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這個頑疾,就像一群煩人的蒼蠅,不分晝夜地圍繞在我們周圍,讓人無法擺脫。蕁麻疹、濕疹、皮炎等,這些讓人痛苦不堪的皮膚問題,往往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有那么一種情況,風熱和風濕這兩個家伙闖入了我們的身體,跟濕熱相互纏斗,它們攪局的結(jié)果就是皮膚表面長出了紅色的疹子,一抓破就像水龍頭漏水似的。癢呢,那可是風搞的鬼,讓皮膚忍不住地癢。
風熱和風濕還很善于打擊陰血,而陰血不足又能讓瘙癢更上一層樓??傊?,想要治好這個狀況,我們得找個方法來緩解風的作用,消除熱邪,驅(qū)散濕氣,再給血液補補充。這樣才能讓皮膚重見光明,擺脫這癢癢的困擾。。
薏仁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明代外科醫(yī)生陳實功的一劑經(jīng)典配方——消風散。這個方劑如同是一支神奇的救援隊伍,用最有效的手段,讓皮膚問題一一解決。消風散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對皮膚病的治療方法,不僅深入到了病因的根源,還在治療過程中兼顧了陰陽調(diào)和、氣血流通以及臟腑功能的修復(fù),給皮膚問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角度和思路。
我們看消風散的組方: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亞胡麻仁、荊芥、蒼術(shù)、牛蒡、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瘙癢的罪魁禍首是風邪,想要讓瘙癢消失得先搞定風。所以,這個方子里頭兒的大將就是荊芥、防風,它們的任務(wù)是打擊風邪,讓邪氣透出去。蟬蛻、牛蒡子是它們的得力助手,負責處理風熱。
當風濕互相纏斗,搞得水液泛濫,咱們就用蒼術(shù)祛風除濕,讓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透濕熱。由于風邪容易變成熱邪,我們就用石膏、知母來清熱瀉火。風熱或風濕侵入血脈會損害陰血,苦寒滲透的藥物也會傷害陰血。
于是,我們用當歸、生地來滋養(yǎng)血液,滋陰潤燥。這樣既可以修復(fù)陰血,又能讓血流順暢,達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目的。同時還能制約其他藥物的溫燥作用。
胡麻仁可以養(yǎng)血疏風止癢,《馮氏錦囊·藥性》里說它'專治三十六種風,內(nèi)有紫點,風瘙癢徹骨者',算是個得力助手。生甘草則清熱解毒,調(diào)和各種藥物,扮演一個調(diào)解者的角色。
這個方子合在一起,把疏風、養(yǎng)血、清熱、祛濕的功能都囊括進來了,但特別擅長治療風邪。它能把風邪趕出去,還能讓濕熱從下面排出。這樣一來,內(nèi)外都得到了凈化,治療的理念也貫穿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道理。有了這個方子,邪氣統(tǒng)統(tǒng)被趕走,血脈順暢,癢癢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消風散這個方劑具有滋養(yǎng)血液、祛除風邪、清除熱氣和濕氣的功效。它能治療風濕侵入血脈導(dǎo)致的瘡疥、瘙癢等癥狀,以及成年人和兒童因風熱引發(fā)的癮疹,還能消除那些時有時無的斑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方子現(xiàn)代常用于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jīng)性皮炎等屬于風熱、風濕的證型,但氣血虛弱的朋友不適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