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當代對中華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老祖宗留下來的話,每個都需要剃干凈再去發(fā)揚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一些老話,之所以能在悠久的歷史中萬古長青,肯定有屬于他的價值。
雖然古代沒有現(xiàn)代各種學科的分類。但是老祖宗總能用一句精華,來詮釋一些事情和道理。比如“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今天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認識一下老祖宗的人術觀。
老祖宗的認識顯然是十分深刻的,有福無福通過兩腿的表現(xiàn)就判定出來。就算是放到現(xiàn)如今,依然是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俗語,大都是古代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
不過這當中可能會讓人產生費解的是,福氣怎么就會和腿毛搭上了關系呢?這里是不是有些荒誕呢?其實不然,這當中有古人對生活的總結。通過對腿上的毛發(fā)來判定有無福氣,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生活在古代?!?strong>士農工商”,除去當官的和商人,剩下的就剩下農民。
我們先來看一下古代的富人和當官的生活。古人并不像現(xiàn)代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現(xiàn)在的并不一樣。跑腿打雜的事,大部分都是手下的傭人在做,讓有福氣之人去做的事,其實并不多。那些有福之人,吃穿住行,幾乎都是有人伺候。腿上長毛,有福綿延。
《孝經·開宗明義》有語: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自從儒家經典深入人心之后,古人愈發(fā)重視名節(jié)和身體。正所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很多人甚至把這個看成比生命還重要。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腿上的毛發(fā),古人肯定也是十分愛護的。至于為什么說有福之人腿毛旺盛,還要繼續(xù)往下看。
為什么說腿毛少就是無福之人?這個其實是有一定的參考依據(jù)?!朵z禾》有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strong>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糧食的重視程度,和自古以來人們對糧食的敬畏。作為人口基數(shù)最大的農民,生活是十分艱辛的。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敢有一絲懈怠。如今的我們,或許不能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
每當天下大亂,或者各種災害出現(xiàn)后,不知道有多少農民要喪命。尤其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重農抑商”的國策。這意味著農民必須要耕地勞作,以便于統(tǒng)治者更好地管控農民。
可以說,古代農民的生活相當貧苦。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云:“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strong>從這句詩可以看出,即使是富庶的唐朝,農民的生活狀態(tài)依舊好不到哪里去!
每天都要勞作的農民,下田干活,自然總要避免不了一件事:擼起褲腿,以便于干活。一天尚可,毛發(fā)無損,如果是十年如一日呢?長時間的體外接觸,做的都是辛苦活。毛發(fā)的損傷,是無可避免的。長此以往的話。腿上的毛發(fā),脫落的脫落,磨損的磨損,毛發(fā)肯定是少之又少。漸漸地,就沒有多少了。
古代的“毛”和“忙”是諧音,“毛”和“光”亦然。生活在古代的農民,時時刻刻都要為了一家人的吃喝著想,想要不忙,肯定是不可能的。那么腿上無毛,也就可以理解了。
老祖宗的話“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對于有福和無福的人都是有些一定的合理性。我們不能說“有福”的人就不會忙,但是“無福”的人生活在古代一定會很忙。如果不忙的話,當年的口糧就很有可能沒有?!?strong>有福”的富人可不這樣,他們肯定也有忙的時候,但是他們忙的是如何賺更多的錢,根本不會下地干活。因此,俗話的意義,便也可以理解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