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5月25日,是楊絳去逝6周年紀念日。2016年,楊絳在北京去世,享年105歲。楊絳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作家、翻譯家和良知捍衛(wèi)者,但人們提起楊絳,常常會說她是錢鐘書夫人。這固然是因為錢鐘書先生在我國文壇、國學(xué)等領(lǐng)域的卓越地位,也因為他們一生彼此成就的愛情佳話。
今天,我們緬懷楊絳先生,回顧這位非同凡響的學(xué)者之胸懷、堅韌和對良知的堅守,并以此激勵正在身處時代洪流、卻常常身不由己的人們。
(本文3700字,需要5-7分鐘。)
出生于1914年的舞蹈家艾琳·克拉默
最近,有個1914年生的澳大利亞國寶級舞者挺受關(guān)注的。她叫艾琳·克拉默(Eileen Kramer),說她一百歲后的日子是這樣過的——每天堅持寫作與閱讀,然后出書。100歲還能跳演17歲的芭蕾舞,104歲還參加繪畫比賽,106歲還創(chuàng)作人生中的第一部自傳式短片。
外國人有代表人物,我們中國人也有代表人物,想起來,到5月25日,楊絳(1911~2016)先生逝去6周年了。
我在分享蘇東坡的時候,最喜歡提到蘇東坡的那句話,“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一成一毀是一劫,人生是瞬間改變的。然后會配上楊絳先生的一句話——“最艱難的時候,別老想著太遠的將來,只要鼓勵自己熬過今天就好。這世間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有些東西根本不配占據(jù)你的情緒,人生就是一場體驗,請你盡興!”
楊絳先生百歲后的人生,是這樣的,即便是被查出心衰,但她依然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不間斷,晚上一點半才睡覺。
作為同時代的人,張愛玲對于動蕩的感受是劇烈的、直接的,是先不加修飾地一涌而出,然后再冷靜地收拾成她獨有的雋永的敘述。比如她說:“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求。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
跟張愛玲不同,楊絳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始終是溫和的,她對于物質(zhì)生活,從來不怎么關(guān)注。她也感受得到時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她甘愿當帳篷,一直當家庭的穩(wěn)定器,她一直在保護、愛護錢鐘書,還有她的女兒。
她說:“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br>
她喜歡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她從年輕時候開始,“口頭禪”就是“不要緊”。在英國留學(xué)、楊絳生孩子住院的時候,錢鍾書打翻墨水瓶把房東家桌布染了,她說“不要緊,我會洗”;燈壞了,門軸壞了,她說“不要緊,我會修”。后來,錢鍾書的額骨上生了疔,她說“不要緊,我會給你治”……她似乎能解決掉的所有事。以至于錢鍾書的弟弟說,“她像一個帳篷,……外面的風(fēng)雨由她抵擋?!?/span>
她在上海因話劇《稱心如意》一夜成名,但還是覺得錢鍾書比她更有才華。后來,她總是說她甘當灶下婢,“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我是外行,經(jīng)常給煙煤染成花臉,或熏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墒俏壹鼻幸村X鍾書寫的《圍城》?!?/span>
她可以非常從容地抵擋日本人的入室調(diào)查,保護錢鍾書的文稿。她從年輕時候就很淡定了,中年則更加淡定了,漂泊年代、戰(zhàn)爭年代,她都淡定。到了晚年,這種境界,竟又升華了。
楊絳和錢鐘書
1993年,錢鍾書動大手術(shù),82歲高齡的她還親自去醫(yī)院照顧,說有錢鐘書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
住院4年,她就一直這樣照顧。期間,她女兒也得了肺癌。女兒最后的話是:“娘,你從前有個女兒,現(xiàn)在她沒用了?!彼f,“安心睡覺,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女兒火化,楊絳沒有去,她照例去了醫(yī)院照顧錢鍾書,獨自承受痛苦,還要想著如何告訴錢鍾書女兒沒了。錢鍾書走之前,讓她“好好活”,她就真的,好好活下去,又活了22年。
愛是什么?
