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最知名的奸臣,人們都說他毀了盛唐,然而,很少人知道,恰恰正是因為他的存在,盛唐才有了那樣風采的模樣......
引子:
安史之亂后,逃亡至川蜀之地的唐玄宗,曾經(jīng)就誰該為盛世崩盤負責的問題,和身邊的大臣裴士淹進行過一番討論。
最終得出的結(jié)論是,已經(jīng)去世了的宰相李林甫,最該為此負責。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形象
士淹曰:“豈唯身敗,兼亦誤國,計今日之事,林甫所啟也?!?/p>
當年,這對落魄君臣的談話,讓開元盛世崩盤的那口大鍋,最終扣到了李林甫的頭上,而且扣得還很結(jié)實,畢竟死人是無論如何也反駁不了的。
而后世諸人,也都紛紛將這次談話的精神,進行了不斷地深入、貫徹。
不管是憲宗時期的君臣復(fù)盤,還是憤青歐陽修的《新唐書》中辛辣點評,李林甫的奸佞形象,得到了不斷地加固和深化。
然而,后世之人其實都刻意回避了,唐玄宗和裴士淹當年繼續(xù)說的另外一段話,那就是:
上曰:“李林甫之材,不多得。”
士淹:“誠如圣旨,近實無儔。”
即便這口鍋最終扣在了李林甫的身上,但君臣二人還是忍不住感慨道,李林甫這個人,實在是不可多得、無人可比的治國大才。
今天咱們就聊一聊,盛唐的背鍋俠——李林甫。
影視劇中的李林甫形象
和往常一樣,咱們不臉譜化,不走前人的定路,也不刻意洗白,客觀地看一看,那個周身打滿奸佞標簽的宰相,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
一個斜杠青年的成長史:
李林甫姓李,李唐的李,而且搬出家譜,人家還真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族。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書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封長平王,官至刑部侍郎。
雖然他這一族起點挺高,但后代的發(fā)展曲線卻是跌跌不休,到了李林甫父親李思誨這一代,不過是正七品的揚府參軍。
因此,起點不高的李林甫,在入仕之初,不過是個小小的千牛直長。
在門閥士族影響力依然存在的唐朝,仕途上想要進步,自然得有貴人相助。對于年輕的李林甫來說,他若要想出人頭地,走拼爹這條路,肯定是行不通。
好在他還有一個不錯的舅舅——姜皎。熟悉唐朝歷史的小伙伴們,對于楚國公姜皎一定不會陌生,作為唐玄宗早年的好友,寵臣姜皎在皇帝面前的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影視劇中的姜皎
隨后,靠著舅舅的不斷提攜,李林甫的仕途,逐漸走上了快車道,開元初年,李林甫便當上了太子中允,躋身正五品的行列。
一時間,李林甫春風得意,畢竟這個時候的自己,還年輕,未來等待自己的,應(yīng)該有無限的可能。
然而,就在李林甫不斷追夢的時候,一直牽引著他的那個力量,戛然而止。
開元十年,因為卷入廢后的風波,姜皎在流放途中死亡,李林甫依靠的大樹,轟然倒塌。
此時的他雖說已經(jīng)是正五品,但高不高,低不低的位置,其實也十分尷尬。
因為像李林甫這種等待機會、想要上進的青年才俊,朝中一抓一大把,即便有好機會,朝中無人的話,自然也輪不到他。
怎么才能脫穎而出呢?
只能另攀高枝才行,這段時間的李林甫一定很倉皇,也很迷茫,到處尋覓機會,但那哪個高枝才能夠送自己上青云呢?
他不知道。
剛開始,李林甫結(jié)交了宰相源乾曜的兒子源潔,通過源潔的關(guān)系,想要再上一層樓。
結(jié)果,源乾曜直接懟回去了,李林甫,你還真不是那塊料:
“郎官須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豈是郎官耶?”
