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達生》里寫道:“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p>
古時候,人們訓練斗雞。想方設法讓雞變得安靜了,對外界的一切,都毫不懼怕,自然就強大了。那些洋洋得意的雞,看到“安靜的雞”,只能夾著尾巴逃走。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磨礪的過程,就像訓練斗雞一樣,把多余的聲音關掉,安靜下來,要么享受生活,要么砥礪前行。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安靜,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02
安靜,是一種成熟。
莫言獲獎之后,發(fā)表了一番感言。
感言里有一個故事:學校組織參觀苦難展覽,大部分的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淚流滿面。只有一個同學,臉上一滴淚都沒有,嘴巴里也沒有聲音,甚至連用手遮擋一下臉的動作都沒有。
后來,莫言向老師匯報了情況,導致這位不哭的同學,受到了處分。
莫言說,每當想起這精神,他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他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亦舒說過:“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fā)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p>
每個人的心境不同,生活的經(jīng)歷也不同,不要指望“茍同”。理解別人的難處,自己也會變得成熟。
把人生經(jīng)歷,變成閱歷,應該安靜思考,默默無聞地觀察別人,任何熱鬧都和自己無關。
不因成績而驕傲,不因委屈而難過,靜音的人生,恰是“水深不語”。
03
安靜,會讓生命更加豐富。
叔本華曾經(jīng)說:“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一種安靜、簡樸的生活。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p>
人這一生,到底需要什么?如果你盲目追求物欲,那么永遠都不會滿足,精神也會隨之萎靡。
1845年7月開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畔住了兩年多。
在湖畔,他用斧頭砍樹,搭建小木屋。自己開荒種地,盡量自給自足。
梭羅總結(jié)了一下,真正的必需品,就是食物、住房、衣服和學習用品。有了這些,生活就富足了,多余的東西,都可以扔掉。
其實,現(xiàn)實生活里,很多人想要隱居,但是舍不得城市的繁華,還認為隱居需要有大量的金錢、便捷的交通,周邊要有配套的醫(yī)院和學校。
一邊渴望安靜,一邊追求物質(zhì),迷迷糊糊之間,一輩子就過去了。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如果你想要退隱,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關鍵是“你的內(nèi)心,能否接受”。
當你能在安靜和繁華之間,自由出入的時候,生命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舍去無用的社交,斷掉多余的念想,離開煩惱的地方,你的不合群,就是生命里自然涌出的福氣。
04
安靜,是家庭的和諧。
有人說:“我的理想生活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做什么,不負啥責任,同我愛的,以及愛我的人,一起坐著說話,笑著看日落?!?/p>
誰不期待好的家庭?可是,有多少家庭,一直是水深火熱之中。有多少夫妻,話不投機半句多。
當你主動在家人面前低頭,保持安靜的時候,家庭就會變好。
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說話,家人也不好意思一直責怪下去,怒氣就會慢慢消散。當你和任何人在一起的時候,都面帶微笑的時候,周邊的環(huán)境就會變好。
改變自己是智慧,改變別人是愚蠢。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堅持讓自己的思想和別人同步,也不打擾別人,你就會變成一塊海綿,能夠吸納來自外界的一切力量——以柔克剛。
和諧的環(huán)境,會讓你身心愉悅,也會凝聚更大的力量,推著你往高處走。
05
結(jié)束語。
倪萍,在臺前是主持人,在幕后是作家。
她這一生,寫了《日子》《自行車的日子》《姥姥語錄》《倪萍畫日子》等多本書。
把所有的熱鬧都拋開,一個人安靜地寫字,把經(jīng)歷過的美好,都變成文字。這樣的時光,難能可貴。
在浮躁的社會里,書,就是一股清流。
她在《姥姥語錄》里寫道:“人都是活一輩子,可山頂上活的就是山底下人的好幾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了,你這一輩子都不用后悔了?!?/p>
人這一生,要堅持往山頂走,這是勇氣。但是你走累了,就要記得休息,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狠;走到了山頂,就要主動下坡,別“占山為王”。
堅持走,不管多苦都不怕,只要有了這樣的精神,就問心無愧了。
老祖宗告訴我們,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當你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記得讓自己安靜下來。除了工作和賺錢,還有一路上的風景。
這世上,真正的高處,不是遙不可及的天空,也不是山頂?shù)姆酱缰兀巧木辰纭?/p>
簡單與樸素的生活,安靜而從容的日子,會讓人越來越貴氣。如果你也能做到,那便是大富大貴了。
往后余生,做一個安靜的人,不為外物干擾,不因世俗困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好自己的人生。
記住,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安靜,一切皆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