鐣男聦櫋?/p>
他完全可以就此舒適優(yōu)雅度過自己的人生,就象他周遭的眾多學(xué)者名流一樣。
但這卻不是他想要的人生。在他看來,這樣的生活雖然可稱為快樂幸福,卻也平庸。
而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平庸。
終于,他辭去了教授職務(wù),開始漫長的游歷,也或者說是流浪與漂蕩。
三
“或庸俗,或孤獨”——相信少有人沒聽說過他的這句名言。
生而為人,少有不怕孤獨。
眾人無不忙于逃避孤獨,于是他們庸俗、隨眾。
而唯有尼采,寧愿孤獨,決不庸俗。
有人說,要懂尼采的哲學(xué),必須首先懂得他的孤獨。
這是很對的。
我們稱尼采的哲學(xué)為悲觀主義哲學(xué),其實與其說是悲觀,還不如說是孤獨。
他一生中那些輝煌的哲學(xué)篇章無不是在孤獨中寫就。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系譜》、《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等等。
尼采在世時,沒有人懂他的孤獨——否則,他就不會孤獨,甚至是孤獨而死。
幸運的是,他的孤獨,我們這些許多后人懂了。至少是試圖理解他的孤獨。
今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來理解尼采。
如的人拍了一部極有震撼力的無聲影片——《都靈之馬》。
這部時長近一小時幾乎沒有臺詞的影片,把一個孤獨深刻的靈魂演繹得淋漓盡致。
似乎這整個人類,就他一個清醒者。他看清這人世的一切,知道它的來路與歸途,它的希望與毀滅。
然而,整個人類卻無一個聽得懂他的語言。
他沒有朋友,沒有知音,沒有愛人。
他不能從人類身上找到自已,卻從都靈大街上一匹正受馬夫鞭打的駿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現(xiàn)身受。
于是他抱馬痛哭。
有史以來,人類之中,恐怕再也沒有誰的哭泣象尼采的這場哭泣一樣震撼人心,影響深遠。
不少后世之人,正因這場哭泣才似乎懂得了一點尼采,甚至陪著他一起流淚。
于是又有人拍了另一部影片:《當(dāng)尼采哭泣》。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IrvinD.Yalom的寫的一部小說。
由此可以看到我們試圖走進尼采的心靈,問他為何如此孤獨,為何哭泣?
這是一個心理學(xué)的解答。
四
無疑,今天的人們深深感受到尼采的孤獨。
人們認為這是因為他孤傲且冷漠,因此與世格格不入。
孤獨于尼采有如絕癥,沒有解藥。連愛與理解都不能消解。
尼采并非喜歡孤獨,一點也不喜歡。
他渴望愛,渴望理解,渴望心靈的對話。
世間之人,哪有天生愛孤獨!
然而,我們卻始終少有人看到尼采心中的愛及愛的渴望。
孤獨的尼采一直都盼望著有個同行者,或是旅伴。他說:
“我期待一個人,我尋找一個人,我找到的始終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可現(xiàn)實讓他失望。
“向我傳來的友好的聲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單極了,不可思議地孤單……成年累月沒有振奮人心的事,沒有一絲人間氣息,沒有一丁點兒愛。”
他發(fā)出絕望之悲嘆:
“現(xiàn)在再沒有人愛我了,我如何還能愛這生命!”
他在給妹妹的信中,忍不住傾訴自己孤獨痛苦:“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
五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認為尼采的悲劇由性格決定。而這正是不少心理學(xué)家的觀點。
然而,我卻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如此認為,根本沒有理解尼采。
尼采的命運,決定于他對人生意義的理解與價值追求。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biāo),他不懼刀山火海,孤獨算什么?
也許還慢雅斯貝爾斯比較了解尼采:
“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脫出常規(guī)的生存。他沒有現(xiàn)實生計,沒有職業(yè),沒有生活圈子。他不結(jié)婚,不招門徒和弟子,在人世間不營建自己的事務(wù)領(lǐng)域。他離鄉(xiāng)背井,到處流浪,似乎在尋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這種脫出常規(guī)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質(zhì)的東西,是尼采全部哲學(xué)活動的方式。”
尼采一生為自己選擇的是一條水深火熱之路。失去朋友,失去愛情,失去工作。
幾乎失去正常人賴以生存的一切。
從此開始了流浪,不僅是身體的,更是精神的。
這樣的流浪,除了尼采,無人能承受。
只有他才能憑借超人的意志。
巨大的孤獨之中,他沒有消沉,更不自暴自棄。正是在這段漫長的流浪生涯之中,尼采的思想之樹生長得根深葉茂。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大多在此期間寫出。
六
作為存在主義發(fā)端源頭的哲學(xué)家,人們視尼采的哲學(xué)為消極。
然而,真的消極么?
我們不妨來讀讀他用生命寫出的詩一般的哲理名言: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這種充滿生命力量的語言,怎能說消極!
又有人說,尼采的眼淚沒有愛,只有孤獨。
可哭泣的尼采真的沒有愛么?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愛得太博大、太深沉!
正如里爾克所說:我之所以孤獨,是為了所愛的人。
又如王爾德所言:那些不流淚的人,不是因為快樂,而是因心腸變硬。
還記得在都靈大街上抱馬痛哭的尼采么?哭泣的尼采,絕非只是因孤獨,更是因愛。
孤獨的尼采,不僅是懂得孤獨的意義,同樣也深懂愛的意義。他說: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恒!
如果有人非要說尼采只有孤獨,那么他的孤獨與悲傷也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世界。
所以他說: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我們走得太快,是該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了。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么?
——你,讀懂尼采了么?
多讀哲學(xué),少看雞湯
讀永不過時的人文經(jīng)典
人類世界幾個最根源性問題《回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學(xué)千年經(jīng)典著作
中國史:為何外國人寫的風(fēng)靡全球,自己寫的孤芳自賞?
書籍是靈魂的避難所。
它可以化解孤獨、憂傷、痛苦,
更可以阻擋沉淪墮落愚昧。
——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