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觀測天象導致歷法的誕生,以便把時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謂的觀測天象,就是觀測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guī)律。而對日月五星的觀測,就需要確定天體在“天球”(古人說的天球來源于渾天說,與現(xiàn)代天文學天球的概念十分接近))上的準確位置,于是誕生了三大坐標體系。
這是一種最直觀的天球坐標系,和我們的日常天文觀測最為密切。它是以天頂、地平圈、四方點和子午圈為基礎(chǔ)建立的坐標系,我們通過觀察天體的地平方位角和地平高度角來確定其位置。
地軸無限延伸就是天軸,天軸與天球有兩個交點,最北端的與地球北極對應的點叫北天極,最南端的與地球南極對應的點叫南天極。觀測者所在的地平面無限延伸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叫地平圈。從觀測者所在的地點,作垂直于地平面的直線并無限延長,在地平面以上與天球相交的點,稱為天頂;在地平面以下與天球相交的點,稱為天底。靠近北天極的點叫北點,靠近南天極的點,叫南點。根據(jù)坐北朝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可以確定觀測者所在的東點和西點,這樣就確定了地平圈上的東、西、南、北四方點。
通過北點、南點的地平經(jīng)線圈,叫做子午圈。子午圈被天頂和天底平分成兩個180°的半圓。以北點為中點的半個圓弧,稱為子圈,以南點為中點的半個圓弧,稱為午圈。
地平方位角指的是地平經(jīng)度,它是一種二面角,即觀測天體所在的地平經(jīng)線圈平面與子圈所在的平面之間的夾角。以子圈所在的平面為起始面,順時針方向度量。為了觀察方便和習慣,我們一般在地平圈上進行方位的度量,以北點為起點,按順時針方向度量。伸出左手,大拇指向上指向天頂,其余四指并攏的方向就是度量方向。很顯然,北點為0°,東點為90°,南點為180°,西點為270°。
地平高度角指的是地平緯度,它是一個線面角,即觀測者和天體的連線與地平圈的夾角,類似于我們常說的仰角和俯角。因此,地平高度角在計算時分正負。出現(xiàn)負值,表明天體位于地平圈以下,即位于恒隱圈內(nèi)。
天體的高度角在地平經(jīng)線圈上度量,從地平圈起算,到天頂為[0°,90°],到天底為[0°,-90°]。工程中用的經(jīng)緯儀可以直接測出天體的高度和方位。
在這里有必要說一下,我們熟悉的球面坐標系統(tǒng)中的經(jīng)度和緯度。
所謂的經(jīng)度,是指地球面上一點和兩極連線的所在平面與0°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所在的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它是一個二面角。公元1884年,國際上規(guī)定把通過英國倫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jīng)線作為計算經(jīng)度的起點,即0°經(jīng)線。在它東面的,稱為東經(jīng),共180°,在它西面的,稱為西經(jīng),共180°。
所謂的緯度,是指地球面上一點和地心的連線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它是一個線面角。從赤道向兩極方向,分北緯和南緯,大小范圍為[0°,90°],所以也叫地心緯度。
將地球表面點投射到地球橢球體上,投影點法線方向與赤道平面的夾角,叫大地緯度。所在地的鉛垂線(大地水準面法線)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叫天文緯度。
有人會問,地平方位角為啥以北點為起點呢?這是因為我國位于北半球,傳統(tǒng)的觀象授時,基本方法是觀測南中天的恒星,面向南方,背面就是北方,左邊就是西方,右邊就是東方。河圖中天一生水的“一”,十二地支的“子”,一歲起始的冬至,古代冬至點所在的牽牛初度,都是從正北開始,順時針從北到東、到南、到西,最后再回到北,循環(huán)往復。
地平坐標系應用比較廣,例如天文儀器中的圭表、日晷。
以黃道為基本圈,以經(jīng)過春分點的黃經(jīng)圈為始圈,以春分點為原點建立的坐標系。它的經(jīng)度叫黃經(jīng),是指春分點所在的黃經(jīng)圈平面與天體所在的黃經(jīng)圈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是一個二面角。以春分點所在的黃經(jīng)圈為起始圈,沿黃道以逆時針方向用角度度量,大小范圍為[0°,360°]。
它的緯度叫黃緯,是指天體和天球中心的連線與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是一個線面角。以黃道面為起點,向北度量為[0°,90°],向南度量為[0°,-90°]。
通過觀測點垂直于黃道面的直線與天球相交的兩個點,叫黃極,距北天極較近的點稱為黃北極,距南天極較近的點稱為黃南極。黃北極與黃南極的連線就是黃軸。
什么是黃道?我們再復習一遍,是指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跡,也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一年所走過的路徑,即太陽周年運動的軌跡與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與天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點與秋分點。
但要注意的是,最早的時候,古人沒有把這條路徑命名為“黃道”,而是安排了二十八個星宿,并把星宿當作太陽和月亮的驛站。
又叫時角坐標系,以赤經(jīng)和赤緯來表示天球上任意天體的位置。赤經(jīng)是指通過春分點的赤經(jīng)圈與通過天體的赤經(jīng)圈在北天極所夾的角度,或在天赤道上所夾的弧長,現(xiàn)代天文習慣上從春分點起沿天赤道向東計算,從0h到24h。
赤緯是指天體的位置和天球中心的連線與天赤道平面的夾角,可以理解為緯度在天球上的投影。天赤道為0°,向北至北天極為+90°,向南至南天極為-90°,注意正負號必須標明。
在我國古代,赤道坐標系被稱為渾天系。渾天系將天地看成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比喻為一枚雞卵(雞蛋),地球就是卵黃(蛋黃),環(huán)繞地球的天穹就是卵白(蛋白)和卵殼(蛋殼)。
渾天系認為地體(大地的形體,即地球)為天地的球心,以南、北兩極為軸心,是天地的中心,以地球表面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太空為上下四方,北天極在上,南天極在下,將二十八星宿分成四組為四方之地,環(huán)繞黃道一圈,以二十八星宿所標示的周天365.25°等分十二辰作為時間的坐標,并在卵殼上標記日月星辰的運行度數(shù)。
所謂的十二辰,是古人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這十二個部分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它表示夏歷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與十二星次的順序剛好相反。
與現(xiàn)代天文概念不同的是,我國古代的赤道坐標系繼承二十星宿記錄位置的傳統(tǒng),用去極度和入宿度來確定天體的位置。
所謂去極度,是指待測天體與北天極的角度距離,也就是赤緯。
所謂入宿度,是指待測天體與二十八星宿某宿距星的赤經(jīng)差。
二十八宿中每宿都有一顆作為測量其他恒星的標準星,叫做距星。
#妙筆生花創(chuàng)作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