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zhuǎn)眼間姥姥(妻子的姥姥)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十二年了。
姥姥一生勤勞、善良、為人和善,通情達理。二零二零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二日,是姥姥誕辰一百零六周年紀(jì)念日。值此來臨之際,寫篇小文以此來緬懷姥姥勤勞善良的一生,寄托我們無限的哀思。
姥姥嫁給姥爺時是上世紀(jì)三十年代,那是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國家內(nèi)憂外患。姥爺看到國家支離破碎,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不能做亡國奴,他熱血沸騰,義憤填膺,他一心想著報效祖國,他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在婚后的第二年里,姥爺毅然決然地參加了抗日的隊伍。從此家里的負(fù)擔(dān)就落在了姥姥那單薄的身上,那時姥姥已經(jīng)有了我的媽媽。姥姥憑著一雙顫顫巍巍的小腳,伺候著一家老小。一大家子人穿衣、吃飯,都要靠她一人操勞,不是推磨就是?碓,風(fēng)里來雨里去,她從不會怨聲載道,總是默默的,任勞任怨地操持著這個家,盼望著姥爺平安歸來。
祖國解放了,姥爺回家了。姥爺對新中國充滿了無限的熱愛,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他努力工作,勤奮勞動,以隊為家,隊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事事關(guān)心,舍生忘死。姥爺年年被評為“五好社員”“勞動模范”是生產(chǎn)隊里出了名的老紅人。姥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能為有這么個好丈夫,她走到哪里都感到光榮。
由于姥爺長年累月的不知疲倦的勞動,身體累垮了,重病纏身,在姥爺六十八歲那年,就離開了這個他雙手打下的世界。那年姥姥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姥姥有兩個兒子,都是大孝子。在姥爺走后,他們倆爭先恐后的要母親跟著自己過,可是姥姥沒有那樣做。她和藹地說:“你們都是好意,我知道。不用了,還是我自己過吧,我能拿動個飯帚還是自己做了吃吧,不給你們添亂了?!眱蓚€兒子拗不過母親,只好答應(yīng)了她。
從那以后姥姥一直都自己過。誰家有什么活她也能幫著干些力所能及的,并幫著望望門看看家,照看照看孩子。
天冷了,大舅就快給姥姥把窗戶用薄膜釘?shù)脟?yán)嚴(yán)實實,生怕有半點風(fēng)透進窗去凍著姥姥。二舅每天晚上都要把姥姥的炕燒的熱乎乎的。夏天來臨二舅就快給姥姥撐上蚊帳,不讓姥姥受到一點委屈。如果有順口的飯及時端給姥姥吃。姥姥的炕上經(jīng)常聚集著些同年在玩,他們無不羨慕姥姥的兩個好兒子。
孫子、孫女一來家先往姥姥屋里跑,不是給姥姥買好吃的,就是給姥姥買好穿的,他們對待姥姥疼愛有加。姥姥逢人便夸他們那些兒孫們。
我和妻子成家時,姥姥已經(jīng)七十多了,身體還很好,仍舊自己過。妻子時常和我一起去看望姥姥,姥姥很高興,她那和藹可親的神情總是對我們問長問短,問寒問暖。家里有吃的,有燒的?把我們的日子她也掛在心上。那時我們的日子不好,經(jīng)常缺吃沒燒,日子過的拮據(jù)。姥姥把別人給她的籃子不舍得用,周轉(zhuǎn)幾十里送給我們用,別人送給她的花生米,她也舍不得吃,用布袋裝好周轉(zhuǎn)幾十里送給我的孩子吃……
老人年紀(jì)大了做飯不是那么及時,怎么簡單就怎么做,也不會調(diào)制著吃,有時不愛做就吃點剩飯。妻子看到眼里,心就在想,我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以后我做了好飯要送給姥姥吃。
我的家離姥姥家二十多里地。妻子改善生活都要延到星期天做,每次做了好吃的妻子都要讓我騎上摩托車去給姥姥送,我從不厭煩說送就送。無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天一如既往。有時一周一次,有時隔周一次。有時做米飯煎上魚,有時包水餃,有時專門給姥姥包上一鍋包子,變著法做給姥姥吃。每到星期天十一點半妻子就把飯做好了,我騎著摩托車半個小時就到姥姥家了,飯還熱乎乎的,就快讓姥姥吃。去姥姥家要經(jīng)過營里村,經(jīng)常會碰到我的同學(xué)或同事,他們以為我是走丈母娘家,怎么走丈人家這么勤呀?我說,不是我丈人家,是我丈人的丈母娘家,我去給我姥姥送好吃的。每次都是和他們說笑一會兒,他們都說我孝敬老人。
