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隨地大小便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其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因為孩子在隨地大小便的時候,可以看做是一種沒有羞恥心、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一種表現。但凡事無絕對,人有三急,孩子也是如此,更何況在找不到廁所的情況下,許多家長便會讓孩子就地解決,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資源共享軟件
不過,就地解決排泄問題之后,大部分家長的后續(xù)處理是怎樣的呢?是一走了之還是打掃干凈?兩種不同的選擇,卻體現出了不同的家風。近日,在南京一地鐵站,爺爺奶奶帶著自己的小孫子外出游玩,在途中小孫子實在是憋不住了,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廁所,于是便選擇在站內的地板上尿尿。
小孫子尿完之后,他的爺爺奶奶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選擇將地板打掃干凈。爺爺向工作人員借來拖把,在奶奶的指揮下奮力拖地,仔仔細細地將每一個角落都擦拭干凈了。神情之專注、態(tài)度之認真,讓不知道的人一看,還以為是地鐵站的清潔人員呢!
當然,爺爺在拖地,奶奶也沒有閑著。奶奶充當起了監(jiān)工的角色,一邊指揮一邊彎腰瞇著眼睛查看地板是否被拖干凈了,嘴上還一直念叨著:可別把人滑到了。懂得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樣的爺爺奶奶,值得我們點贊。
家長的以身作則,于孩子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教育。但并非每一位家長,都有如此之高的覺悟。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隨地大小便的時候,總是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責任,例如“孩子憋不住了”、“別的小孩也這樣”,試圖以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對孩子的家教不到位。
孩子尚且年幼,不懂得隨地大小便是一種沒有公德心的行為,家長的一昧縱容,只會讓孩子認為在公眾場合下暴露私處是一件小事,對于建立孩子保護隱私的意識也是極其不利。那么,家長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夠徹底解決孩子隨地大小便的不良習慣?
1、 帶孩子外出前先上廁所:如果是長時間的外出,那么家長在離家之前應該讓孩子處理好排泄問題,而不是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趕快出門。外出時留意目的地附近哪里有公共廁所,這樣一來,孩子的“三急”問題也能夠得到及時地解決。
2、 準備尿不濕或者是一些容器:尚且年幼的孩子一般是憋不住的,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換上尿不濕,先做好預防工作。倘若沒有帶尿不濕,那么可以選擇用礦泉水瓶子充當用于排泄的物品。
3、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是否有隨地大小便的不良習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既然解決不了“三急”的問題,那么身為家長,起碼應該將后續(xù)工作處理好,否則的話,不僅影響市容,而且還會給清潔人員帶來很大的困擾。不解決孩子隨地大小便的問題,又不處理后續(xù)事項,這樣的家長,不僅僅是丟了面子,更是丟了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