這句話,讓李林甫直接給傷著了。
您想想,這種損人的話,都明明白白記在了史書當中,當年對李林甫的殺傷力,可想而知。
然而,深受打擊的李林甫,卻并沒有放棄向上的機會,他一直堅持尋找著,那個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貴人。
而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開元十四年,李林甫進入了權(quán)臣宇文融的眼中,隨后,在宇文融的提攜之下,李林甫就任御史中丞,開始踏進了權(quán)力的核心圈。
宇文融
事實證明,李林甫在這個圈子里,不僅吃得開,還可以說是深諳其道。
隨后,李林甫便開始精心編織起自己的關(guān)系網(wǎng),跟其他權(quán)臣走的路線不一樣,他并沒有拉攏自己身邊的同僚們,廣結(jié)朋黨。
而是將橄欖枝伸向了宮廷內(nèi)的中人、后妃,這些隱秘的勢力。
同時李林甫有個相當厲害之處,那就是做事從不拖泥帶水,直接抓住人心最要害的東西。
武惠妃
對于玄宗的摯愛武惠妃,上來就是打開天窗說亮話,交換利益:
“愿保壽王。”
一句話,就使雙方,瞬間結(jié)成了共同進退的死盟。
對于高力士,則是抓住對方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其恩人武三思的女兒(裴光庭之妻),跟對方私通。有了武氏的偏愛,李林甫也就間接成為了, 高力士也不得不幫助的人。
而在唐玄宗看來,李林甫這個人,很孤僻,不喜歡跟朝臣結(jié)交。
不喜歡結(jié)黨營私的臣子,在歷朝歷代皇帝的眼中,印象一般都不錯。
而整天身處李林甫經(jīng)營的人情包圍圈中,唐玄宗所聽到的,自然也都是李林甫的好話。
這么好的臣子,有機會的話,當然要給他的,隨后,李林甫便進入了相位。估計唐玄宗最初也沒有想到,李林甫這個人,竟然這么好使。
以至于自己用了之后,便不想再換宰相了。
頓悟,唐玄宗手中的鋒刃:
細心的小伙伴們不難發(fā)現(xiàn),開元年間有這么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知名宰相,如同走馬燈一般,輪番登場,令人眼花繚亂。
即便是歷史上的名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也都長不過三四年的執(zhí)政期。
而到了李林甫這里,最終竟然成了終身制,一直干到了他去世,整整干了十九年的宰相。
而恰恰正是這漫長的十九年,最終成了李林甫的原罪。
可以想象,李林甫如果也像其他人,只干三四年,那他一定會躋身并湮沒于開元名相群之中,而不是被打落塵埃,成為了大唐那個最大的奸相。
盛唐危機的擊鼓傳花,最后一棒雖然落在了楊國忠的手中,但這個靠裙帶上來的小哥兒,無論從唐玄宗的聲名利益上來看,還是史學(xué)家的審慎考量,都不足以擔起安史之亂的重責。
最終倒著數(shù)的,只能是李林甫。
那么,李林甫為何要擔任這么久的宰相呢?
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李林甫,而在于唐玄宗,是唐玄宗想要他當這么久的。
咱們很多人在看開元盛世的時候,總會有這么一個誤解,認為開元盛世是那群名相合力打造出來的,其實真正控制著大唐發(fā)展方向的大佬,并不是他們。
朝局如棋盤,宰相如棋子,操枰的人則是唐玄宗——李隆基。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之所以重用宰相班子,本質(zhì)上是想要用這幫優(yōu)質(zhì)“打工仔”為自己創(chuàng)造盛世的局面,其內(nèi)心倒并不是想與這幫人搞民主,共享專制的皇權(quán)。
就像李林甫前一任張九齡,當時他和皇帝因為政事爭執(zhí)之時,唐玄宗怒道:
“事總由卿?!?/p>
雖然事后,唐玄宗每次拔擢人才都要問下,風度和張九齡比,如何?仿佛對張九齡很是眷顧,但一個人盛怒之下的話,往往才是內(nèi)心真實的反映。
對于唐玄宗來講,皇權(quán),是最不可觸碰的逆鱗。
而這一點,李林甫看得就很透徹。
老大要求一個能力強,不認死理,一切唯命是從,而又對朝政事務(wù)處理非常犀利的下屬。
老大既然已經(jīng)開出招聘條件,自己往那條條框框里對照著鉆就是了。
從下面一步步熬上來的李林甫,早就打磨掉了自身所有的棱角,他比先前所有的名相都知道,如何更好地適應(yīng)領(lǐng)導(dǎo)的要求。
而他的這些適應(yīng),最終被史書狂批為“媚上”。不過,若按照這個標準來講,臣子們,誰要是不跟唐玄宗頂兩句,難道就不是忠臣了?
