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葷食,雞鴨魚肉,雞居首位,雞味之美可想而知。”這是作家劉枋在《吃的藝術》曾寫過的一句話。
鮮嫩多汁的雞肉,是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關于雞肉的做法,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可是吃了這么多年的雞肉,關于雞肉的流言蜚語到處都是,著實讓人弄不明白。
今天給大家好好的科普一下,讓你從頭到尾了解一下,從此明明白白吃雞。
很多人認為喝雞湯滋補,以為雞肉中的營養(yǎng),在燉煮中已融入了雞湯中,事實遠不是想象中的樣子。
雞肉中的主要營養(yǎng)是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等,在燉煮的過程中并不會完全燉到湯中,只有一小部分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yǎng)才會溶解在雞湯中。有數據表明,每100克雞肉和雞湯中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是25.1克和1.37克。
雞肉中的鮮味物質,被大量溶解在雞湯中,所以雞湯的口感非常好。
當然也不能說雞湯營養(yǎng)就不好,對于生病虛弱沒有胃口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喝些雞湯,比雞肉便于消化和營養(yǎng)吸收。
在崇尚美食的中國,雞身上的各個部位,都被烹飪成各種美味佳肴,雞胗、雞肝、雞脖、雞皮……
但是雞的很多部位,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應減少食用量,甚至不吃。
①雞皮中的脂肪較多,膽固醇較高,最好少吃;
②雞脖子是血管和淋巴腺體集中的部位,偶爾吃些解饞沒有問題,吃時最好去掉皮;
③盡量少吃翅尖部位,翅尖也是雞的淋巴結,偷偷告訴你,不良商家通常都是從這兒給雞打激素的;
④雞胗負責儲存和磨碎食物,雞肝負責代謝、解毒有害物質,雞腎與有害物質排泄有關,因此,盡管雞胗、雞肝和雞腎營養(yǎng)美味,但應減少食用次數和食用量。
心臟與有害物質代謝無關,所以雞心安全性較高,可適量食用。
說到食補,很多人會選擇母雞,誤導了部分人,認為母雞比公雞更營養(yǎng)。
中醫(yī)認為,母雞性屬陰,滋補效果平和,適合產婦、年老體弱、久病體虛者食用。而公雞性屬陽,溫補作用較強,適合陽虛氣弱患者食用,而高血壓患者和癌癥患者不適合吃;又因為母雞肉中脂肪含量比公雞高,肉中的鮮味物質更容易溶解于湯中燉出來的味道更鮮美。
母雞更適合用來燉湯,而公雞肉質緊致,適合快炒保持其鮮嫩的美味。
雞肉是一種比較百搭的食材,但雞肉與蘑菇和土豆是絕配。
蘑菇中含有豐富的鳥苷酸鹽(一種呈鮮物質),雞肉中則含有豐富的肌苷酸鹽,在慢燉的過程中它們都會釋放出游離的谷氨酸鈉。土豆含有較多的谷氨酸鹽,和雞肉搭配也會增強美味。
三者協(xié)同作用,產生的“鮮味”要遠大于,各自單獨使用時,產生的“鮮味”之和。
很多人覺得雞皮過于油膩,通常會在烹飪之前將其去掉,其實會大大地破壞雞肉鮮嫩口感。
因為在雞皮和雞肉之間有一層薄膜,可以有效的保持肉質水分,同時也防止脂肪的外溢。
如果不吃雞皮的話,可以在烹飪之后去掉雞皮。
柴雞因為放養(yǎng)方式,生長周期長等因素,讓很多人覺得柴雞營養(yǎng)更高。
其實柴雞和肉雞的營養(yǎng)差別可以忽略不計,只是在口感風味上來說,柴雞的味道確實比普通肉雞來得更好吃。
看:一看色澤,二看眼球。新鮮雞肉皮膚光澤度好,眼球飽滿;久放的則暗淡無光,眼球也皺縮渾濁。
摸: 新鮮雞肉外表略干,摸起來不粘手且有彈性,用手指輕壓后很快就會回彈復原。
聞: 新鮮雞肉聞起來除了有淡淡肉腥外,沒有過重的異味,如果發(fā)臭了就要謹慎購買了。
行家支招: 冰鮮雞保存的最佳方法是處于0-4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而且要即日屠宰即日出售,超過一日,肉質鮮度便下降,一般3日會變色,4日就發(fā)臭。
識別注水雞: 如果發(fā)現雞翅膀后有紅針點,周圍呈烏黑色,用手掐雞的皮層,感覺表面高低不平,像長了腫塊,那很有可能是注過水的哦。
看完這篇文章,我今晚繼續(xù)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