開始姥姥不讓送,說麻煩我們,路太遠(yuǎn)有危險,我們也不聽,時間長了,便成了規(guī)律,姥姥自然也就接受了。每次都要問問她的重孫女今天是星期幾了,一到星期天姥姥就穿的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精神振作地坐在門前那塊大方石頭上,翹首向南望去。她期盼的是親情,她期待的是安慰,她期望的是平安。姥姥老遠(yuǎn)就面帶笑容起身迎接,大中午天這么熱你又來了,說著就拉起我的手親熱的不知說什么好,快上炕,快坐下,快給我扇蒲扇。姥姥那愉快的心情比吃大肉大魚還高興。人老了不圖吃不圖穿,她圖的是一份安慰,圖的是一份親情,圖的是一份真情,有人來看看她就高興的不得了。
姥姥就我丈母娘一個閨女,從姥姥家到我丈母娘家又要延伸二十多里地。丈母娘也六十多歲了,身體欠佳,病魔纏身,不能去看望她的老娘,她們娘倆互相牽掛。為了能讓她們母女經(jīng)常見面,免得他們互相牽掛,我每隔個一月倆月的就開著手扶車從我家出發(fā),先到姥姥家拉著姥姥,再去我丈母娘家讓她們母女相見。孩子都是母親身上摘的肉,只要母親在,孩子就是母親的牽掛。姥姥一見到她生病的女兒,就老淚縱橫,“好替我替著你,老天爺?。】熳屛议|女好起來吧。”姥娘一哭,她閨女也哭,我們都跟著掉眼淚。
姥姥八十八歲那年,妻子叫我用手扶車把她接到我家住了半個月。姥姥雖然年事已高,但她頭腦清醒,身體硬朗。吃完飯就想找點活干,我說姥姥,我們不是讓你來干活的,我們是讓你來享享清福的。姥姥說,你們對我的好,我怎么報答你們。姥姥你這是說的什么話,什么報答不報答,我們對你好,是你對我們的好換的,這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談不上報答,孝敬老人是天經(jīng)地義的,沒有你的付出,哪有我們后代的幸福?
人與人的感情要用心去感受,真心實意才能有真情。只要你敬我愛感情就會越來越好。
明天姥姥就要走了,下午她給我們剁了許多的雞食。大盆滿了,小盆滿了,能盛雞食的家什都滿了。
姥姥是小腳,買鞋很難找。一天我們夫妻倆去趕集,在鞋市上遇見了一雙看上去姥姥能穿上的鞋。我們和賣鞋人商討過,把鞋拿回家試試,如果是大了或者是小了,我們再來換,得到了賣鞋人的同意。買上鞋后,我隨即就去給姥姥送鞋。
那天天氣炎熱,來到姥姥家時已快中午了。舅和舅母干活還沒回家,大門緊鎖著。我知道姥姥一定在家望門看家,就趴在院墻上呼喊姥姥,姥姥年紀(jì)大了,耳有些背,始終沒聽見我的呼喊。我索性爬過墻去,來到姥姥的屋里,姥姥一見是我來了,喜出望外,喜笑顏開,你怎么過來的?今天不是星期天你怎么又來了?姥姥,我是爬墻過來的,今天我們?nèi)ペs集了,給你買了一雙鞋,你看看能不能穿上?說著我就拿起姥姥的腳給姥姥穿鞋。姥姥怎么也不用我穿,哪有外甥女婿給姥姥穿鞋的?我說有,我就給姥姥穿,我是晚輩,晚輩給長輩穿鞋不應(yīng)該嗎?沒有那些講究。說著我就給姥姥把鞋穿上了。姥姥你試試大還是小,不合適我們再去換。姥姥試了試說很好。
姥姥穿上了合適的鞋,高興的溢于言表,她一邊看看鞋,一邊看看我,沒想到外甥女婿對我這么好,打著燈籠也難找。看到我熱的滿頭大汗,姥姥心疼的喃喃自語,你看把外甥熱的,你看把外甥熱的……
給老人做了一件稱心如意的事,老人高興,我也高興。以后碰見姥姥能穿上的鞋,又給姥姥買了幾雙。
姥姥九十五歲那年的十月里,她感冒了,感冒的很厲害。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心急如焚,心已經(jīng)飛到了姥姥的身邊,我們期盼著星期天快快到來。
當(dāng)我們趕到姥姥家時,透過窗戶看到炕上圍著許多人,兒子、孫子、孫女連同她的重孫女也在,都在呼喊姥姥。我們來到姥姥跟前,只見孫女把她緊緊地抱在懷里,眼淚涔涔而下。姥姥已經(jīng)奄奄一息,有氣無力,沒有了往日的容顏,雙眼緊閉著,頭有些低沉,但還是那么慈祥。我們有些激動,我們倆呼喊著,姥姥,姥姥,我們來看你啦!姥姥好像聽到了我的呼喊,微微睜開了雙眼,面帶笑容,仍是那么慈祥,她竭盡全力,但聲音還是那么微弱:“你也來了?”“我們來看你啦,姥姥。”我倆異口同聲地說。姥姥的眼睛里帶著慈祥,帶著善良,帶著滿足,她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你也來了?”這是姥姥留在世間的最后一句話。這是她最后的期盼,也是她最后的心愿。
姥姥走了,走的那么安詳,那么平靜,那么自然。
姥姥一生善良,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五歲。
出殯那天我們一直把她送到墓地,姥姥入土為安。
愿姥姥在天國安好。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壹點號當(dāng)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