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strong>
這世上最大的孝順,便是對雙親的尊敬,以及竭盡全力的奉養(yǎng)。
父母是子女的一片天,不僅給予我們生命,更撫育自己成長,讓自己經(jīng)歷世上最美好的感情。
但人有真情而歲月無情,曾經(jīng)提供給自己庇護(hù)的人,也會漸漸老去,變得脆弱不堪。
天有不測風(fēng)云,父母中其中一個,總會先一步離去,剩下的那個也會陷入悲傷與孤寂。
生老病死皆是自然規(guī)律,但在此時,子女更應(yīng)該承擔(dān)起養(yǎng)老的重任。
父母之中,若是有一個人先走了,有孝心的子女會做好這3件事,讓至親之人老有所依。
01
尊重父母的習(xí)慣,讓他們不再小心翼翼
《禮記》中曾言:“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strong>
孝順有三重境界:最高級的是尊親奉道,次一些的是不讓父母受辱,最基本的是幫其養(yǎng)老。
所謂尊親,就是充分尊重雙親的生活習(xí)慣,讓他們能有自在的享受天倫之樂。
每個人生活的時代不同,父母一輩在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總會有格格不入的地方。
或許,他們很難接受新鮮事物,遇到許多問題總是顯得手足無措。
或許,他們經(jīng)常性會嘮叨不停,有便捷的方式還是選擇因循守舊。
面對父母的種種不適應(yīng),許多子女都難以理解,常常試圖改變他們,甚至開始嫌棄抱怨。
直到他們離自己遠(yuǎn)去后,再回想這段記憶時,才懊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就像王朔在《致女兒書》中所說:
“小時候是怕父母,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strong>
作家梁永剛曾經(jīng)分享過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
他的父母有吃剩菜剩飯的習(xí)慣,無論他如何勸告,甚至發(fā)脾氣動怒,老人依舊如故。
一開始他十分不解,但后來他想明白了,每個人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有著自己的習(xí)慣。
自己應(yīng)該對父母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子女之于父母,多份理解,就是孝順;多份體貼,就是溫暖;多份包容,就是幸福。
02
富養(yǎng)父母的身心,讓老人幸福安度晚年
電視劇《人世間》里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自古以來,孝分兩種,養(yǎng)口體,養(yǎng)心智,同樣重要?!?/strong>
養(yǎng)口體,是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讓二老的身體保持健康。
養(yǎng)心智,是讓父母心情愉悅,精神富足,能夠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為一種群居動物,人的內(nèi)心深處,總是害怕孤身一人的寂寞,在暮年之時尤甚如此。
父母相伴多年,一方的突然離開,必定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打擊。
離開的不是最痛苦的,留下的才是最悲傷的,一切苦痛、思念與不舍,只能一個人承擔(dān)。
在老人沉溺于伴侶離世的悲傷中時,身為子女,更應(yīng)該幫助他們走出困頓。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個隱士名叫老萊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常想方設(shè)法討父母歡心。
他特地送了父母幾只美麗善叫的鳥兒,因為鳥兒發(fā)出動聽的叫聲時,父母便會面露笑容。
雖然他已年過70歲,他還是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一邊走路一邊逗父母開心。
某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摔了一跤,因為害怕父母操心,便故意在地上啼哭打滾。
父母還以為他是有意逗兩人,便笑著讓他趕快起來。
善待父母,不僅僅是讓他們過得豐衣足食,更要給予真誠的理解,讓老人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讓愛有溫度,時時有關(guān)懷,句句有回應(yīng),他們的晚年才能變得更加充實。
03
給父母高質(zhì)量的陪伴,別再給人生留遺憾
《紀(jì)孝行章》中有言:“事親以敬,美過三牲?!?/strong>
在父母長輩尚在的時候,給予他們尊重孝順,遠(yuǎn)勝過至親離去后的大肆祭拜。
所謂孝順父母,便是事事親自伺候與陪伴,著比任何的拜神求佛更加實際有用。
人老以后,通常對于物質(zhì)的追求便會減少,反而在精神上總是感到空洞。
在老伴離開自己以后,能陪在他們身邊的,除了心心念念的子女外,再無他人。
然而這個時候,子女常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疏于給父母以陪伴。
或是因為相隔太遠(yuǎn),只有逢年過節(jié)時才有相見的機(jī)會,或是因為忙于工作或家庭,平時鮮有空閑的時間支配。
即便如此,在父母眼中,兒女始終是他們最大的牽掛,這世上唯一的精神支柱。
清華才女劉慧凝在《我是演說家》上,講述了一段自己的經(jīng)歷。
因為她性子比較急,特別沒有耐心,所以很討厭別人和她啰嗦。
而她的母親和她聊天時,總是喜歡發(fā)幾十秒的語音信息,每次都需要聽很久。
時間一長,她便開始感到厭煩,甚至和母親抱怨,要求對方不要再這樣發(fā)消息了。
那時的她,從未想過,母親之所以會發(fā)語音,除了是因為不會打字,更是想找個人說說話。
周杰倫的《外婆》中有這樣一句歌詞:
“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比你給的還簡單。”
父母為了兒女耗盡半生心血,用青春遺產(chǎn)換生命的延續(xù),子女理當(dāng)多多關(guān)注父母的生活需求。
趁有時間補(bǔ)缺遺憾,就不要讓愛只停留在心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百年孤獨》中曾說:
“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么,因為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strong>
在這世界,或許沒有一個子女,能夠付出和父母對等的愛。
父母對孩子們的撫養(yǎng)之恩,雖沒有標(biāo)準(zhǔn)試卷,但父母們終會超額付出。
到我們回報養(yǎng)育之恩時,不妨多用點心,學(xué)著用父母對我們的耐心去溫暖他們的晚年。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珍惜能和父母相伴的每分每秒,讓每一寸光陰都成為彼此最寶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