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張騫通西域,蘇武牧羊不辱漢節(jié)和三寶太監(jiān)到鄭和下南洋的故事,卻不甚了解中國古代還有一位婦女外交家——馮嫽。
公元前87年前后,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去世,當時軍須彌已繼烏孫王位。漢武帝為保持兩國的友好關(guān)系,封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為公主,將其嫁給了軍須彌,令馮嫽伴隨公主前往。
馮嫽本是解憂公主身邊的侍女,聰明膽大,好讀史書,音律嫻熟,容貌楚楚。主仆二人初到烏孫時不免依欄遠望,鄉(xiāng)思萬縷,憶念起家鄉(xiāng)父老,常常偷偷地啜泣。但是,她們牢記著父母的囑托,國家的期望,又決意安居鳥孫,不負使命。馮嫽不僅深識為國家分憂的大義,而且有意識地磨練自己,經(jīng)常馳馬騎射,出入于氈帳,只數(shù)年功夫,就完全通曉了烏孫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文字。
不久,,馮嫽接到漢朝廷指令,讓她以使者的身份,代表公主訪問烏孫周圍鄰近各國。于是,她不避艱險,奉命出訪,跋山涉水,露宿風餐,連續(xù)向鄰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國王贈送漢朝饋贈的禮品,宣揚漢朝的文治武功。每至一方,她都表現(xiàn)出外交家的謙恭大度、善于辭令,與各鄰國的公卿王侯交談時也不用翻譯。西城各國看到漢室以女子為使節(jié),且又是如此才華橫溢、風度翩翩,都贊不絕口地稱馮嫽為天朝國使,尊她為馮夫人。烏孫的右大將軍因傾慕馮嫽的才華和風姿,愿求為妻室。馮嫽也從兩國友好的大局出發(fā),欣然應允。由于馮嫽和解憂公主的共同努力,使烏孫與漢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
到漢宣帝執(zhí)政的時候,烏孫國內(nèi)發(fā)生了政變。大將軍烏就屠襲殺了國王,自己稱主,將漢室準備擁立的外甥元貴靡棄置一旁。宣帝得報后,派出重兵討伐烏就屠,鐵馬兵戈,陳兵邊界,一場殘酷的廝殺就要開始了。這時,漢朝派駐西域的都護鄭吉建議朝廷還是先遣史者與烏就屠談判一下,勸他退位。鄭長年駐守邊疆,深知馮嫽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因此,他建議朝廷派馮嫽去與烏就屠談判。
烏就屠與馮嫽原有舊交,故馮嫽去見他時,便開門見山地說:“將軍奪了王位,固然可喜,然而,喜中又有憂。”“優(yōu)從何來?”“如今漢兵陳于邊境,將軍區(qū)區(qū)兵力,豈不是以卵擊石?”鳥就屠自知兵寡力弱,惶怒不語。馮嫽進一步曉之以理:“漢與烏孫親如一家,今若干戈褶見,則數(shù)十年情誼毀于一旦。漢軍到時,將軍必遭身敗名裂。真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將軍你本是聰明的人,望能三思而后行?!兵B就屠見馮嫽情摯惹切,故深深被她的這一番宏論所打動,也十分誠懇地表示:“一時怒起,奪了王位,其實怎敢長久稱王,今聽從夫人勸告,我甘愿讓位給元貴靡?!?/p>
宣帝得悉馮嫽出使成功,非常高興,馬上召馮嫽回國。她遠離故國四十余年,使西域時青春妙齡,現(xiàn)在回到別多年的故土,真是百感交集,激動得熱淚盈眶。朝廷的文武百官,破例遠迎至郊外,京都的百姓也紛紛自己擁上街頭,都想親眼目睹這位女子外交家熠熠奪人的豐彩。頓時。京城內(nèi)人山人海,道路堵塞,馮嫽對親人們的盛大歡迎更是激動得淚水縱橫、欲語反塞… …。
當日,漢宣帝在宮中召見馮嫽,向她問及西域諸國的情況,馮嫽對答如流,宣帝身邊的文武重臣莫不嘆服。馮嫽除了報告談判經(jīng)過外,還建議宣帝安撫烏就屠,賜予封號。宣帝當即采納了這個建議,再次任命馮嫽為正使,竺次、甘延壽為副使,又一次出使烏孫。馮嫽錦車駟馬,手持漢書,召見烏就屠于赤谷城中,當眾宣讀漢宣帝的詔書,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王號),得民六萬余戶,立烏就屠為小昆彌,得民四萬余戶。漢與烏孫之間終于化干戈為玉帛,一場殃及千萬人生命的戰(zhàn)爭,終于避免了。
兩年之后,元貴靡因病離世,其子星靡繼位。這時,作為元老派的解憂公主已七十多歲,馮嫽也老了,她們一再請求朝廷,準許她們返回故國,經(jīng)朝廷允準,老公主與馮嫽一同返回漢地度晚年。但是,時隔不久,又有消息說星靡生性懦弱,治國無方,烏孫國內(nèi)的局勢又動蕩起來。馮嫽雖已年邁,但對烏孫仍憂心忡忡,她上書宣帝,請求第三次出使西域。宣帝準奏,挑選了百名精干親兵護送馮嫽。馮嫽再次以自己對烏孫恩重如山的威望,安撫四方,團結(jié)各部,扶助星靡治理國家,使烏孫重又出現(xiàn)國泰民安的局面。
馮嫽是我國歷史上被堂堂正正地稱為外交使節(jié)的女性,也是最早的女使者之一。她以畢生的精力,三次出使烏孫,為漢朝與西域各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具有遠見卓識和足智多謀的女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