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決定你是個怎樣的人”
昨天看了電視劇《小謝爾頓》
其中有個片段讓我挺有感觸的,
小謝爾頓心情不好,在吃飯的時候對家人發(fā)了脾氣。
這時候,他的父親走到他的身旁,耐心的與小謝爾頓講述了自己在工作上遇到比他更慘的遭遇。
并且告訴了他:
每個人都很辛苦,但不對愛你的人亂發(fā)脾氣是最基本的責任。
其實很多人都像小謝爾頓這樣,會因為在外面所受的勞累,以及別人的不理解,而把怨氣帶回家,并且發(fā)泄到自己家人的身上。
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同學聚會,
在學生時代那個最調皮的小張,成了全場評價最高的人。
看樣子公司經營的很順利,性格特別的溫和,
在一群老同學里,他格外的熱情。
在點菜的時候還特地的詢問了每個人的忌口,生怕這群老同學哪里不滿意。
在后面喝酒的時候,熱情的他還一個勁的在幫女同學擋酒,真是讓人無法討厭他。
可是在接近尾聲的時候,他接了一通電話,把我們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
一開始他的語氣還好好的,沒說幾句便對著電話那頭大吼起來:
“你這個人怎么那么煩?。俊?/p>
“什么時候輪到你來管我了?”
“趕緊給我?guī)Ш⒆铀X去”
在對著電話一頓發(fā)泄后,他又笑嘻嘻的走了進來對我們敬酒寒暄。
但是這通電話搞的在場氣氛挺尷尬的,沒過一會兒大家也都散了。
在回去的路上,老同學跟我說:“小張這幾年生意不景氣,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也是越來越差,經常把情緒發(fā)泄到家人身上,多次當著外人的面辱罵他的妻子,有時候還會連勸說他的父母也一起罵?!?/p>
我才恍然大悟,小張最近幾年一直有在與我聯系,在其他同學口中也得知了他聯系了很多的老同學,但是都沒有誰愿意搭理他。
老同學又說:
“就是因為他對家人的這番態(tài)度,所以大家才會避而遠之?!?/p>
我想:
對待家人態(tài)度不好的人,不僅影響了別人對他的看法, 還會將這份情緒反作用在自己身上,影響自己的事業(yè)跟運氣。
一個人對待家人都可以惡語相向,那他對待外人再怎么恭敬,也不可能是真心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把家人放在心上,那么他的人品一定不會太差。
“情緒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傷人又傷己”
記得之前看過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脾氣非常的差,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為此,他的父親給他準備了一包釘子。
要求他每發(fā)一次脾氣的時候就往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就在柵欄上釘了三十多根的釘子。
幾天過后,小男孩釘的釘子逐步的減少,他發(fā)現控制壞脾氣比在柵欄上釘釘子容易的多了。
慢慢的小男孩變得不愛發(fā)脾氣了。
父親又建議他,如果能夠持續(xù)一整天不發(fā)脾氣,就把柵欄上的釘子給拔下來一顆。
過了一段時間,小男孩終于把柵欄上的所有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指著滿是小孔的柵欄告訴他,
你發(fā)脾氣時的語言,就像是這些釘子和釘孔,會在別人的心上留下了疤痕,
無論你說了多少的對不起,那些傷害就像是這些釘孔,永遠都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
在對待外人的時候,我們總能夠很有耐心。
但是在對待家人的時候,往往家人與外人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是自己卻無法容忍,然后對著家人發(fā)脾氣,說著一些傷人的話。
事后我們都會后悔,自責,但是做了都已經做了,又能怎么去彌補呢?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能夠肆意的對家人發(fā)脾氣,
主要的原因還不是我們潛意識里認為無論說了多難聽的話,或做了多么出格的事情,家人都可以無限的包容你。
但是,包容是包容,而你造成的傷害卻永遠都無法消除。
千萬不要因為家人的包容,而去肆意的傷害。
畢竟,再親的心,傷得多了,也容易產生隔閡。
“別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悔改”
梁繼樟說過一句話: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 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大學同學跟我說過他內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樁心事:
他想把家里的積蓄拿去投資做事業(yè),可父親偏偏認為錢得留著等他結婚的時候買房,他覺得父親愚昧不可及,于是跟父親拌了幾句嘴后摔門而出,從此自己一個人在外面漂泊,連續(xù)三年沒有回家。
三年后的一通電話讓他差點崩潰。
母親打電話告訴他,父親病發(fā),送去醫(yī)院急救。
同學連夜趕回去,最終也沒能夠見到最后一面。
我萬萬沒想到自己離家那天的拌嘴,竟然成為了他們父子倆最后的對話。
他說,自己就是個混蛋,竟然連自己父親有病在身都不知道,就連最后的幾年時間都沒有好好的陪伴他。
往事如烙,回憶成殤。
人總是到了再也不會再見的時候,才會懂得珍惜。
這個世界上,只有家人才是不求回報毫無保留的愛著我們。
人這一輩子,很長,也很短。
趁現在還能好好說話的時候,
收起那顆暴躁不安的心,多一分理解與寬容,
多陪陪家人,多與家人說說話。
“不要把壞情緒帶回家”
有一位家庭主婦,她的家中,男主人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禮,溫馨、和諧的氣氛充盈整個空間。
她的家看起來跟普通的人家沒什么區(qū)別,除了房門上掛著的一方木牌,上面寫著——“進門前,請拋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p>
有朋友來拜訪,詢問起那塊木牌:“我也會時常提醒丈夫,不要帶著怨氣回家,可是他總是當耳邊風。你用木牌提醒爺兒倆真的有用嗎?"
女主人笑笑,解釋說:“我并不是提醒他們。有一次我在電梯鏡子里看到一張充滿廢憊的臉,緊鎖的眉頭,優(yōu)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
于是,我開始想,孩子、丈夫看到這副愁眉苦臉時,會有什么感覺?
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我原來認為都是他們不對,其實,我自己也有原因!
第二天,我就寫了一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換了一種方式進家門,消極情緒的傳遞鏈在進門的時候就被截斷了,留在家里的,是一片平和與溫馨。
這一切都得歸功于那一塊小小的木牌。但這木牌背后,是“面孔管理”的學問。
每一個人在進家門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
把疲憊、慍怒、憂愁的表情卸載,更新為輕松、偷悅與舒展的臉龐。
回家前,先用隨身的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我們是否不小心把壞情緒帶回來了?
如果發(fā)現自己臉色不好,不如先給自己一個微笑,即便只是刻意的嘴角上揚,也會給人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莎拉·普菜斯曼表示:“在經過同樣的壓力測試后,被要求面帶笑容的受試者,心率下降得更快,壓力也減輕得更快。"
人一旦有了笑容,憤怒的、抱怨的、憂愁的話常常就說不出口了。即便是糟糕的消息,臉上的笑容也會讓聽者覺得“這不是什么要命的難題”,反而會往積極的方向去想事情。
家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笑了,其他人也會受到感染。
回家時的一個笑容,就是帶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我是你們的所一大叔,一個知性暖男大叔,愿往后的日子有你陪伴。