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熹宗年間,朝中的大權由宮中宦官魏忠賢掌握,權勢滔天,滿朝文武人稱“九千歲”。魏忠賢在位期間斂財無數(shù),構陷官員,把整個朝堂的風氣弄得是烏煙瘴氣。
一直到崇禎繼位后,魏忠賢才被拉下馬。但是讓人奇怪的是,魏忠賢掌權時,遼東戰(zhàn)區(qū)形勢一片大好,魏忠賢倒臺后,清軍把明朝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魏忠賢掌握大權的時候,把東廠和西廠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權力滔天的魏忠賢,掌權之時排除異己,所用的手段也極其殘忍。在黨政問題上,魏忠賢把自己狡猾狠毒的一面彰顯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為什么后世對魏忠賢的評價多為負面的原因。
但是魏忠賢掌權的時候,也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魏忠賢殺伐果斷,在掌權之后,讓已經(jīng)殘破不堪的朝綱得到了恢復,朝中的黨派之爭較為少見,官員們也不敢輕易地造次。
魏忠賢靠著明熹宗掌握了權力,明熹宗又何嘗不是靠著魏忠賢重新保住了皇權。
俗話說亂世當用重典,雖然魏忠賢的行事作風不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朝臣,穩(wěn)定了朝綱,讓當時的明朝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局勢。朝廷內(nèi)部的情況得到了穩(wěn)定,自然可以專心地對抗外敵。
了解明朝歷史的都知道,明朝晚期朝廷和皇帝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庫里的銀兩不夠。
明朝末年資本主義萌芽誕生,全國最有錢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區(qū),天下的金銀幾乎都聚集在了這里。
朝廷入不敷出,很多事情就無法按時執(zhí)行,更不用說前線的戰(zhàn)事了。但是魏忠賢上臺之后,短時間內(nèi)就把明朝的國庫填滿了。
在明朝萬歷末年,東林黨取消了工商稅和海稅,對于商人而言減少了開支,但是也影響了朝廷的收入。魏忠賢上臺之后重新恢復了工商稅以及海稅,并且因為手中掌控著東廠,所以收稅輕而易舉。
雖然政策出臺后遭到了反對,但是多數(shù)都遭到了魏忠賢的無情鎮(zhèn)壓??恐做侄?,魏忠賢從江南富商的手中撈走了不少銀子,一部分落在了他自己的手中,另一部分則是進入了國庫,讓本不富裕的國家有了好轉(zhuǎn)。
朝廷有了足夠的資金,自然可以把資金投入到軍隊建設和前線戰(zhàn)事中。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崇禎除掉魏忠賢之后國庫再次空虛,為了籌措軍費不得不向滿朝文武求救,即便如此都沒能湊夠足夠的軍費支援前線,所以魏忠賢能夠填滿明朝國庫,給前線戰(zhàn)事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遭遇旱災的時候,魏忠賢免除了災區(qū)的賦稅,并且從國庫中撥款救災;在東林書院被燒毀后,魏忠賢又撥出了銀兩,去修繕經(jīng)常泛濫的黃河。掌權時從沒有給百姓增加過賦稅,這些都是在魏忠賢的領導下做出的善事。
明朝末年的滅亡,除了有外部的敵人,內(nèi)部也遭遇了動蕩。崇禎上位除掉魏忠賢后,東林黨再次登上政治舞臺,并且開始全面否認魏忠賢的所作所為,一些對國家有利的舉措也被廢除。
原本良好運行的賦稅制度再次崩塌,收不到足夠稅款的朝廷,開始增加百姓需要繳納的賦稅。
對于原本生活就已經(jīng)不容易的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除此之外,土地兼并問題嚴重,身處最底層的農(nóng)民只剩下了被剝削利用的價值,再加上天災頻頻發(fā)生,百姓們根本無法生活。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各地的百姓紛紛起義,舉起了反抗明朝的大旗。明朝遼東的戰(zhàn)事還沒有眉目,又要抽出時間應付農(nóng)民起義軍,面臨的局勢也越來越差。雖然最后起義軍被消滅,但是明朝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再去面對后金的時候,已經(jīng)無力對抗。
但是魏忠賢在位的時候,百姓們的賦稅沒有增加,雖然生活依舊艱苦,但是至少有活下去的條件,如果不是因為被逼到了絕路,在古代沒有人愿意去冒著生命危險對抗朝廷,尤其是古代看重自給自足的老百姓。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殺伐果斷穩(wěn)定了朝綱,恢復賦稅制度填滿了國庫,又沒有增加百姓的壓力,朝廷和地方都較為安定,自然可以專心去處理遼東戰(zhàn)事。雖然前線的將領和士兵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但是如果沒有魏忠賢奠定的局面,恐怕也難以和后金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