李林甫既聽話,又有能力,而且有手腕,夠狠。而這種臣子,對于唐玄宗來說,等你多時了。
此時大唐歷經(jīng)諸位名相的改革之后,已經(jīng)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qū),亟需一名能夠強力貫徹唐玄宗意志的鐵腕宰相。先前唐玄宗不斷換相,一方面是對政策的適當調(diào)整,一方面也是不斷地尋找合適的鋒刃。
這個鋒刃要足夠利,足夠強,足夠狠,足夠準,能夠義無反顧地破開一切阻力。
很顯然,李林甫就是這柄合適的鋒刃。
李林甫的惡名
比起先前那些宰相們,李林甫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那就是萬事循理,是典型的法家做派,而作為副業(yè)——宮斗,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被歷史給放大了。
比起他的那些名相老領(lǐng)導(dǎo)們,李林甫的整人手段,其實并不是最高明的。
姚崇是被公認的賢相吧,人家的厚黑手段,就不比李林甫差,而且不少人還曾推斷,后來李林甫的那些口蜜腹劍,多少都有姚崇的影子。
《新唐書》中曾記載,姚崇某日想要扳倒政敵張說,便假裝腳不方便,退了朝后,留在后面,等眾人走了之后,這位便轉(zhuǎn)身找皇帝打了個小報告,說張說“密乘車出入王家?!敝苯訉堈f坑到了相州刺史任上了。
作為一個古代政客,為了延續(xù)自己的政治生命,政治手段厚黑一些,其實在歷代政治斗爭當中,很常見。難就難在后世的史學(xué)家,倘若將這些拿不上臺面的東西亮出來,剖析、設(shè)立成語,不斷加強深化人們的印象,那可就遺臭萬年了。
而后來史書當中記載的李林甫妒賢嫉能,咱們也不能說沒有,但看兩個例子,或許就明白了,為何李林甫會這么做了。
史書記載,宰臣張說的兒子張均,自以才名當為宰輔,常為李林甫所抑。
乍一看,李林甫妒賢嫉能,實際上呢?不過是自己以為有才罷了,后來李林甫去世了,別人執(zhí)政,依然沒有提拔他,后來這位最終在安史之亂中,得償所愿,投降后受偽命為中書令。
就這人品、這氣節(jié),李林甫看不上他也正常。
李林甫
對于自己人,李林甫也沒咱們想得那么護短。宰相宋璟的次子宋渾當年就跟李林甫走得很近,被對方推薦為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結(jié)果這位后來貪贓數(shù)萬貫被告發(fā),李林甫并沒有徇私情,下令就地法辦,后來宋渾被流放嶺南。
這種有原則,有能力,而且甭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很狠的人,也難怪唐玄宗格外看重。
隨后,開元年間的最后一場變革,就在李林甫打頭陣的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鏖戰(zhàn)
經(jīng)歷了開元初年,諸多賢相的改革之后,到了李林甫這個時期,改革已經(jīng)進入了深水區(qū)。
這個區(qū)域的改革,步履維艱,碰觸利益極多,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大批人、破除一些常人不敢觸及的制度,比如說府兵制、門閥制。
這個時候,執(zhí)政宰相如果再像張九齡那樣頗有風度、儒性十足的話,唐玄宗想要玩把大的, 基本不可能。
張九齡雕塑
那么唐玄宗的治國理念是什么呢?作為開創(chuàng)盛唐的一代明君,如何將當前制度完善并固定化,延續(xù)下來,是他當時所考慮的。
法制,是唐玄宗的核心理念,一切應(yīng)該遵循法理,規(guī)則。從開元年間著名的“楊萬頃謀殺案”就能看出,唐玄宗趨向于法家的理念。
當時被原監(jiān)察御史楊萬頃處死了貪官張審素,后來張審素的兩個兒子長大后,殺了楊萬頃報仇。
從儒家忠義角度來看,張審素的兒子情有可原,而從法家維護法理觀念來看,殺人必須償命。
最終這件案子演變成了李林甫和張九齡兩人所代表的,儒家和法家之間的對決,在關(guān)鍵時刻,唐玄宗發(fā)話了:
“國家設(shè)法,期于止殺,宜付河南府杖決。”
李林甫法家思想迎合了唐玄宗的治國理念,而作為標準的法家行為,李林甫的行為不為世人所贊同,也是情理之中的。
