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一批緊張的報考之后,大家都陸續(xù)收到錄取通知書,馬上迎來九月份的大學生活。
高考一直被認定為青春路上一次至關重要的沖刺,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每個家庭都在拼,甚至高考當天,工地不能施工,噪音機動車不能通行,到處是武警交警守衛(wèi),為的就是保證考生們都能順利完成考試。
那么放在幾百年前的古考生們,科舉考試上又是拼成什么樣的呢?
古代“高考”的歷程,第一關難的不是試卷,而是趕考路。所謂的“上京趕考”,真的就是一個跋山涉水的路程。
比如南方和西北邊疆地區(qū)的人要到北京應試,行程沒個兩到三月是不可能的,古代的交通工具沒現代發(fā)達,趕考路上大多都是車馬船或走路前行。
趕考生還需計算好路程,否則就會錯過考試時間。如果途中遇到個強盜或者生病,可能連小命都要賠上。
所以古代人的高考,簡直難于上青天。
眾所周知,古代男權思想非常重,女性地位特別低。
如果你是女兒身,連參加科舉的份兒都沒有。如果是男兒身,那就得看家庭背景了。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階層劃分特別嚴重,在隋代產生科舉之前,一般人想要做官,那是要“拼爹”的,或者靠血統(tǒng)靠舉薦和征聘。
如果你爹媽正好是某大戶人家的奴婢,或是干著一些仵作、糧差及巡捕這樣的工作,那你就屬于賤民階級,直接就會pass掉。
當然啦,古代的高考含金量這么高,難免少不了某些心術不正的考生會作弊。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還必須一個個脫光衣服驗身。
進入考場之后,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個單獨的小黑屋,叫“號舍”,三面都是墻壁,長的跟牢房差不太多,三面都是墻壁,旁邊還有士兵把守。
更可怕的是,科舉考試的時間非常的長,少則三天,多則九天,而考生在考完之前,吃飯、睡覺、上廁所都只能待在這個小黑屋里。
有時因為天氣炎熱的關系,還會有考生中暑或者被藏在號舍屋檐等犄角旮旯的毒蛇咬死,考試環(huán)境簡直惡劣到不行。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愿意花費半輩子的積蓄參加科舉,從青年到老年,從未放棄。相比之下,學習條件那么優(yōu)越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現代人的高考,數語外理化生史地政。那么古代人考什么呢?我們以唐代為例,唐代科舉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看起來是不是比現代負擔大多了?
但科目雖多,真正分量極重的,只是“明經”與“進士”。
”明經”的考試內容比較基礎,和我們現在的英語完形填空差不多,找找經典古文,遮住關鍵字詞填寫正確答案等。但“進士”就稍微難一點,主要考詩詞歌賦、議論文寫作、時事政治問答,還有默寫古文。
名垂青史的唐朝詩人里,“進士”考試落榜的特別多,比如我們的詩圣級別的杜甫,一樣考不上。
當然,這還不是最難的。在明清時代,科考贏來了史上最恐怖的考試模式:八股取士。
所謂的八股,是當時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這是一套嚴格到極致的寫作規(guī)范,文章的每個段落必須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主題更嚴格,每一個觀點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書章句集注》,平仄對仗,不可自由發(fā)揮,類似于駢文,書寫難度極高。
看到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意志,怪不得《儒林外史》中的范進,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歲時才考中舉人,得知喜訊后還高興得瘋了。
這么看來,古代人“高考”真的很拼了,能堅持下來的絕對不是一般人,比如我們的牛人考生代表人物:蘇軾蘇轍倆兄弟、曾鞏、白居易等名人,妥妥的文壇天才。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從古至今,高考的路途都沒那么簡單,但不論考試有多難,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里是香水灣1號·海上的中國院子,自有現代輕奢的雅致詩意,又有商周時期的古樸厚重。
客房采用輕中式的風格,高級復古極簡干練,你看不到繁復冗雜的裝飾,心好像也跟著靜了下來。
走出房子,香水灣庭院被綠意環(huán)繞,植物長得分外的好,你還可以坐在后院里,喝喝茶談談心。
對于溫熱的夏季,這里的陽光、細沙、大海都能是你的歸屬,你可以在沙灘嬉戲,也可以追風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