楊絳說:“我愛丈夫勝過我自己。我了解錢鐘書的價值,我愿意為他研究著述志業(yè)的成功,為充分發(fā)揮他的潛力、創(chuàng)造力而犧牲自己。”
有人說,這是封建時代的女性的愚昧、傳統(tǒng),但她是有過“自己”和覺醒的,仍然這樣選擇,也是因為錢鍾書值得。
1935年,錢鍾書參加留英公費生考試,她便自費前往,因為要照顧不太會自理的錢鍾書。1949年5月,夫妻倆被吳晗邀請去清華任教,由于當時規(guī)定夫妻不能同時在一所學(xué)校當專任教授,楊絳只能兼任,她也無怨,自稱散工。在錢鍾書那里,她總是甘當配角。
成全別人,也要這個人擔得起。詩人辛笛稱錢鍾書有“譽妻癖”,他對她好,也不吝惜任何言辭在友人面前稱贊;他不會做什么家務(wù),但他知道楊絳晚睡晚起,便會做好精致的早餐等她起床……
一個人的長長的一生,總要經(jīng)歷大風(fēng)大浪的。就算你出生在很好的家庭,父母疼愛,后來又擁有了好的愛情、好的婚姻、好的子女,一旦失去的時候可能會更痛。時代的傷,也五顏六色,豐富多彩。一次兩次當英雄去克服它們,根本就不夠。
楊絳《寫在人生的邊上——自問自答》里寫著:“一個人在急難中,或困頓苦惱的時候,上帝會去敲他的門,敲他的心扉。他如果開門接納,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這個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yīng),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tài)。沒經(jīng)鍛煉,信心是不會堅定的。”
楊絳先生一生樂觀而堅韌
對,一生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念,在絕望中一定要找信念,找一次兩次還不夠。
蘇東坡就視水源為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在黃州的荒地上找枯井泉水,在惠州挖井很深遇到磐石,只有他一個人堅持挖下去。
淡然而堅韌的人,凡事往好的一面看的人,一定是有極強的意志力和信念的人,否則不是真淡然真樂觀。他們也不會否認人生的痛苦和飄零感,但也不會輕易低頭。
就如楊絳,她也會寫悲劇《風(fēng)絮》,里頭說,“人的一生始終如飄在風(fēng)中的一片風(fēng)絮。”
她也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span>
她在人生中受的苦包括:
8歲時,二姐病故,第一次失去親人;26歲時,在留學(xué)期間,后來才得知她母親在逃難時去世;34歲,最疼愛她、肯定她的父親去世;40歲,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中,她被控訴為“上課專談戀愛”,成為“敵人”;47歲,被迫到農(nóng)村接受改造。
最難過的日子從1966年開始,夫妻倆都被監(jiān)管,被剃陰陽頭。楊絳的任務(wù)是打掃廁所,看管他們的頭,則是原本負責打掃衛(wèi)生的臨時工小劉。那幾年,她的女婿自殺了,她的妹妹心臟衰竭,她父母的墳?zāi)贡粴?,…?/span>
多年后,楊絳用幽默的口吻寫小劉作為她的領(lǐng)導(dǎo),對她的工作極為支持和贊賞。
楊絳在48歲時自學(xué)西班牙文,50歲時開始翻譯《堂吉訶德》,1967年完成。后來書稿一度被沒收藏起來,在她打掃廁所的時候,竟意外找回了稿子。
李碧華說過那么一句話:人那么壯大,權(quán)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權(quán)位、生死、愛恨、名利那么壯大,時間卻消磨它。時間最壯大嗎?不,是心,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
身處歷史中央,常常身不由己,只能任憑擺布。許多人堅持不了、挺不過去,楊絳為什么能夠那么淡然?
首先,她在父母雙向奔赴的環(huán)境中長大。她的父母非常相愛相扶持,幾乎沒有爭吵,還能一起談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tài)》,給了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好環(huán)境。
第二,她在有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她的父親特別愛她,給了她很多才華上的肯定,也給了她足夠的陪伴和安全感。她是唯一從小可以陪著父親午睡,照顧父親起居的小女孩。
第三,她特別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別人要什么,權(quán)衡之后,她的內(nèi)心非常平衡。榮格說,一切更好的東西都是以某種更大的代價換來的。楊絳的付出和忍耐,具有相當程度的理性基礎(chǔ)。
第四,她知道波折、絕望是肯定會出現(xiàn)的。遇到事情的時候,絕不退縮,也積極接納不同環(huán)境中的自己。
第五,她不爭。連她養(yǎng)出來的貓,“花花兒”,都不去跟林徽音家的貓爭,貓若是爭了,她也提前去跟主人和好。她就是這樣,對于所有的細節(jié),都處理妥帖好。在細節(jié)里修行,在寫作中放下。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授權(quán)轉(zhuǎn)載,作者水姐,個人同名微信公眾號:水姐(id:shuijie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