“他們的法制觀念,不為傳統(tǒng)習慣、古代特權(quán)、流行的道德掛念、家人親疏,或甚至惻隱之心左右。法律代表君主意志,必為成文法,必須詳盡而無疑義地寫出來,而且不折不扣、不分畛域的強制實施?!?/p>
隨后,在唐玄宗的支持之下,李林甫拉開了改革大唐的序幕,很多人將李林甫比喻為低配版的王安石,就結(jié)果而言,李林甫其實比王安石取得的成就要高不少。
開元二十二年,修訂刑律,唐律自此簡潔、系統(tǒng),便于執(zhí)行,天下刑案為之一空。
開元二十四年,府兵改募兵,邊塞之地招募兵源,內(nèi)陸兒郎,不再受征發(fā)煩擾。
開元二十五年,進奏《長行旨》,將以前由國家規(guī)定的統(tǒng)一稅率、勞役,變得更加貼近實際地方情況,實為制度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
開元二十五年,整治科考,將唐代一直盛行的潛規(guī)則——托關(guān)系,走門路的方法,徹底掐斷,所有試卷一律由中書門下二次復(fù)核,也就最大程度上杜絕了營私舞弊的現(xiàn)象。
盛唐長安景象
李林甫所在的唐朝,正是大唐最為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如果像歷史書中說的那樣,有一個大奸佞把持著朝政,整天忙著搞宮斗,媚上,可能嗎?正常思維想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了。
即便是新舊唐書當中,也對李林甫的才干,也給出了足夠的肯定:
每事過慎,條理眾務(wù),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
秉鈞二十年,朝廷側(cè)目,憚其威權(quán)。
不過,一個人太優(yōu)秀了,對于國家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過于優(yōu)秀的缺點:后繼無人
唐玄宗遇到了李林甫,君臣二人合力,用了十九年,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最光輝的時刻,然而,兩人都沒有想過,唐玄宗設(shè)計的盛唐頂層結(jié)構(gòu)當中,宰相的戲份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沒有想過,李林甫死后怎么辦?
畢竟制度是有了,人才不是說有就有的呀。
李林甫在位時,能夠鎮(zhèn)得住所有藩臣武將,甚至連安祿山每次見到李林甫時,都要緊張地直冒汗,聽到李林甫說他好話,就非常高興,而稍微假以顏色的話,安祿山就要嚇得面如土色,不停地感慨:
“哎呀,我恐怕要死了呀!”
能將梟雄安祿山震懾得如此到位,不得不說李林甫的能力確實超強,但這也給后面的人出了個大難題,他要是死了,誰能收攏他所支撐的局面,一般人hold不住呀。
更何況,楊國忠還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人了。這盤他接不住,也接不好,最終給搞砸了。
天寶十二年,李林甫病重,當時的巫者說,這病見到皇帝便能好轉(zhuǎn),唐玄宗聽后想要出宮,但被眾人勸阻,隨后他便登上宮內(nèi)的高樓,對著李林甫的庭院不斷揚起著紅紗。
被抬出庭院的李林甫,看著隔著重重宮城的那抹紅色,強撐著想要叩拜,卻最終重重地倒了下去,這是他們君臣最后一次相見,相當感人,但誰能想到后面的劇情卻十分狗血。
幾天后,這個權(quán)傾朝野近二十年的“奸相”病逝,而隨著楊國忠的掌權(quán),一場清算運動,隨即拉開,昔日的權(quán)相頓時被打落塵埃,這種秋后算賬的場面,二十四史當中,已經(jīng)重復(fù)了上千年。
原本李林甫只不過是政壇更迭的一個犧牲品,誰能想,幾年后,一場摧毀盛唐的叛亂發(fā)生了,昔日的輝煌廢了,總得有人負責,本著為圣人諱的原則,唐玄宗自然免責,而李林甫則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那個背鍋俠當中,最靚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